当前位置: 首页 > 清史参考
引领新中国清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再评郑天挺教授《清史简述》(2019年第40期)
作者:朱诚如 责编:

来源:中华文史网  发布时间:2020-01-09  点击量:466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郑天挺先生是中国老一辈著名历史学家,他的研究领域遍及中国古代史的诸多领域,尤精于明清两朝历史。北京大学孟心史先生是中国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清史的奠基人,郑天挺先生在孟心史先生铺设柱础之上,构建了新中国清史学大厦,以其独创性的研究将清史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学术高度,并引领新中国清史研究的发展方向。百年清史学术史表明郑天挺先生是海内外公认的清史研究领域泰斗,一代学术宗师。郑先生著作等身,清史更是其学术高地,前有《清史探微》,后有《清史简述》均为建国前后的经典之作。

《清史简述》是1962年郑天挺先生在中央党校讲课的记录稿,1980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立即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清史学界,先生的许多学术创见不仅令人耳目一新,且得到学术大家们广泛认同,引领新中国清史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1982年12月,老一辈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清史卷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编委工作会议,白先生出席讲话,并亲自参加讨论,我有幸承担清史卷综述即康熙朝至道光朝(鸦片战争前)二十余万字的撰写任务。因为与会八位编委中我最年轻,所以由我承担会议记录和会议纪要的整理工作。会议结束后,我用了两天功夫整理完会议纪要。当我将会议纪要面呈白寿彝先生时,我特别向白先生提出如何撰写清史综述问题。他说郑天挺先生的《清史简述》是新中国第一本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开创性的清朝历史纲要,要我读深、读透,然后再着手编写大纲。经过反复学习,深入理解,最后我撰写了一篇书评:《一本简明而富于创见的清代史——评郑天挺教授的<清史简述>》,发表于1983年6月《史学史研究》(第三期)上。2005年7月中华书局再版《清史简述》(图文本)时,可能因为是《清史简述》1980年出版后的第一篇书评,将其作为附录一并出版。这也是后学的荣幸。

郑天挺先生的《清史简述》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内容翔实、创见颇多。我在书评中归纳为四点:一,高度概括,重点突出;二,不囿旧说,颇多创见;三,中外上下,比较研究;四,提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新问题。三十六年后,我重读郑天挺先生的《清史简述》及先生其他一系列清史研究著作,检视自己当年那篇书评,回望70年来明清史研究的历史进程。先生1962年一本六七万字的讲稿,以其宏阔的视野、远见卓识、博大精深,浓缩了有清一代的二百多年的历史,填补了新中国建国以来清朝断代史的空白,是用唯物史观指导概述有清一代历史的经典之作。其后半个多世纪,清史研究的宏篇巨著,大部头的清朝断代史从几十万字到数百万字,都为清史研究水平的推进,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是,我们认真检视,不难发现,先生当年根据自己几十年研究,而提炼和归纳有清一代的历史走向和时代特点、人物评析和制度研判、民族关系和思想文化的解读,仍然是学界遵循的基本格局。尽管学术界这些年在诸多学术问题上多有争议,甚至反反复复,但是后来大都又回归到认同郑天挺先生当年的创见。无论从史料的挖掘、史实的研判、理论的解析,先生高屋建瓴的眼光,深邃的洞察力,其远见卓识,即使到了21世纪初的今天,无论从传统史学的深度、广度,还是从唯物史观指导下中国现代清史学的高度,郑天挺先生的奠基和开拓之功不可没。

郑天挺先生《清史简述》中的许多独创性的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清史学界研究和挖掘,今天更加显示了先生的远见卓识,提升了我对《清史简述》学术价值的认识,胪举数端作为重读的新见。

第一,《清史综述》明确提出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历史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并作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时代特点。先生指出今天我们所继承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疆土基本是清朝时期奠定的,这一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边疆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以及对中央向心力比前代有了进一步的加强。这样大的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他提出“向心力”的理念是对清朝民族关系深入研究的高度提炼,是对清代边疆和中央政府关系最形象的比喻,并从唯物史观出发,充分肯定各族人民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各民族人民的民心,决定了对中央的向心力。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又是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这个王朝的历史走向或历史主线是什么?郑天挺先生高屋建瓴地指出是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他以明代辽东以东的东北边疆地区为例,尽管明朝政府自明初开始设置了奴尔干都指挥使司,并先后设置了380多个卫所,并以少数民族自己的首领去管理。但由于路途遥远,鞭长莫及,只是定期派官员巡视,并没有对其所属的基层组织直接派官吏去管理。但是,到了清朝完全不同,不仅仅因为东北边疆是其祖宗肇兴之地,更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一部分。所以自清初开始,从上到下,其统治的触角延伸到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基层,应该说到康熙时期《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东北的疆域,这是清王朝对中国历史,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做出了彪炳中华民族历史史册的伟大贡献。此外,先生对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对边疆民族地区破坏国家统一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所进行的军事斗争,给予了准确的评价。他认为当时如果不进行战争就会使国家的统一遭受破坏,是为了巩固统一而不得不进行的战争,正是这些巩固统一的战争,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我们今天清史学界大家一致强调清代对国家统一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贡献,不仅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观照。五十七年前的郑天挺先生就能根据清史的深入研究,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分析,敏锐地提出这一远见卓识的结论,我们不能不由衷地感佩!

第二,《清史简述》明确提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对多民族国家统一巩固和发展的重大历史作用。这是郑天挺先生对清代民族关系研究的重大贡献。众所周知,清代的民族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中国民族多、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满汉关系、满蒙关系、满汉和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域、宗教各种复杂因素交织一起。如何把握,理出一条主线非常重要。先生正是从把握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全局,提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在其中的重要历史作用。对于清入关前的历史,先生认为是清朝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称之为关外期。他明确指出:满族是祖国大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我国东北聚居和发展,入关前的满族只是在辽东局部地区实行统治。这就从根本上界定了清入关前与明中央政府关系,是一家人,满族是大家庭成员;入关前其政权是明王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多民族国家治理下的一部分;其与明王朝争夺统治权是兄弟阋墙,并不是异民族入侵。其次,他进一步指出满族是新兴的民族,新兴的民族是活跃的,具有新的生命力,总是要求发展的。这就肯定了在多民族统一国家治理下,新兴民族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新兴民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不断的发展壮大,受中原地区先进封建文化的影响,其对中央的内向力也不断增强,在其要求发展的过程中,有过纠纷,甚至战争,但最终都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此外,郑天挺先生独有创见地提出满族和汉族之间交融关系,对满族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即民族融合的进程推动清王朝封建化的发展进程。随着满族先祖从东北边疆不断南迁,进入汉族居住区,特别是进入辽东以东,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汉人,以及先进的汉族封建文化,他们逐步加快吸纳汉文化的进程。先生将入关前,特别是进入辽东以后的29年,满族和汉族之间文化交融称为汉化,并将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十年左右,对汉文化有些抵触和反对,特别是贵族阶层反对汉化;中期也是大约十年左右,满汉文化竞争消长时期;后期即定都沈阳以后,汉化的进程大大加快,满汉民族之间的交融日益频繁,满汉文化交融的过程是满族向高度封建化汉民族学习的过程,也是提升和推进满族社会封建化的进程。多尔衮是入关前后清王朝的核心人物,郑天挺先生又以多尔衮为例,他认为在满洲贵族中,多尔衮是汉化较深的一个,入关前他就和文化水平较高的汉人接近,特别是一些政治人物,如范文程、洪承畴等,他所以接近这些人,一是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二是他意识到将来面临汉区广大汉族官民,必须用汉人的办法来统治汉人。正是这种满汉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和影响,所以多尔衮一入北京就提出“法明”的主张,即要沿袭明朝政策和制度,用汉人的制度和政策来管理汉区。这就是为什么入关前,清朝就将汇编明朝政令的《大明会典》翻译成满文而加以利用。郑天挺先生从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高度,来分析满族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并把满族和汉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作为清入关前历史一条基线,来解读满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郑天挺先生这些独到的创见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这也是先生对清入关前史研究的重要贡献。

郑天挺先生对于清朝入关统一全国以后,加强地方,特别是强化边疆地区各民族对中央向心力的措施,给予充分肯定。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始终注意民族政策问题,密切了中央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先生也明确指出,清朝统治不可能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清初的圈地、剃发、逃人法,以及对边疆地区用兵过程中的失误,都曾引发民族矛盾的激化,延缓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但从整个清朝历史进程,清王朝对国内各民族关系的处理,做出了超过前代的贡献,强化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是清王朝对中国历史的一大贡献。

第三,郑天挺先生对于“康乾盛世”以及康熙、雍正、乾隆的评价,特别是对雍正帝的评价,更是慧眼超群。在当时一片贬斥帝王将相的大背景下,也是承担一定风险的。先生指出康乾盛世奠定了国家的疆土,这是历史性的贡献;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使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手工业发展。尽管他提出了乾隆时期经济这样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中国为什么还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疑问,但实际上先生是充分肯定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对社会历史进程的重大作用。对于整个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这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发展,对这个时期的盛世,史学界一会儿过高评价,一会儿全盘否定,先生也提出疑问。但是综观全书对于“康乾盛世”,对于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他是给予充分肯定的,可能是那个时期学术界对于人物评价标准的争论所致。特别是对雍正帝的评价,那个时期几乎是众口一辞,认为是暴君,但郑天挺先生却大胆地为雍正站台,先生认为雍正时期重大的政治制度改革即军机处的设立,革除了过去官员资历深、经济富、年岁老,偏于保守,缺乏朝气的弊病,起用年富力强的亲信,提高了办案效率,强化了皇权,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发展。先生认为雍正帝做了十三年皇帝,对自己的职务毫不懈怠,做到了“今日事今日毕”,光批的公文就印行了《上谕内阁》一百五十九卷,《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都是雍正帝亲手批的,没有印行的还有很多。作为一个封建帝王,能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这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评价了。正是开了这先河,才有后来学界对雍正帝比较公允的评价。

上述三点,为在旧评基础上读《清史简述》新的一得之见。三十六年前我在《一本简明而富于创见的清代史——评郑天挺教授的<清史简述>》前言中认为:“《清史简述》是建国以来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概述有清一代历史的专著,其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填补了解放后清朝断代史的空白,而且更重要的是开拓了我国清史研究的新路,为大部头的清朝断代史的问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回顾半个多世纪中国清史研究的学术历程,我们在先生开拓的我国清史研究的新路上不断创新前进,大部头的清朝断代史在先生奠定的基础上一部又一部。用一句俗语“吃水不忘掘井人”,郑天挺先生对新中国清史研究的开拓和奠基之功,将永远被我们铭记。

今年是郑天挺先生诞辰120周年,南开大学举办“纪念郑天挺先生诞辰120周年暨第五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国内外明清史著名学者云集,南开诸公盛情邀请我大会致辞演讲,思之再三,作为后学,当念宗师开创之功,故作此再评,谨以誌念先生学术伟业。

郑天挺先生功力深厚、博学严谨,一代宗师之作,不敢妄评。后学陋见,敬请方家教正。

作者简介

朱诚如,1945年生,江苏淮安人。曾任辽宁师范大学校长、故宫博物院主持院政副院长。现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明清论丛》主编、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清朝皇嗣制度》《康雍乾三朝史》《管窥集·明清史散论》等;主编《清朝通史》《中国皇帝制度》等。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