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
当前位置 : 首页  >> 清史研究 > 文献档案 > 清史著述

《卫拉特蒙古史纲》前 言

马大正 成崇德

     

                                 一 

卫拉特蒙古是我国蒙古族的一支,现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等省区。卫拉特蒙古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卫拉特蒙古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发展了本民族的经济、文化,开发了祖国的西北边疆,为推动统一多民族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势力所及,也直接影响其邻近各部族历史的进程。 

    元代以来,卫拉特蒙古历史发展的进程,大体上可作如次划分: 

    一元明时期的斡亦刺惕和瓦刺是卫拉特蒙古历史发展的先世时期; 

    二明清之际至清前期,即公元17—18世纪是卫拉特蒙古历史发展由兴盛到危机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卫拉特蒙古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四大部分,在清代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在一个多世纪中,准噶尔雄踞天山南北,和硕特进据青藏高原,土尔扈特远徙伏尔加河流域,卫拉特蒙古是活跃于西北和北方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 

    三清中叶以后至民国时期,是卫拉特蒙古发展的相对稳定时期,此时,作为与清政府相抗衡政治势力的卫拉特蒙古已不复存在,但在清朝盟旗制度统治下,卫拉特蒙古仍在发展,他们生息繁衍,发展经济,并与各族人民一起在开发边疆、保卫边疆的实践中,继续作出贡献;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卫拉特蒙古与各族人民一起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揭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当今卫拉特蒙古是一个国际性民族。在俄罗斯、蒙古国、美国都有卫拉特蒙古人居住,此外在保加利亚、法国等地也居住有少量的卫拉特蒙古人。 

    卫拉特蒙古的历史是统一多民族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拉特蒙古的文化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卫拉特蒙古在清代前期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它又成为清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从历史到今天,新疆是卫拉特蒙古主要居住地,因此,卫拉特蒙古研究,在当今新疆的历史和现状研究中更具有其特殊的地位。 

众所周知,生活在新疆的蒙古族与新疆各少数民族广大群众都是当前新疆稳定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历史和现状研究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重要战场,研究历史,要坚持立足现实;研究现状,要注重现实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并从中探讨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与措施。因此,深化卫拉特蒙古历史的研究,不仅具有学术的价值,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以史为鉴的作用。 

二 

    《卫拉特蒙古史纲》是据新疆人民出版社分别于1992年6月和1996年3月出版的《卫拉特蒙古简史》上册、下册合编、修订而成。在这里有必要将《卫拉特蒙古简史》上册、下册的成书经过作一简要回述: 

    1987年10月,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政协主席巴岱同志提议,组成《卫拉特蒙古简史》上册编写组。由新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志宵任编写组组长,成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马大正、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成崇德、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乌云毕力格、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郭蕴华、新疆大学历史系诺尔布、新疆大学中亚文化研究所冯锡时等同志。编写组于1988年年底写出初搞,1989年4月讨论定稿。 

    在编写过程中,巴岱同志对本书的编写原则、指导思想、全书体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等问题,都多次作过重要的讲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秦国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办公室刘维新、尼牙孜等同志,对本书的编写作了大量的组织工作,给予了及时的具体指导。 

    上册第一、三、九章由冯锡时执笔;第二、六章,第五章第四节由乌云毕力格执笔;第四章由马大正、郭蕴华执笔;第五章第一、二、三节,第八章由成崇德执笔;第七章由马大正执笔;大事记、世系表由成崇德编制。译名对照由乌云毕力格编制。地图由陶林华绘制。全书最后由冯锡时、马大正通稿。 

  1989年8月25日,当《卫拉特蒙古简史》上册业已杀青之际,巴岱同志乘出席在阿拉善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卫拉特史学术讨论会部分代表赴北京参加《江格尔展览会》开幕式之时,在新疆驻京办事处召开了《卫拉特蒙古简史》下册第一次编写工作会议。会上成立了《卫拉特蒙古简史》下册编写组,由新疆大学中亚文化研究所冯锡时任编写组组长,成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马大正、阿拉腾奥其尔,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成崇德,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乌云毕力格,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巴赫、吐娜。巴岱同志在会上认真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并就下册编写中的有关问题作了重要讲话。此后,编写组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秦国学同志的关怀下,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委会办公室刘维新、尼牙孜同志的具体组织领导下,按计划开展了资料收集、社会调查等一系列工作。 

    随着工作的进展,编写组在1990年2月28日至3月3日于乌鲁木齐、1990年8月21日至25日于西宁召开了第二次、第三次编写工作会议,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作了研究和部署。在此期间,乌云毕力格、巴赫均拟出国学习或考察,编写组及时调整了力量,增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孙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道尔基、新疆医学院附属中学李坤婕为编写组成员。 

    由于《卫拉特蒙古简史》下册所涉及的这一历史时期内的卫拉特蒙古各部历史发展情况各不相同,资料缺乏系统地收集和整理,前人很少作过全面深入的研究,可资利用的成果甚少。因此,编写组强调要特别重视社会调查,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并先后由刘维新、冯锡时、M.乌兰等同志于1990年7、8月,1991年7月在青海海西、海北、河南等蒙古族聚居区及西藏拉萨、日喀则、当雄等地区进行了考察、访问,收集了大量资料。马大正同志利用赴日本讲学之机,查阅了日本外务省有关帕勒塔的档案。成崇德同志也借赴蒙古国讲学之便,在科布多地区进行了调查。吐娜、道尔基也都结合自己工作之便,在和布克赛尔、巴音布鲁克等地作了多次调查。这些都为本书的编写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下册第十章由吐娜执笔;第十一章、十六章由冯锡时执笔;第十二章、十七章由成崇德、孙喆执笔;第十三章由成崇德执笔:第十四章由马大正执笔;第十五章由道尔基执笔;第十八章、十九章由阿拉腾奥其尔执笔。大事记由李坤婕编写。世系表由冯锡时编制。全书最后由冯锡时通稿。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疆大学历史系、新疆大学中亚文化研究所、新疆博物馆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马汝珩教授自始至终关心本书的进展并及时给予指导,内蒙古师范大学金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蔡家艺研究员、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陈庆英研究员、青海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郭璟、孙滔诸位先生都曾给以热情无私的帮助,谨此致谢! 

                                  三 

    《卫拉特蒙古简史》上册、下册相继出版后,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好评,十余年来也为蒙古史、清史、中亚史、中外关系史、新疆地方史等领域的年轻学子们关注。作为当年的著作者倍感欣慰、颇多鼓舞。惜《卫拉特蒙古简史》上册、下册当时印册就少,岁月流逝,今已不易寻觅,时有热心执著者上门索书,无奈中只能将手中仅存“孤本”借之复印,以应急需。 

    进入21世纪,加强新疆蒙古族历史研究与普及,已成为学界和新疆各族群众的共识,新疆人民出版社提议修订重版《卫拉特蒙古简史》上册、下册,我辈钦佩之余,重读旧著,自感尽管时光过去十余年,但本书仍不失其学术原创性的魅力,在当前蒙古史、清史、中亚史、中外关系史、新疆地方史等领域研究深化过程中仍有其存在的价值。故慨然应诺修订重版之议。 

    当年参加编写工作的刘志霄、冯锡时、郭蕴华诸先生已驾鹤西归,一些当年编写组的年轻学者,现大多成为各自单位的中坚力量,难以调动,此次修订重版工作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马大正和成崇德教授负责。 

    修订重版工作我们做了四件工作:一是,书名改为《卫拉特蒙古史纲》,将原上册和下册合为一册,由马大正、成崇德同志担任主编; 

    二是,全书内容基本保持原貌,在内容上仅对土尔扈特蒙古东归起义的日期,根据近年研究的新成果做了修正; 

    三是,对原上册和下册的大事记、世系表做了统编修正,对译名对照进行补充修正,此三项工作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后黑龙同志完成; 

    四是,增写了全书的前言和增补了照片和示意图。上述各项工作征得了巴岱同志的同意。 

    值此《卫拉特蒙古史纲》即将出版之际,我们愿对所有关心过本书的同仁和广大读者,对给以本书修订重版以全力支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厉声主任、李国强副主任表示由衷感谢;对为本书出版倾注心力的新疆人民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同志们,特别是李维青、王淑梅、王立新、吕鹏军诸同志致以衷心谢意。 

    本书修订再版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项目——“新疆历史与政治综合研究项目”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康乾盛世”项目的资助,在此也一并致谢。 

2006年2月26日于北京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文章点击数:       【 】    【更换背景色
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