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文史综览 > 学林学海

《易传》中的君子教育

孙劲松

《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儒将其列为群经之首。从历史的角度看,《周易》本来是一本卜筮之书,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本以“推天道明人事”为基本理念的文化典籍。《周易》肇端于上古,成书于商周之际,完善于春战国。《周易》中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教育起源和发展的资料。《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对上古占筮记录的汇编,相传为周文王所作。《易传》则为后世学者诠释《易经》的作品,主要有《辞》《彖传》《象传》《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组成。传统的看法是《易传》均为孔子所作,今人多有质疑,本人无意于考订作者,还是相信《易传》为孔子所作,或者是孔门弟子根据孔子的思想整理而成。《易传》把《经》中所潜含的人文精神大加弘扬,把《易》由卜筮之作演变为教育学、哲学巨著。 

君子人格的教育与培养,是先秦儒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易大象传》的核心思想之一,本文着重讨论《易大象传》的君子教育思想。 

 

一  君子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乎“天道”的“圣人” 

 

君子一般是指有志于完善自我、进德修业、服务国的社会精英。君子人格的最高目标就是乎“天道”的“圣人”。《乾卦·文言》说:“圣人作,而万物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1]由此可见,圣人完全明天地自然的规律,明白每一件事物的特性和归属,圣人就可以使万事万物各从其类,本性与天道相和者就亲近于天,本性与地道相和者就亲近于地。圣人不仅明白天地万物的规律,也明白自己的生存规律,明白进取与退却、生成和消亡是一切事情发展的必然过程,就会在进退存亡的每一个时刻都保持中正平和之心态。这是一种人心与天道统一的天人一的状态,到此境界就是圣人。 

 

二  注重书本知识和实践结的学习方法 

 

《周易》经传都注重研究天地的规律、自然现象的规律和人自身的规律。在学习内容上,《周易》强调要学习自然之书、社会人生之书和书本之书。强调学用一体。 

《周易》强调君子学习《易》书的重要性和书本的有限性。《易经·辞》认为:“易与天地,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辞》中认为,《易》的创作是与天地相拟,能够包含天地人的所有道理。《易经·辞下传》第八章云:“《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要,唯变所。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2],如临父母。”此段文字指出,《周易》这部书是天道地道人道的高度概括,不可以须臾远离。它所体现的道理在于屡屡变迁,变化运行而不居止,周流于天地之间,上下往来没有定,阴阳刚柔相互转换,不可以死守书本典籍的话语(要把握其精神),只有变化才是它趋赴的方。《周易》的道理可以启发人要出入有度,避免“过和不及”。使君子和学人能够明白事物变化的隐微之兆,而保持戒慎恐惧之心和忧患意识。如果以此学习《周易》,虽然没有老师和父母在场,却好像老师和父母亲临一样。由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周易》重视书本,但不迷信书本,《辞》中纪录孔子的话,“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孔子指出语言的有限性,所以中国古代的教育多强调体悟、强调知行互动,反对食古不化、纸上谈兵。 

所以,《易传》更加强调实践中学习,《乾卦》九三爻辞提出:“君子终日乾乾”,要求君子要知行相和,日夜保持振作,重视践屡,以进德修业。《乾卦文言》还提出:“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要求君子将成就道德作为自己的目的,在每天的行动中体现出来。君子应该做到以仁心作本体,以为人尊敬;以优雅的举止,来行礼仪之道;以物利人,来符“义”之精神;以正固的节操,来办好事务。 

 

三  注重从自然之象(卦象)之中领悟的学习方法 

 

根据《易象》体悟是周易独特的学习方法。《辞》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天,俯则观法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始作八卦。” 《易》为法象天地之作,八卦是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抽象模型。在八卦的易象统中,乾为天、为健、为父、大人等等;坤为地、为母、为顺等等;坎为水、为沟渎等、离为火、为日等,巺为风、为木等,兑为泽、为口舌等,艮为山、为径路等,震为雷、为龙等。六十四卦由八卦两两相重而成,刑成复杂的卦爻象统。《辞》提出“器尚象”的观点,认为古代的圣人包羲、神农、黄帝、尧、舜都是领悟和体究六十四卦的卦象而发明渔业、农业、商品市场、船、车、服饰、农具、弓箭、房屋、棺椁、书契等等。 

《周易》认为,易象来源于天地自然之道,圣人乎天地自然之道,所以圣人根据卦象创造人类文明,君子自然就应该根据“易象”进德修业,《大象传》集中表述君子从卦象之中领悟的学习方法。《象传》是《易传》的一部分,分为《大象》和《小象》。其中《大象》是对卦象的解释,《小象》是对爻象的解释。《大象》每卦一条,共64条, 每条都分为两句话。第一句基本上是分析组成“六十四卦”的上下体[3]的卦象,并由此点出卦名,第二句话根据上下体的易象或者六十四卦卦名之象引申,推天道而明人事,指明讲君子(少数卦是“先王”等)应该体悟和效仿“卦象”以培育君子人格和管理智慧。 

比如,乾、坤、师、泰等卦都是由上下体的易象引申出君子学习的内容。《乾卦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上下体由“八卦之乾”重叠而成,八卦之中,乾为“天”,上下皆天,表示天健行周流,永不停息。君子要效仿天德,形成自强不息的品德。《坤卦象传》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卦上下体由“八卦之坤”重叠而成,八卦之中,坤为“地”,上下皆地,地有涵养万物、厚实和顺之德,君子要效法地德,以博大胸襟容载万物。《师卦》本来是一个讲军事的卦。《师卦.象传》指出:“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师卦的下卦是坤,坤为地;上卦是坎,坎为水;从卦相看,是大地含水之象,《象传》要求君子仿效大地含水的性质,广容百姓、聚养众人。《震卦》由上下两个“震卦”重叠而成,表示两雷叠加,雷声连续不断之象。在《震卦》的《象传》内容是:“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身。” “洊”为“再”之意,“洊雷”就是叠连轰响的雷声,《象传》指出:君子观察到叠连轰响的雷声会让人类和动物惊恐,君子效恐惧之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修养道德。《中庸》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所提到的“慎独”思想与《易传》的这个思想是一的。后儒阳明王子尝言“戒慎恐惧是本体,不睹不闻是功夫”,将戒慎恐惧之心提高到本体的高度。《大象》之说,涵盖君子学习的各个方,笔者将在下一节给与简要的统计。 

 

四  《大象》要求君子学习的内容 

 

易传的其他篇章也曾提出一些君子的学习内容,但以《大象》所述最为全深刻。《大象》共计六十四段,每卦一段。其中君子的五十三卦,谈“先王”七卦,谈“后”的两卦,根据《尔雅》的解释,“后”就是君主。谈及“上”一卦,“上”为居上位者之意。谈及“大人”一卦。在谈及君子的53卦这种,君子的学习内容十分广泛,包含君子之德、处世之道、教化之方、管理之、刑狱之事等等。 

笔者列一个表,按照君子之德、处世之道、教化之方、管理之、刑狱之事将君子的学习内容进行分类,当然,这个分类是很粗燥的,例如很多段落即是管理之道也是君子之德,很难分别清楚。分类只是为表述的方便,由此可见先君子学习内容之大概。 

分类 

 

 

大象之辞 

简释 

(《大象传》若只取上下体之象,下文则不释卦名,若取卦名之意,则释之) 

君子之德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应效法天之健动而自强不息 

2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君子应效法大地的含藏博大而厚德载物 

4 

山下出泉,;君子以果行育德。 

山下出泉水,必百不挠的下流动,君子效此而果断的决定自己的行动来培育美德。 

32 

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雷起之处必有风行,象征“恒相随从”,君子效此树立持之以恒的精神。 

35 

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光明出现在地平线上,君子效此自我发扬坦荡光明的美德。 

41 

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山下有深泽,象征“减损”,君子效此除去忿怒之情,堵赛邪欲。 

42 

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风雷交动,象征“增益”,君子效此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51 

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身。 

雷声连连响起,象征“震”,君子效此闻雷声惶恐的心理,畏惧天命、反省自己的过失以修身养德。 

处世之道 

5 

云上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云气上集于天,君子效此悠游之心而饮食娱乐。 

12 

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难,不可荣以禄。 

天地不相交和,象征“否闭”,君子效此以节俭为德,避开危难,此时不可追求富贵。 

17 

泽中有雷,随;君子以晦入宴息。 

大泽之中有雷声,沼泽会随雷声震动,象征“随从”。君子效此随顺天时,天黑就休息。 

27 

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山下响雷,上静下动,如嘴嚼物,象征“颐养”,君子效此谨慎言语,节饮食。 

28大过 

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 

大泽淹过树木,象征“大而过度”,君子在大过之时,要独立而不畏惧,隐居世外而不孤独。 

34大壮 

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勿履。 

雷声响彻天上,象征“大为强盛”,君子于此大壮之际,不可张狂,要谨慎守礼才能长保强盛。 

33 

天下有山,遯;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天下有山,山欲亲近天,天远避之。象征“退避”,君子效此用庄严之态让小人远离,不要用厌恶的表情驱赶小人(恐反招害)。 

38 

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上是火下是水泽,象征“乖离”,君子由此明白应该求大同存小异。 

39 

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高山上有积水,象征“行走艰难”,君子在此艰难之时要返身修德,以德远害。 

46 

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地中生出树木,象征“上升”,君子效仿树木渐渐增长而成大树,积小善成就大事。 

47 

泽无水,;君子以命遂志。 

泽上无水,象征“”,君子当穷之时,要有生取义的胸襟。 

54归妹 

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大泽上响着雷声,象征“少女出嫁”,君子要长久的保持夫妇之道而不可淫佚坏道。 

62小过 

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山上响有雷声,象征“稍稍过分”,君子据此小过之象,行止稍过恭敬、丧事稍过悲伤、费用稍过节俭。 

63既济 

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水在火上,(可煮熟煮开),象征“事已成”。君子体察此卦象,预防未然之患,这样就可以有圆满的结果。 

64未济 

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火在水上(不能煮物,没有能量转换),象征“事未成”,君子因此审慎的分辨诸事物、使用安排得当,则万事可成。 

管理之 

 3 

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云雷交动,象征“初生”,君子于初创之际努力经略天下大事。 

7 

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地中藏聚水源,君子效此广容百姓、聚养众人。 

9小畜 

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和风飘行天上,象征蓄养少量民众,君子效此修美文章德行,以文章道德感召更多的民众。 

10 

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安民志。 

是天下是泽,要“小心行走”。君子效此断定上下名份和礼仪,使民众安心遵守。 

13同人 

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天与火相互亲和,象征“和同与人”。君子效此分析不同族群、辨别事物类别,以审异求同。 

15 

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高山藏于地中,象征“谦虚”。君子效此损有补不足,让社会分配更加公平。 

26大畜 

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天包涵于山中,象征蓄养大量民众,君子效此努力学习前代圣贤的言行,用来养德,达到以德治民的效果。 

31 

山上有泽,;君子以虚受人 

山上有大泽,君子效此虚怀若,容受感化民众。 

36明夷 

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光明(太阳)隐入地中,君子效此管理民众,不可过于明察,要善于含藏包容,方可显现更大的明德。 

37 

风自火出,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火的炙热可以生风,象征“人”,君子效此言之有物、行事有恒。(由齐而生治国之理) 

43 

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泽水化气蒸腾上升于天,(必将成雨下落),君子效此要施恩泽于下民,不可守财不施。 

48 

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木桶上可以盛水,象征“井”。君子效仿水井取之不尽、奉献民众之德,为民操劳、鼓励民众互相帮助。 

49 

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水泽中有烈火,象征“变革”。君子效此定历法,辨明四时的更替。 

50 

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木头上有火,象征“鼎器”在煮饭。君子效法“鼎”象,恪守职责,严守使命。 

52 

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两座山重叠,象征“抑止”,君子效此,则没有空妄之想,所思所虑都符自己的职位身份。 

53 

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山上由树木渐渐成长,改变山的颜色,象征“渐渐”,君子效此逐渐积贤德,改善风俗。 

57 

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和风连连相随,象征“顺从”。君子效法风行天下之象,先让百姓知晓法令,在依法令施政行事。 

60 

泽上有水,节;君子以数度,议德行。 

大泽上有水,(应堤为防),象征“节”,君子效此定礼仪度,议定道德行为的标 

教化之方 

18 

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山下吹风,风遇山而回鼓荡,吹散落败草。象征“拯弊治乱”。君子效此振奋民心,培育民众和自己的道德。 

19 

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水泽上有大地,象征“监临”。君子效此尽心教导百姓,尽力容纳养育民众。 

29 

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水迭连流淌,君子效此恒久保持德行,反复熟悉政教事物。(卦名有险难之意,但《象传》不取这个意思) 

58 

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两泽并联,交相侵润,象征“欣悦”,君子效此,邀良朋益友切磋学问。 

刑狱之事 

6 

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天西转而水东流,两者相违象征“争讼”,君子要在开始的就仔细思考,杜绝争讼的根源。 

14大有 

  第十四卦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竭恶扬善,顺天休命。 

火焰高悬于天,象征“大获所有”,君子于此大有富贵之际,应当竭恶扬善,顺天命而安养群生。 

22 

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狱。 

山下燃耀着火焰,象征“文饰”。君子效此以文明理政,但不可以以文饰来断狱,断狱只可依靠事实。 

40 

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雷起而云化为雨,象征“解”,君子效此赦免过失,宽宥罪人。 

55 

雷电皆至,丰;君子以刑。 

雷声和闪电都到来,君子要效法雷的威严和电的光明,审理诉讼,动用刑罚。 

56 

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山上有火,象征“旅行”,君子效此光明审慎的实施刑罚而不羁留讼狱。 

61中孚 

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大泽上吹这风,象征“中心诚信”,君子效法中孚之象,以诚信之心审理狱讼,宽缓死刑。 

45 

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水泽居于地上,象征“汇聚”。君子效此修治兵器,戒备因民众聚会而生的动乱。 

  

在表中所列的五个方中,君子之的德是根本,处事之道都是内在德行的体现。在自然之象和卦象之中体悟“管理”方法也是君子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化和刑狱都是管理的特殊层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象传》明确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持之以恒、改过迁善的君子之德;要求君子处于世间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有张有弛,于顺逆之境中保持君子的节操。《大象传》还树立德行感召、教育教化、遵守礼仪、重视刑狱的国和社会管理模式,在管理、教化、司法诸活动中,“以德为本”是其基本的理念。《大象》对君子教育内容的全论述,对于后世儒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都有深刻的影响。 

《大象》的学习方法与创造性解释的文化习惯。 

《大象传》由自然之象和卦象引申出如此复杂的君子教育内容,包含德行、管理、司法和教育等等各个方。但是,《大象传》的很多内容都是抛开《易经卦辞》和《彖辞》的原义加以引申,其引申意义已经超过原卦中所包含的意义。比如《讼卦》本有争讼之意,《大象传》却引申出“君子以作事谋始,杜绝争讼根源”的意义。再比如,明夷本是凶卦,有受损艰难之意,《大象》却发挥出“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的管理智慧。《大象》的一个特点就是,只从正立意,没有凶险之辞。 

《大象》这种创造性解释的文化传统和先秦儒的创造性解释经典习惯是一脉相承的。下我们看看《论语》对于《诗经》诠释的记录。《八佾篇》有如下一段: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4] 

子夏以《诗经·卫风》“硕人”中的一句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来问孔子,孔子依原意解释为“先有白底子,后有图画”,子夏对此句进行创造性的解释,认为此句象征“礼仪生于仁义之后”,孔子对此大加赞赏。此种解释风格在《毛诗序》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大象》对于《易经》的诠释方法和君子教育内容的推导,和孔子、子夏创造性的释《诗》是一的。由此可见,《大象》体现明显的儒特色。 

《诗》《易》都是源于上古和民间,《易》本来是 卜筮之,《诗》里也有部分仅仅是男欢女爱的民风的反映。先秦“天人一”的文化背景使人们相信天地自然之道和人伦道德是相通的,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儒对《诗》《易》等经典进行创造性的解释,或离开原意、或题发挥,将自然之象、日常之事引申比附到道德礼,用之教育民众,形成丰富的儒文化和儒教育思想。 

-------------------------------------------------------------------------------- 

[1] 周文王、孔子等著,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以下《周易》原文均引该书,不再注释。 

[2] 《周易》出现的“师”多做“军队”,此处为“教师”之意。师保是古代负责交习贵族子弟的师长,《礼记文王世子》:“入则为保,出则为师,是以教育而德成也。” 

[3] 上下体指构成六十四卦的两个“八卦”,在上之三爻为上体,在下则为下体。 

[4] 孔门弟子 撰述 来可鸿 注解《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参考文献: 

1、周文王、孔子等著,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2、孔门弟子 撰述 来可鸿 注解《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3、郭齐勇 等 主编 《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47月出版 

4、孔子 编定《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出版 

5、洪湛侯 著 《诗经学史》中华书局 2002年出版 

6伯崑著 《易学哲学史》第一  华夏出版社1995年出版 

 

 

(转载自:http://www.confucius2000.com 

文章点击数:       【 】    【更换背景色
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
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