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史研究 > 专题研究 > 政治
清代汉人内廷侍卫钩沉
作者:陈章 责编:

来源:《清史研究》2019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19-07-25  点击量:9005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一、 内廷侍卫系统

侍卫制虽是清代一项重要制度,其研究却相当不足。关于清代侍卫之出身,学界现有研究亦颇多讹误。a或因侍卫制“首崇满洲”,学界以往的研究皆侧重于研究满洲侍卫,汉人侍卫群体乏人问津,研究可谓匮乏。

清代侍卫制的核心是内廷侍卫系统,由御前大臣、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共同组成,三者俱无定员。b御前侍卫与乾清门侍卫统称“内廷侍卫”,在诸类别中待遇最高,御前侍卫“御殿则在帝左右,从扈则给事起居”,乾清门侍卫“则侍从立于檐溜,扈跸则弧矢前驱,均出入承明,以示亲近”。c故此,内廷侍卫皆皇帝亲近之臣。此群体即便不当班,亦可出入内廷,辅助其他侍卫一体稽查看护。d

清代正一品实职武官仅有两种,即“领侍卫内大臣”和“掌銮仪卫事大臣”,前者是侍卫系统之高级官员,后者亦多从侍卫系统高级官员中选拔,如顺治初年便规定,掌銮仪卫事大臣 “员缺,将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列名疏请补授”,e可见銮仪卫最高长官来自侍卫系统,两机构关系紧密。至于内廷侍卫系统的首脑“御前大臣”,可说已超越品级概念,考索史料可知,其地位较正一品之领侍卫内大臣和掌銮仪卫事大臣更为尊崇。f

御前大臣统辖内廷侍卫,其办公之所称“御前大臣处”(满文“gocika amban i ba”),该机构位于勤政殿苑门外,“对过三间为御前大臣处,左为奏事处,右为军机大臣入对时小憩处,再东一苑,即南书房”。g故此,御前大臣处居中,位于奏事处与军机大臣小憩处、南书房之间,其地位可见一斑。《啸亭杂录》载:


a关于欧立德、赖惠敏、白雅诗(Beatriz Puente-Ballesteros)、江叔子等研究诸多可商榷之处,参见拙文《试论清代的“汉侍卫”家族》,《史林》2018 年第 2 期,第 79 页、第 84 页脚注 3。

b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 543,第 7 册,光绪二十五年石印本,第 9 页。

c福格:《听雨丛谈》卷 1,中华书局,1997 年,第 25 页。

d《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蝠池书院,2004 年,第 2 册,第 160 页。

e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 558,第 7 册,第 234 页;《清朝文献通考》卷 86,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 年,第 5623 页。

f常江、李理:《清宫侍卫》,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 272 页。 g 郭嵩焘:《郭嵩焘全集》,岳麓书社,2012 年,第 8 册,第 115 页。

本朝鉴明弊政,不许寺人干预政事,命内务府大臣监之。然内廷事务,每乏统领之人,仁皇习知其弊,特设御前大臣,皆以内廷勋戚诸臣充之。无定员,凡乾清门内之侍卫司员诸务,皆命其统辖。每上出宫巡幸,皆命其櫜鞬扈从,代宣王言,名位优重,仿两汉大将军之制而亲谊过之。初尚命军机大臣代摄,今上亲政后,特分析其职,而体制尤为厘正。初无王公兼摄者,乾隆中,命喀尔沁固山贝子扎尔丰阿兼之,其后蒙古藩臣递摄其职。嘉庆初,上特命睿恭王及定、庄二王兼之,实旷典云。a 可见,御前大臣从王公大臣内特简兼充,无定员,统辖内廷事务,并常侍皇帝左右。逢出宫巡幸,则任后扈大臣,并兼管奏事处事务。雍正以后,御前大臣常以军机大臣兼任。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任命蒙古科尔沁贝子扎尔丰阿兼任后,此职常由蒙古王公兼任。

“御前侍卫”是清代侍卫中等级最高者,查《增订清文鉴》,其满文释文汉译为“自众侍卫中选其善者,近侍主子,谓之御前侍卫”,b对于御前侍卫的功能等并无描述,唯一的特点便是 “近侍主子”,这也符合“御前”之意。“御前”满文为“gocika”,来自动词“gocimbi”,音译为 “戈什哈”,亦有译为“国什哈”“郭什哈”者,是对清代大臣、大员所属亲随听差之亲丁护卫的总称,简称“戈什”,皇帝身边的“戈什哈”则译为“御前”。c

御前侍卫一职诞生较早,据《清世祖实录稿本》残卷可知,崇德八年(1643)已有“内大臣图尔格及御前下(按:即“hiya”之音译)”之记载,故此,御前侍卫在太宗时代已然存在。d 关于“御前”二字,《清实录》有一则史料值得留意:

高宗谕总管太监:昨颁赏太监等折内书写“御前小太监”甚属错误。从前魏珠、陈福,服勤日久,各有身分,称为“御前太监”。再,侍卫大臣称为“御前侍卫”,至新进小太监等,如何写“御前”字样?伊等要称“御前”,即是狂妄。嗣后若有人如此称谓,即着伊等参奏,尔等严传禁止。如再有故意违犯者,定行究治。e 从这则上谕可知乾隆初年有太监冒用“御前小太监”称呼之行为,从中亦可见“御前”两字之尊贵,如嘉庆十八年谕“嗣后宫内圆明园值御门典礼,内阁学士宣本,大学士承旨时,御前大臣及御前侍卫俱毋庸退下,着为令”。f由此可知,御前大臣和御前侍卫地位尊崇,待遇与诸臣有别。事实上,御前太监在太监中地位甚高。g

有清一代,御前太监选拔甚严,其有年纪太轻、性情浮动者,屏勿使近。h御前大臣和御前侍卫更是如此:

御前大臣或三四人,或五六人,均无定员,以王公勋戚大臣为之,位极尊崇,如汉魏前后将军之秩,职綦重焉。侍卫品级既有等伦,而职司尤有区别。若御前侍卫,多以王公冑子、勋戚世臣充之,御殿则在帝左右,从扈则给事起居,满洲将相多由此出。i

a昭梿:《啸亭杂录》续录卷 1,中华书局,1980 年,第 378-379 页。笔者按:喀喇沁亲王“扎尔丰阿”,满文规范转写应作 Jalafungga,惯译作“扎拉丰阿”。杨丰陌主编:《喀喇沁左翼乌梁海氏家谱》(辽宁民族出版社),第 120-122 页作Julafungga 珠拉丰阿”恐系误判(并不存在 julafungga 一词)。昭梿此处作“扎尔丰阿”应属依口语发音,减去非重音之元音。

b满文释文为“hiya sai dorgici sain ningge be sonjofi,ejen i hanci eršerengge be gicika hiya sembi”,参见清高宗敕撰:《御制增订清文鉴》卷 4《臣宰七》,乾隆三十六年武英殿刻本,第 16 页。

c商鸿逵:《清史满语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第 91、102 页。

d《文献丛编》,国风出版社重印本,1963 年,第 552 页。另,金梁《满洲老档秘录》有“太宗大呼却虎”条,其中提到御前侍卫名詹土谢图,然此书不甚可信。

e《清高宗实录》卷 156,乾隆六年十二月壬辰。

f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 299,第 4 册,第 516 页。

g福格:《听雨丛谈》卷 5,第 115 页。

h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 439,鼎文书局,1981 年,第 12401 页。

i福格:《听雨丛谈》卷 1,第 25 页。

《清朝文献通考》等官书皆曰“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皆于三旗侍卫内简用”,a实际上,亦有大量内廷侍卫并非来自上三旗。不过,有清一代内廷侍卫的主体依然出自上三旗,这一点毋庸置疑。故此,与其说清代侍卫制“首崇满洲”,不如说“首崇上三旗”。

二、 汉人御前侍卫考辨

从官方规定来看,汉人无资格担任御前侍卫与乾清门侍卫。如《清史稿》载:

御前侍卫、御前行走、乾清门行走,俱侍卫内特简,无常员。故事,凡宿卫之臣,惟满员授乾清门侍卫,其重以贵戚或异材,乃擢入御前。汉籍辄除大门上侍卫,领侍卫内大臣辖之,其以材勇擢侍乾清门者,班崇极矣!惟嘉庆间杨芳特授国什哈辖,汉国什哈内大臣,叹为未有。b

“国什哈辖”满文为“gocika hiya”,类似前朝之“羽林”,汉名为“御前侍卫”。c杨芳确在嘉庆和道光年间两度任御前侍卫。d至于所谓“汉国什哈内大臣”,更是空前绝后之殊荣。因“国什哈”内大臣即“御前”大臣,正如前文所述,乃侍卫系统里最高官,其地位高于正一品之领侍卫内大臣,或因御前大臣从无汉人担任,故此在“国什哈内大臣”前加一“汉”字。e

杨芳之所以获此殊荣,因其讨伐四方,战功卓著,为清朝中期的统治稳定立下汗马功劳,正如道光帝对其奏折的朱批中写道“汝之忠勇朕早知之”,f因功封一等果勇侯。然清廷仅是倚仗其军功,故此当杨芳于四川剿灭峨边夷匪不力之时,便被“降为二等侯,革退御前侍卫,以总兵前往甘肃候补,毋庸来京陛见”。g

就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除杨芳外,有清一代汉人擢为御前侍卫者只有黄仕简和张谦,分别乃海澄公黄芳度与靖逆侯张勇之后,两家族为满人定鼎中原立有大功,获赐世袭罔替爵位。雍正八年(1730)十月,黄应缵老病休致,以其子黄仕简袭替海澄公。h乾隆九年(1744)八月,高宗谕曰:

海澄公黄仕简着赏给《资治通鉴》《康熙字典》各一部,上用缎二匹,宁绸二匹,仍令回籍。伊系功臣之裔,朕深望其成立,以继家声。在籍之日可勤勉学问,间至督抚衙门聆其教导。

俟可以来京効力之时,再行奏闻请旨。i 所谓“深望其成立,以继家声”,对黄仕简之期许溢于言表。黄仕简先于乾隆三十三年任乾清门行走,j四十六年被赐黄马褂,四十八年赐双眼花翎。k四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擢为御前侍卫上行走,黄仕简在其奏折中亦慨叹此际遇乃“隆恩优渥,异数频仍”。l

a《清朝文献通考》卷 180,第 6403 页。

b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 117,第 3364-3365 页。

c商鸿逵:《清史满语辞典》,第 102 页。

d《内阁大库档》,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登录号:156879-001;《清史稿校注》第 4 册,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第 3335 页;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包,702003023-7 号。

e《清史稿校注》第 4 册,第 3335 页。

f《宫中档及军机处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献编号:058417。

g《内阁大库档》,登录号:156879-001。

h《清世宗实录》卷 99,雍正八年十月丁未。 i 《清高宗实录》卷 222,乾隆九年八月壬子。

j《内阁大库档》,登录号:027926;《宫中档及军机处档》,文献编号:403025712;《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 31 辑,台北“故宫博物院”,1982 年,第 561 页。

k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第 2 册,广陵书社,2007 年,第 259 页。

l《宫中档及军机处档》,文献编号:403047734;《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 59 辑,第 830 页。《国朝耆献类征初编》认为黄仕简乃是乾隆四十九年被擢为御前侍卫上行走,不确,参见《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二九一(将帅三十一)“黄仕简(子秉淳)”条,第 253-256 页。

乾隆十八年正月,闽浙总督喀尔吉善处理匪犯蔡荣祖、冯珩“谋为不轨”一案中,查处黄仕简家收租放高利贷亦是激起民变之原因,高宗却下旨曰:

海澄公黄仕简尚属安静谨饬之人,家人收租,亦属常事。此不过匪党借口托词,若因此查询,恐长顽佃抗欠刁风,竟置不问可也,着一并传谕喀尔吉善知之。a 从中显见清廷对黄家之刻意袒护。乾隆四十七年,台湾爆发漳泉械斗,黄仕简亲自渡台查办,成功平定事端。后因淡水同知潘凯为原住民所杀,黄氏再次渡台剿镇,因功加太子太保。待到林爽文事件爆发,黄仕简第三次奉旨登台进剿,或因老病,导致用兵保守,驻兵不出,以致贻误军机,被革职治罪,原拟判斩立决,乾隆帝将之改斩监候。平乱之后,清廷予以特赦,在高宗关照下,黄仕简从“斩立决”戏剧性地改为“无罪开释,降调狼山镇总兵”,不得不说乃祖宗积徳。尽管黄仕简被罚,乾隆帝对此番平定台湾之功却颇为看重,《御制诗文十全集》有大量黄仕简平定台湾的细节。b值得注意的是,黄仕简终其一生只担任武将,先后担任过浙江衢州镇总兵、江南提督、湖广提督、福建水师提督等。故此,即便是海澄公这般已然实现世袭罔替之汉人豪族,其子孙依然不能逃脱只能任武将的宿命,无法摆脱满汉殊途之窠臼。

《清国史馆传稿》记载黄仕简之子黄秉淳于乾隆三十二年担任蓝翎侍卫,c此当有误,查宫中档,由《奏谢臣子当给蓝翎侍卫行走并令暂同臣回闽事》折可知黄秉淳乾隆三十三年为蓝翎侍卫行走,黄仕简该年六月十一日觐见时亦被授予乾清门行走,d黄秉淳则于次日方被正式授予蓝翎侍卫。e

另,笔者手头有日本藏崇寿堂刊本乾隆三十五年《大清职官迁除题名录》,从中可知黄秉淳是在侍卫处担任“汉侍卫”,且是恩荫。f汉侍卫乃是通过武举选为侍卫,而黄秉淳显非如此,故特意加了“恩荫”二字。

除黄仕简外,张谦乃另一位担任过御前侍卫的汉人。张谦乃张宗仁嫡子,张勇曾孙,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被擢为乾清门行走,十月蒙恩特授散秩大臣,乾隆五年(1740)之前已升为御前行走,g至少在乾隆八年已擢为御前侍卫。h张谦能获此殊荣,原因何在?其墓志铭或能提供答案:

公以世爵遵例,赴阕引见,奏对封敕。宪皇帝安之,赐花翎及甲第,命在乾清宫侍读射……冬,宪皇帝登遐,今上皇帝御极之,允张公颁赐宪皇帝□遗念诸珍□提督乾清门,赐宫人陈氏为副室,诰封公母一品夫人,公光禄大夫,妻一品夫人,旋授散秩大臣……明年充封和亲王册使。又明年,充封怡亲王妃册使,凡赐恩荣宴,悉命公为陪宴。i

从文中所谓“公以世爵,遵例,赴阕引见”可知,获世爵之家族当有引见后嗣之传统。所谓

“命在乾清宫侍读射”,同治《江宁府志》则说张谦“少侍高宗读书,及即位,以旧学宠异之”j,

a《清高宗实录》卷 431,乾隆十八年正月乙亥。

b尽管高宗也承认启用黄仕简乃是用人不当,“此事总由用黄仕简、任承恩二人不当所致;而误用二人,则朕之过,实为惭愤耳”。《御制诗文十全集》卷 33,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第 1-7 页。

c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稿,701005845 号。

d《宫中档及军机处档》,文献编号:403025712;《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 31 辑,第 561 页。

e《内阁大库档》,登录号:152156-001。

f乾隆三十五年庚寅冬《搢绅册便览》,日本藏崇寿堂刊本,第 92 页。

g《内阁大库档》,登录号:145274-001、039710-001。

h原文为:“(乾隆八年三月)癸未,以御前侍卫、散秩大臣张谦为銮仪使”。参见《清高宗实录》卷 187,乾隆八年二月癸未。

i《皇清诰授,光禄大夫、散秩大臣兼銮仪卫使、世袭一等侯张公墓志铭》,网址:http://blog.sina.com.cn/s/ blog_6ac2a1ce0102dwbd.html,访问时间:2018 年 11 月 14 日;《清朝光禄大夫散秩大臣兼銮仪卫使世袭一等侯张谦墓志铭及解读》,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8d3d49cc0100tt0y.html,访问时间:2018 9 3 日。

j蒋启勋修,汪士铎纂:《续纂江宁府志》卷 14,清光绪六年刊本,第 15 页;吕燕昭修,姚鼐纂:嘉庆《重刊江宁府志》卷 39, 清嘉庆十六年修清光绪六年刊本,第 10 页。

可见极受世宗赏识,雍正帝甚至将宫人陈氏赐给张谦为妾。

而从后来乾隆帝命张谦入旗来看,方志中称其“少侍高宗读书”恐非区区坊传。关于此事,

《清实录》载:“谕曰,张承勋之高祖张勇,前在军前奋勉。张谦、张承勋又内廷行走多年。着加恩准其所请,将近派一支归入正黄旗汉军旗分。”a此事发生于乾隆五十九年,张承勋及其子秉枢正式归入正黄旗汉军旗分。b故此,乾隆五十七年张承勋担任正黄旗汉军副都统当是清廷有意安排,c为之后安排张家入旗做铺垫。

实际上,张勇嫡长子张云翥已是正黄旗包衣,雍正帝令将其保举送部引见。d又,同治《江宁府志》载:“张承烈,靖逆侯勇之元孙也,曾祖云翼官至松江提督,赐第江宁大中桥侧,大父宗仁嗣居之,遂请入籍。”e所谓“遂请入籍”当指入旗籍,然直到张承勋一辈方得以实现。之所以如此推断,因汉臣申请入籍不乏先例,如林兴珠原为吴三桂水军将领,后投诚,f在三藩之乱中抗击吴逆有功,康熙十七年(1678)应召入京,授銮仪卫銮仪使,赐封“建义侯”。林兴珠趁机申请入旗,清廷着其入籍镶黄旗。g再如孙士毅因军功封一等谋勇公,在其病笃之际,“遗书请入旗,高宗特许之,命均入汉军正白旗,授散秩大臣”。h靖海侯施琅亦被授予内大臣,隶镶黄旗汉军。i关于“改旗”,欧立德认为改旗只是一种对族群原则有意识地妥协,它奠基于对族群原则以及对八旗满洲成员特权地位的认可之上。因此改旗并不能被视为是在各旗分之间不存在族群界线的证据。j然而,对于张谦这般从汉臣入籍上三旗之“正黄旗”,其难度却大大高于

“改旗”,其意义无异于鲤鱼跳龙门。

张谦有四子,名承勋、承烈、承熙、承照,目前仅可稽考承勋和承烈二人,按辈份推算,二人乃张勇玄孙。张谦长子张承勋康熙五十八年承袭爵位,雍正十三年在乾清门行走,授散秩大臣,并在御前侍卫处行走。k后因旷班革去散秩大臣,在三等侍卫上行走。

三、 汉人乾清门侍卫考辨

除担任御前侍卫与御前侍卫上行走外,据笔者查考,清代亦有汉人被特擢为乾清门侍卫或乾清门行走,但仅寥寥数人而已,除前文已有所述及张承勋外,尚有刘国梁l、陈大用m、杨遇春n、刘国庆、岳钟璜o、余步云、刘荣庆、林祖成诸人。

a《清高宗实录》卷 1464,乾隆五十九年十一月己丑。

b《清史稿校注》第 6 册,第 4903 页。

c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稿,701003493 号。

d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 1 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第 82 页。

e蒋启勋修,汪士铎纂:《续纂江宁府志》卷 14。 f 《清圣祖实录》卷 72,康熙十七年闰三月丁巳。

g《清圣祖实录》卷 106,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甲戌;《内阁大库档》,登录号:167019-008。

h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 330,第 10927 页。

i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稿,701005653 号。

jElliott,The Manchu Way: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p.86 k 《内阁大库档》,登录号:145274-001。

l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稿,701006885 号。 m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稿,701002914 号。

n 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包,702001968-15 号;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史馆传稿,701006751 号。

o 《宫中档及军机处档》,文献编号:406007039、402005486;《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 17 辑,台北“故宫博物院”,1978 年,第235页。另,内田直文曾依照《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指出岳钟琪在雍正八年担任蓝翎侍卫,雍正年间曾任乾清门行走。然而,笔者并未在正史中找到佐证。参见内田直文:《钮祜禄氏额亦都家族与清初内廷侍卫》,《成大历史学报》2009 年 6 月第 36 号 , 第 45 页。

汉人荣升内廷侍卫乃超越规制的殊荣,因此当身为江南提督总兵官的陈大用获知被擢为乾清门侍卫上行走时,极尽感激。a杨遇春则因先后镇压多场重大叛乱,军功赫赫,如乾隆六十年

(1795)镇压贵州苗民起义,嘉庆二年(1797)平定白莲教川楚教乱,十八年镇压天理教起事,道光五年(1825)平定张格尔叛乱,被封为昭勇侯。其孙第三代昭勇侯杨炘则是二等侍卫,b咸丰十一年(1861)在四川崇庆州阵亡,清廷下旨建专祠祭祀,谥号“威肃”。c嘉庆朝御前侍卫杨芳最初也因杨遇春的赏识而荐补把总,d开始攻城拔寨之名将生涯。先后镇压川楚白莲教之乱,林清、李文成天理教之变,张格尔之乱,为清廷赏识。

余步云早年以乡勇从剿白莲教匪有功,累擢重庆镇总兵。道光七年(1827),从征回疆,成功收复和阗,因此授乾清门侍卫,成为极少数能升任内廷侍卫的汉人。余步云后擢贵州提督,道光十二年,加太子少保,历四川、云南提督,复调贵州。十八年,加太子太保,调福建提督。e作为汉人,余氏之武将生涯可谓辉煌至极。然而,鸦片战争骤起,英军攻陷定海,余氏紧急调任浙江提督,清廷希冀倚靠其武功制服英夷。二十一年,余步云驻防镇海,英军再次攻陷定海,余氏屯兵招宝山,见战事不利,弃炮台后撤。二十二年,余步云因此事被清廷处死。平心而论,鸦片战争中,琦善、奕经等满洲贵族所犯的战略性错误远比余步云后果更严重,但二人皆能善终。清廷甚至令琦善定余步云之罪,有落井下石之嫌,余氏最终在劫难逃,为战败承担主要责任。f

此外,刘荣庆乃乾隆四十四年武举人,自四十九年高中武状元后长期担任头等侍卫,甚至曾擢为乾清门行走。刘荣庆后官至贵州提督、广东陆路提督。g道光十二年,因广东瑶民滋事,刘荣庆镇压不力,被就地革职,“发往伊犁,充当苦差”。h由余步云、哈国兴及刘荣庆的例子可知,这些人担任内廷侍卫主要仰仗其武功,一旦武力不显,则无利用价值,下场可想而知。

林祖成亦曾担任乾清门行走,其乃康熙五十七年三甲武进士,次年任蓝翎侍卫行走,后升为三等侍卫、一等侍卫,六十一年为乾清门行走。i雍正元年二月被赏三品荫生,十月由一等侍卫出任光禄寺卿,四年再次兼任光禄寺卿。从其在雍正三年任进士侍卫班领和三旗汉侍卫班领,十一年世宗令其指教管理三旗汉侍卫和銮仪卫汉侍卫可知,深受清廷器重。j

林祖成家学渊源,精通医术,早年便在太医院任职,雍正八年出任太医院院判,然而林氏在武职上亦是身居高位,乾隆元年署湖广提督,七年任江南狼山总兵。k从《洪亮吉集》所录《赐进士岀身诰授奉政大夫蓝翎侍卫赐花翎林君墓志铭》可知,林祖成长子林明雍正元年中乡试,次年以举人的身份获得清帝召见,赐进士,继而成为蓝翎侍卫,l这显然得益于其父。所

a《宫中档及军机处档》,文献编号:044625,《奏为奉旨着在乾清门侍卫上行走事恭谢天恩》。

b《清朝续文献通考》卷 168,第 9187 页;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 453,第 6 册,第 132 页。

c《清文宗实录》卷 356,咸丰十一年七月戊戌;《清史稿》卷 20,第 767 页。

d《清史稿》卷 368,第 11467 页。

e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包,702001525-1 号。

f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馆藏号:01-01-002-02-003;01-01-006-02-005;01-01-007-03-009。

g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包,702002675-3 号;702002675-1 号。

h《清宣宗实录》卷 240,道光十三年七月庚午。

i《内阁大库档》,登录号:014708、070230。

j《清世宗实录》卷 12,雍正元年十月癸酉;《内阁大库档》,登录号:070230;014708。

k雍正元年(1723)二月二十二日,总理事务吏部尚书隆科多等《为太医院使援例请荫折》满文部分奉满文朱批:“lio šeng fang lin dzu ceng de yooni ilaci jergi yen šeng šangname bu”,意即“刘声芳、林祖成着俱赏给三品荫生”。故此,至少在雍正元年,林祖成已在太医院任职,结合其履历,此或是其在任侍卫期间之兼差。《内阁大库档》,登录号:014708;074229018469

l洪亮吉:《洪亮吉集》,中华书局,2001 年,第 244 页。

谓“赐进士”,从林明墓志铭所言“余虽以武起家,而读书外无余好,且假归日,圣主殷殷以读书习射为谕”可知,此进士当指武进士,有此身份加持,再被选为汉侍卫便是名正言顺,这与内阁大库档所载相合。a乾隆十二年九月,林明因霸占海岛垦田一事被处分。b林明有子名林光照,乾隆二十六年辛巳恩科进士出身,c乾隆三十三年出任句容知县,d且在任内因“未完地丁银九百一十一两零”而被照例停其升转,罚俸一年,戴罪征收。e由此可知,林氏家族从第三代开始或已弃武从文。

《金门县志》还记载邱联恩“弱冠袭爵,充乾清门侍卫”,f这虽是孤证,然查得其父邱良功乃嘉庆朝名将,嘉庆十四年任浙江提督,同年封三等男爵。g以此观之,邱联恩袭爵后任乾清门侍卫并非不可能。另,嘉庆《萧县志》载:“袁泌,字在湄,徐州人,康熙己丑武进士,乾清门侍卫。”h同治《徐州府志》亦说袁泌是乾清门侍卫,然而却是己巳武进士,并被恩赐花翎。i袁泌其人不可考,然《徐州府志》乃是引《铜山志》之记载,可信度不高,兼之袁泌乃汉人,并无显赫家世,若果真曾任乾清门侍卫,不可能史上无名,故此记载颇可疑。

总之,有清一代能成为内廷侍卫的汉人屈指可数。本节所考证的汉人成为内廷侍卫者,多是功勋卓著之武将及其子嗣,为维护大清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清廷之所以重用这批人,乃为倚仗其武功,由此观之,与清廷从武进士中选拔汉侍卫之用意一脉相承。

实际上,对于非统治民族而言,想要成为御前侍卫,立有赫赫武功几乎是必备条件。乾隆朝的莽喀察和海兰察便是如此,二人均是索伦马甲出身,地位低微,但异常英勇。莽喀察于乾隆十九年出征准噶尔,“以七次超等功授蓝翎侍卫,赏戴花翎,历擢至头等侍卫,赏丹巴巴图鲁号”,乾隆三十三年便擢为御前侍卫。j海兰察亦因军功擢头等侍卫,后升为乾清门行走、御前侍卫行走、内大臣及领侍卫内大臣,k若非军功,以二人之出身,绝难在侍卫系统内升此高位。

四、 结语

陈垣曾撰有短文《释奴才》,释义明晰,总体而言,“奴才”(满文为“aha”)与“臣”(满文为“amban”)之别,“非分公私,非分文武也,分满汉也”。l然而,汉人内廷侍卫群体似乎游离在规则之外。

以杨芳为例,考察其奏折可知,其在嘉庆十六年闰三月二十三日的奏折中尚自称“臣”,m然而在嘉庆二十一年三月二十日的奏折中已自称“奴才”,此后不管是对仁宗亦或宣宗,其在奏折

a《揭报武进士侍卫林明伊父林祖成于乾隆九年十月初十日在籍染患痢疾医治不痊于十月二十八日病故》,《内阁大库档》,登录号:144969-001。洪亮吉:《洪亮吉集》,第 244-245 页。

b《清高宗实录》卷 298,乾隆十二年九月丙申。

c洪亮吉:《洪亮吉集》,第 244-245 页。

d《清高宗实录》卷 821,乾隆三十三年十月辛未;张绍棠修,萧穆纂:光绪《续纂句容县志》卷 8 上,清光绪刊本,第 8 页;杨宜仑修,沈之本纂:《高邮州志》卷 8,清嘉庆二十五年刻本,第 33 页。

e《内阁大库档》,登录号:045876-001。

f左树夔修,刘敬纂:《金门县志》卷 19,民国钞本,第 19 页。

g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包,702001505-3 号。

h潘镕修,沈学渊纂:《萧县志》卷 13,清嘉庆刊本,第 13 页。

i刘庠:《徐州府志》卷 22,清同治十三年刻本,第 5 页。

j《钦定八旗通志》卷 234,第 19 页。

k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清国史馆传稿,701005838 号。

l陈垣:《陈垣全集》第 1 册,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年,第 38-44 页。

m《内阁大库档》,登录号:111309-001。

中均自称“奴才”。a杨芳从称“臣”转为称“奴才”,这一变化的节点乃是嘉庆十八年镇压天理教叛乱后被特授为“国什哈辖、汉国什哈内大臣”。黄仕简亦如是,爬梳现存其大库档与宫中档的所有 201 件奏折(大库档 7 件,宫中档 194 件),既有称“奴才”,亦有称“臣”,但凡称“奴才”皆是其在乾隆三十三年担任乾清门行走之后。

再如,雍正元年,石廷柱曾孙,时任河南巡抚的石文焯,其子石履侃被授三等侍卫,石文焯上表谢恩,雍正帝御批道:“尔此子人甚至得,不是着人哄骗作坏事的,所以留他,朕自然教导他成人。”b然而,石履侃表现不佳,雍正四年便被革退侍卫。c值得注意的是,雍正元年上表谢恩时,石文焯自称“奴才”,而雍正四年石履侃被革职时,石文焯在《奏谢天恩仅革退臣子石履侃侍卫职而不加严谴》折中却退而称“臣”,个中意味值得揣度。

诚如《清稗类钞》“奴才”条所言,“王公府邸之属员奴仆,对于其主,亦自称奴才”。d或因内廷侍卫亦皇帝亲信奴仆,非亲信绝不能胜任,亦被皇室视为自家人,故此,即便是汉人,一旦成为内廷侍卫,对其主子清帝也便有了称奴才的资格。而有大量汉人充任之“汉侍卫”乃按例选拔,非皇帝亲擢,故无此特权。

从本文所述可知,汉人若欲晋升内廷侍卫,需立有卓越军功,如杨芳、刘国梁、陈大用、杨遇春、刘国庆、岳钟璜、余步云、刘荣庆皆是如此。若无军功,则必有机缘,如精通医术之林祖成便是一例。至于黄仕简与张谦、张承勋父子则是海澄公黄梧与靖逆侯张勇之后,祖上已为清廷定鼎中原立下奇功,深受清廷信任,故可恩泽后裔。

a《宫中档及军机处档》,文献编号:047197、048149、049597、058417、058451、058484、058579、060000、060286、061178

b《宫中档及军机处档》,文献编号:402015816;《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 1 辑,第 223 页。

c《宫中档及军机处档》,文献编号:402015824;《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 7 辑,第 95 页。

d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 年,第 2171 页。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