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与中国的命运——1904-1905法兰西画刊图文精选》
编者: 秦风老照片馆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3年7月
册数:1
简介:
本书集中了法国画刊的大量图文报导,反映了日俄战争的过程和细节。不同于一般介绍日俄战争偏重于实际交战状况的书籍,本书以相当的篇幅介绍了日俄双方动员的情形,以及战争对日俄两国、对中国和韩国的深刻影响,因此读者们可以用更宽广的视野来理解这场战争的前因后果。(清史中心王璐璐捐赠)
南明悲歌
作者:杨亮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7年6月
册数:1
简介:
公元1644年,明朝覆亡,天下大乱。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南方的复明势力,想要入主中原的清朝,三方为争夺天下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本书讲述了那一段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互相交织,英雄志士、汉奸叛贼纷纷登场的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作者:杜正桢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月:2018年8月
册数:1
简介:
龙泉司法档案不仅完整记录了近代法律制度的基层实践,也记录了法律与社会经济生活、民众观念之间的互动机制和变迁过程,包括人们怎样用法律的语言来陈述自己的生活和遭遇,为自己的行动辩护和创制意义。
科举改制与最后的进士
作者:韩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7年5月
册数:1
简介:
作者呈现了清季科举改制相对完整的实际运行图景并反思其利弊得失,有助于更深入理解这一重大的制度变革。同时,以一个人数众多但范围固定的进士精英群体为对象,探讨后科举时代士人群体的转型和命运问题,既希望分析把握群体的整体特征和趋向,也观照其内部的分层、差异和复杂性,并将停废科举、清末新政、辛亥鼎革、民初政局一并纳入观察,弥补了既往研究更偏重个体和乡村士子的薄弱之处,拓展和推进了清末民初政治、社会文化转型的研究。
从国家财政到财政国家:清朝咸同年间的财政与社会
作者:倪玉平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7年3月
册数:1
简介:
是为首部研究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国家财政体制与财政结构转变的专著。咸同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制度在经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转变。本书依托大量的档案、官书、政书、方志等相关史料,从农业型财政的固化、战争与旧体制崩溃、重建新体系、财政改革、收支结构演变、财政与社会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揭示了捐输、加派等传统财政措施的失效,厘金、洋税、海关等新兴工商税作为财政收入主体的确立,以及清政府财政理念从“量入为出”到“量出为入”的转变过程。
中华帝国的衰落
作者:[美]魏斐德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7年1月
册数:1
简介:
本书跳出了大部分近代通史使用的编年形式,先从社会结构开始讲。脉络清晰,详细剖析了中华帝国如何一步步实现建立秩序,走向强盛,陷入困境,再次建立秩序的过程。
地方在中央:晚期帝都内的同乡会馆、空间和权力
作者:[美]白思奇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8年12月
册数:1
简介: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如果你在1900年访问北京,都很可能会震惊于那里的同乡会馆,它们数目众多,服务于从地方远道而来的学者和官员。那么,什么是同乡会馆,它们如何与时俱进,如何融入并塑造北京的城市生态,又如何促进同乡关系的发展?带着这些思考,作者审视了以下几个问题:同乡关系如何充当地方行省和政治中心间的沟通渠道;利用同乡关系,帝都的旅居者们如何团结临近行省,笼络作为整体的士人阶层;国家又如何借此维持帝都秩序,控制帝国官僚系统;与此同时,同乡关系又如何改变了都市面貌和城市的社会结构;最终,那场把大清引向覆灭的政治革新又如何重塑了以上所有功能?同乡会馆常被引证为畛域观念下的联系之典型,不仅是旧中国的特征,也阻碍建立在国家忠诚这一观念之上的现代国家的诞生。本书作者却认为,地方会馆通过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是政治精英团体的一员,反而培育了他们的国家归属感,正是这份归属感,促成了20世纪早期的改革。
发现边疆:华西边疆研究学会研究
作者:周蜀蓉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月:2018年11月
册数:1
简介:
是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华西边疆研究学会研究”之最终成果。本书首次对华西边疆研究学会做全面系统的基础研究,弥补学界有关该学会研究无学术专著的空白。全书分为八章,以学会档案及出版文献为依据,分别从华西边疆研究学会的创建背景、发展过程、组织结构、附属机构、学术活动、研究范围、研究特点及学术影响等方面,系统论述该学会的历史作用,分析该学会在中国近代学术史及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展示民国时期中国学术机构本土化的历史进程及演进脉络,为学界“华西学派”相关问题的讨论提供事实依据。
概念的历史分量:近代中国思想的概念史研究
作者:方维规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9年8月
册数:1
简介:
本书对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即“大概念”的探究,例如对近现代中国“文明”“文化”观的探讨,对“民族”及相关核心概念的通考,对“经济”译名的溯源,对“知识分子”概念的辨析……都试图用“概念史”方法进行详实的知识考古,以结构性的目光来理解近代历史演进的内在脉络。
近二十年西方史学理论与历史书写
作者:邓京力等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9年1月
册数:1
简介:
本书尝试从整体上揭示199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理论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提出的新问题,把握其间所涉及的关键因素。尝试从中国史学的立场审视其对于重建历史学的理论基础与历史书写的新趋向所具有的价值意义。结合当代中西方史学的发展对于后现代史学理论在史学实践层面的有效性进行考察。对当前西方史学理论试图克服现代与后现代的局限、融合双方有利于推进历史书写的因素进行综合性研究,尤其重视那些有利于构建21世纪历史学科发展正当性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旅外徽州人与近代徽州社会变迁研究
作者:张小波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月:2018年9月
册数:1
简介:
近代徽州人在沉重的生存压力下,保持着强劲的向外迁移态势,构成了一支以徽商为主体的成份多样、阶层多元的旅外徽州人群体。他们组成了类型多样的同乡团体,或是在故土发生水旱灾害时,慷慨解囊,纾灾解难;或是面对家乡日趋蔽塞落后的环境,积极发声,广泛行动。本书系统勾连明清至近代旅外徽州人有关资料,从宏观上的地理分布到具体个案的探究,清晰勾勒出旅外徽州人在徽州乃至中国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
作者:[美]郭安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8年1月
册数:1
简介:
清代的北京戏曲流派百花齐放,吸引了大量观众。它就像一种文化黏合剂,跨越社会阶层、性别和文化,成为清代北京城公共话语表达的重要场所。
作者通过“观众与演员”“场所与剧种”“剧本与表演”三个部分探讨戏曲与政治文化的互动,呈现了戏曲在清代北京的重要地位。从对戏曲表演的描绘中作者带给我们一部近代北京的社会文化史。
海氛扬波:清代环东亚海域上的海盗
作者:陈钰祥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8年12月
册数:1
简介:
海盗随着世界贸易航线的延伸与拓展而此起彼伏,本书以清代活动于环东亚海域的海盗作为研究对象,从海盗供单、文人笔记、报章档案等文献试着趋近海盗原本的社会组织、经济来源、生活特性及信仰等面貌,阐述清代海上武装势力,粤洋海盗联盟,华南海盗与政府剿盗政策得失,海疆水上世界与缉捕海盗,官盗合一的广艇海盗等。
清代考据学
作者:孙钦善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月:2018年12月
册数:1
简介:
是为一部对清代考据学进行深入研究、全面总结的开创性专著。本书首先综观中国古文献学史,对考据学的内涵和实质作了明确界定。在此新的科学界定下来考察清代考据学,就能发现清代考据学集古代考据学之大成,发展成一个突出的高峰,其内涵更为丰富和完整,并且表现出以传统小学为中心、各方面发展极为迅速的特点。对清代考据学的成就,本书依次在传统小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古文献内容考实诸方面,分别列章进行论述。各章内容以归纳的相关专题为纲,以有代表性的考据家及其有关成果为目,详细举例加以总结论述;同时注意上承下续,作历史的比较,以求纵横关照。对于众说纷纭的清代考据学兴盛原因(包括政治、经济、学术诸方面),本书作了权衡、评论,进而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关于清代考据学的分期和派别,本书参考前人概言学术的见解,避免简单套用,而是根据清代考据学的特点,对其分期和派别提出了新见。本书最后对清代考据学作总体评价,以确定其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清代乡居进士与官府交往活动研究
作者: 王志明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8年12月
册数:1
简介:
清代乡居进士主要居住在城市,与官府交往较为密切。乡居进士的活动以任教为主,其次是组织团练和慈善活动。这类活动有明显的官府性质,且酬劳不薄。为民请命、家族活动等与自身利益关系不大的事例较少。这些案例的分类统计表明,清代绅权高度依赖于国家权力,独立性有限。本书还全面考析了清代进士乡居的缘由;计量分析了清代进士城、镇、乡居地及三代背景,揭示了科举与社会流动中的城乡差别;梳理了清代民间军事和书院教育活动的主要脉络。这些对清代社会史、军事史、教育史的研究亦具参考价值。
盛宣怀与晚清招商局和电报局
作者:盛承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8年12月
册数:1
简介:
盛宣怀一生创办了众多实业,其中经历时间最长、在中国近代产业发展中影响最深远的,要数轮船招商局与中国电报总局。轮、电二局创办与发展,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对我国当时的军事、经济、民生的发展与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书按历史阶段梳理了轮、电二局创办与发展的过程,并着重探讨了盛宣怀与轮、电二局的密切关系,及其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水稻在北方——10世纪至19世纪南方稻作向北方的传播与接受
作者:曾雄生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8年11月
册数:1
简介:
栽培稻源自中国南方,并且很早就进入到了北方,但北方的稻作一直处在时断时续的不稳定状态。10世纪以后,受到北方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南方稻作技术,在有识之士倡导和国家政策鼓励之下,经过由文本、移民和屯田等多种方式和路径传入北方,然而受到自然、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进入北方的南方水稻技术,虽然先天带有北方的基因,但却未能在北方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未能获得对于北方来说也同属于外来作物小麦一样的成功。土著化和流动性成为技术本地化的障碍。然而,我们也看到,10至19世纪,中国北方一些地方,如山西晋祠、北京京西和天津小站等,稻作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它们分别代表中国北方稻作发展的三种模式,即传统文化模式、皇家政治模式和军事屯田模式。这三种模式虽各有特点,又都受到中国南方稻作技术的影响,或是在“法式”南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铁路与郑州城市化进程研究(1905-1954)
作者:刘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月:2018年12月
册数:1
简介:
本书是对近代郑州城市发展历史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作者利用大量日文调查资料和原始档案史料,以铁路为切入点,重点论述了铁路枢纽的确立使得郑州出现了围绕交通中心服务的新的城市功能,并指出铁路在促进郑州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同时,对郑州城市空间扩张和区域经济中心地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影响了郑州的经济地理格局。郑州的城市化过程就是在以铁路为主导的诸多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是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