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史研究 > 专题研究 > 经济
清代新疆水利史研究综述
作者:咸成海 责编:

来源:《历史档案》2019年03期  发布时间:2019-11-25  点击量:879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新疆水利史是新疆社会经济史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内外史学界对此都有研究,出现了一些有深度的学术成果,特别是近年来,清代新疆水利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研究清代新疆水利史,对于了解清代新疆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都会有很大帮助。本文拟就新疆水利史对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和总结。

一 清代新疆水利史研究的分期

总体而言,清代新疆水利史研究的学术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20世纪30—40年代

学者对明清水利史的研究大致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由于治理频繁水旱灾害的需要,以及现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应用,治水观念与认识的提高,水利学者对包括新疆在内的水利史进行了研究,产生了一批富有成果的相关著作,主要是作为现实建设汲取和借鉴的经验,为水利建设(如灾害治理、航运等)决策服务。

张念祖的《中国历代水利述要》是国内较早的中国水利通史性专著,全书分“上古及周秦”

“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季”“辽金”“元”“明”“清”七个大的时段,对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状况作了系统的阐述,勾勒出中国水利发展的清晰脉络。该书在论述清代新疆灌溉水利时提到松筠、林则徐和张曜,对新疆水利技术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介绍了张曜于新疆兴修水利工程,其所用的水利技术为架木槽之法和以防水渗漏的底铺毛毡之法,长途输水灌溉。

郑肇经所著《中国水利史》集中国古代水利史研究成果之大成,阐述中国水利发展的简要进程以及它和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其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探讨。该书以水利发展的不同阶段断代分章,按水利门类设节。共分八章:一至五章分别叙述黄河、扬子江、淮河、永定河、运河;第六章以省为单位论述各省农业灌溉的发展史,东部省份多是独辟一节内容论述,第十三节“甘宁青新灌溉”,将新疆的水利史和甘肃、宁夏、青海三地水利放在一起讲述,可见新疆水利建设不如东南地区发达,同时亦说明,当时的学术界对新疆水利史的研究相当薄弱。郑著《中国水利史》是中国近现代水利通史的力作,对新疆水利开发史亦有高度概括和经典的总结,“新疆开渠,始于汉、唐,盛于清高宗乾隆间(一七三六至一七五九)”。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是冀朝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用英文写成的博士论文(1936年英文版在美国出版,1981年由水利史学者朱诗鳌译为汉语)。作者以高度的概括力,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事业发展过程的阐释,提出了中国历史上“基本经济区”这一重要的概念,探讨了中国历史上水利事业的发展与基本经济区的兴衰和转移的密切关系。冀氏的基本经济区

 参见张念祖:《中国历代水利述要》,华北水利委员会图书室1932年版。

 郑肇经:《中国水利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75页。

理论对中国后来的水利史研究影响深远,不仅在20世纪30年代富有启发性,即使到了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50年代,国内出版的学术专著主要有郑肇经的《中国之水利》、方楫的《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纪庸的《中国古代的水利》,以及台湾学者黄耀能的《中国古代农业水利史研究》和沈百先、张光彩的《中华水利史》等等。《中国古代的水利》阐释新疆吐鲁番灌田大量使用的“坎儿井”,即汉朝陕西洛水南部劳动人民发明的“井渠”,“就是连续开很多的井,使井底泉脉相通,随处都可以汲水灌田,比开渠还便利些。这是一种新式灌溉方法,对于多沙、开渠容易崩坍的地方更为有用,所以这个方法后来便传到西域去”。

研究中国水利史的欧美学者中,以德裔美国学者魏特夫影响最大。他于其代表作《东方专制主义》中提出的“治水———专制主义”理论,论述了中国水利与国家政权形式的关系,其理论对西方学者后来兴起的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研究的浪潮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李欧娜、罗威廉、濮德培、魏丕信等对清代农田水利开发方面亦有不同程度的探讨。

日本学者对中国水利史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成果累累。森田明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已出版的三部著作中,从不同的角度对清代水利史进行了深入探讨。日本研究新疆问题的专家以羽田享家族和佐口透为代表。佐口透以《新疆穆斯林研究》《新疆民族史研究》等学术成果而成为当代日本史学界研究中国新疆史的领军人物。他在《十八—十九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一书中,对19世纪中叶以前的维吾尔人社会作了详尽的考察,显示了日本学者对史料把握能力的准确和治学方法的精细。该书第四章对清代新疆的水利灌溉作了集中论述,指出清朝官吏引进了中国内地的治水技术,取得了水利开发和建设的成果。

这时期国内学者的研究依然徘徊于水利设施、技术和农业经济等层面,理论和方法还有需要完善和丰富之处。而日本、美国等国学者则于研究角度和方法上皆有所拓展,开始关注国家与水利之间的关系层面,但研究成果尚未传至国内,故当时并无就此进行学术对话和交流。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对维吾尔族史、新疆地方史、中亚史研究的逐步深入,国内出现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其内容涉及新疆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及民族关系、历史地理、文化等各方面。关于清代新疆水利问题的研究亦取得长足进展,涌现出大量涉及该领域的学术著作,而且理论和方法不断丰富和拓展,通过水利透视其背后的社会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研究范围不仅包含全国性的宏观研究、区域性的中观研究和某一地域个案的微观研究,而且涉及通史性研究、专题和断代研究。外国学者对中国水利史研究的著作传入国内并译成中文,推动了

 参见冀朝鼎著,朱诗鳌译:《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冀朝鼎(1903—1963),山西汾阳人,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

 分别见:郑肇经《中国之水利》,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方楫《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版;纪庸《中国古代的水利》,四联出版社1955年版;黄耀能《中国古代农业水利史研究》,六国出版社1978年版;沈百先等编著《中华水利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纪庸:《中国古代的水利》,四联出版社1955年版,第66—67页。

 (美)卡尔·A·魏特夫著,徐式谷等译:《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参见马钊编:《1971—2006年美国清史论著目录》,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日)《清代水利史研究》,日本东京亚纪书房1974年版;(日)《清代水利社会史研究》,日本东京国书刊行会1990年版,中译本是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年版;(日)《清代水利与区域社会》,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

 (日)佐口透著,章莹译:《新疆穆斯林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日)佐口透著,章莹译:《新疆民族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参见(日)佐口透著,凌颂纯译:《18—19世纪新疆社会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国内清代水利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水利史研究专著主要是分析各时期不同区域的水利形势、设施、技术、机构与管理状况及其演变等方面。涉及新疆水利史的研究中,主要有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著的《中国水利史稿》,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与《中国水利发展史》,顾浩《中国治水史鉴》,汪家伦、张芳合著的《中国农田水利史》,张芳《明清农田水利研究》等。

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上起公元前21世纪,下迄1949年,结构严谨,史料丰富,是继郑肇经《中国水利史》后又一水利通史著作。该书的一大创新点即如作者于自序中所言,“书中往往有详他书所忽略,略他书所能详者,意思是补缺拾漏”。第七章第二节探讨“新疆的灌溉”,重点叙述清代康熙至清末新疆的南疆和北疆灌溉水利开发状况。

诸锡斌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地学·水利·航运卷)于第四编介绍“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水利建设”,其中“新疆的水利建设”叙述清代新疆水利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认为新疆水利工程技术来自两方面:一为内地传入,二为新疆各族人民自身的发明创造。

王希隆所著的《清代西北屯田研究》是一部深入研究中国西北地区经济开发史的专著,该书考证严密,分析精当,将包括今天陕、甘、宁、青和新疆等省区在内的广大地区视为一个地理单元进行考察。作者重点论述了清代西北特别是新疆地区屯田的形式、性质,以及屯田的组织管理系统等,具体考察了各类屯田的水利开发和建设情况,论述了屯田和水利的关系,对清代新疆屯田和屯田水利的功绩和历史意义给予充分的肯定。作者在前人对清代新疆屯田和屯田水利客观描述的基础上向理论深度推进了一步,为今天开发建设西北地区提供了某些有益的历史借鉴。书中对清前期和中期新疆屯田和屯田水利论述颇详,但对后期的考察则显得过于简略。

华立的《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内容宏富,论述严谨,分析透彻,既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而又有新的突破。从农业开发角度对清代新疆的水利等经济状况作了研究,资料充分而又扎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在全面论述新疆农业开发的同时亦对水利开发进行了深入探讨,把水情和水利建设与农业开发结合起来考虑,分时期考察了农田水利事业与新疆农业发展的详情,对光绪年间的水利建设热潮介绍尤详,认为该时期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至光绪二十年前后,全疆已形成基本完整的水利灌溉系统。同《清代西北屯田研究》一样,该书侧重于农业开发,仅将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开发的一个辅助方面来阐述。

王培华所著《元明清华北西北水利三论》展现出作者在水利史研究领域中纵横捭阖的广博与深度,内容分三部分:水利纠纷与分水制度、水利思想和用水理论、畿辅水利文献及其价值,剖析了元明清时期中国华北、西北这两个治水、用水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关系极为密切的地区中,最为关键的施政理民问题。作者着力于元明清时期华北、西北水利的典型地区、典型问题的探索上,提出了新的见解即“典型地区”和“典型问题”:华北的典型地区指河北滏阳河、天津、北京;西北的典型地区指陕西泾渠、甘肃河西走廊的黑河和石羊河流域、新疆伊犁河流域等。典型问题是指作者致力于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年版。

 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水利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顾浩:《中国治水史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版。

 汪家伦、张芳:《中国农田水利史》,农业出版社1987年版。

 张芳:《明清农田水利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版。

 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作者自序》,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版。

 诸锡斌:《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 地学·水利·航运卷》,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

 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华立:《清代新疆农业开发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研究的元明清西北华北水利纠纷与分水制度、水利思想和用水理论、畿辅水利文献及其价值。

除专著外,研究清代新疆水利史的学术论文并不多。新疆大学王金环的《清代新疆水利开发研究》一文,按清代新疆水利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搜集、整理、挖掘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对清代新疆水利发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认为新疆许多绿洲的存在及出现甚至消失,无不与水源、水利开发息息相关。清代统一新疆后,水利开发遍及天山南北两路,水利建设尤其是清代后期所取得的成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奠定了近代水利事业的基础。另外一篇是台湾硕士生王鹤皊的学位论文《清代新疆水利之研究》,重点探究清代新疆地区水利开发之情形,并就其变迁、影响及其与清代对新疆政策的关系加以分析。此外,对新疆主要水利设施之种类、特色、功能及发展加以探讨,并论述清代新疆的水利管理。

王培华对清代新疆地区的水利建设和用水管理体制研究用力颇深,自2007年以来共发表4篇关于清代新疆水利开发的论文,提出了一些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观点。《清代新疆解决用水矛盾的多种措施》一文认为由于地理和水资源条件的限制,新疆农业对水利的依赖程度一直非常高。在用水季节,各用水主体之间存在纠纷,为解决用水纠纷合理分配水资源,清代新疆地方政府建立分水制度,用以调节共同用水和平均用水。并采取了限制耕垦面积、分类安置分地安插户、限制垦荒面积、增修渠道、调整行政隶属关系、实行轮作制度等措施缓解用水紧张局面。在其《清代新疆的水资源分配制度》一文中,进一步对清代新疆水资源分配制度进行了考察,认为清代新疆的分水是由新疆的水资源特点决定的。在规划新疆屯垦、考察新疆各地的水利和土壤条件时,官员根据土脉和水利,确定垦荒的地点、位置和范围,确定土地等级和税粮征收等级。于是,确定了两条分水制度的原则:一是以田定水,计亩分水,只有纳粮地亩才可以使用水资源,体现了效率优先的经济原则;二是由下而上,按时按户,轮流浇灌,体现出兼顾公平和良性有序的社会原则。

二 清代新疆水利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水利工程设施和技术问题研究

水利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思路是了解传统社会水利的状况,故关注水利设施和技术意义一直为学术界的研究重点。许多学者对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水利形势、工程设施、水利技术、兴衰规律及水旱灾害等方面进行了宏观系统性研究,其中以李仪祉、张含英、郑肇经等人的研究为主要代表。郑肇经的《中国水利史》对清代新疆灌溉技术亦有探讨,如南疆“河流不达之地,则开渠引水”。也有学者关注水利史的断代史,对某一时期或某一流域的水利状况进行专门性探讨,如张芳《明清农田水利研究》对明清时期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山区、边疆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基本特

 王培华:《元明清华北西北水利三论》,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王金环:《清代新疆水利开发研究》,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王鹤皊:《清代新疆水利之研究》,台湾政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6年。

 分别为:《清代伊犁屯田的水利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王培华:《清代新疆解决用水矛盾的多种措施————以镇迪道、阿克苏道、喀什道为例》,《西域研究》2011年第2期;《清代新疆的分水措施、类型及其特点 ———以镇迪道、阿克苏道、喀什道为中心》,《中国农史》2012年第3期;《清代新疆的水资源分配制度》,《西域研究》2015年第3期。

 郑肇经:《中国水利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中国之水利》,商务印书馆1951年版;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上、中、下),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年、1987年、1989年版;周魁一:《农田水利史略》,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版;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水利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顾浩:《中国治水史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年版;汪家伦、张芳:《中国农田水利史》,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

 郑肇经:《中国水利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点、开发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仅分析了清代新疆灌溉水利的发展过程,还注意总结清代新疆水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作为当前水利开发的借鉴,这就使水利史的研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论文方面,学者们对诸如坎儿井、伊犁皇渠等清代兴建的许多水利工程设施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刘壮壮的《清代新疆农业开发研究》一文从清代新疆农业开发的生态效应角度探讨了农业与农业用水的关系,考察了清代在新疆灌溉渠系建设过程中为减少农业用水渗漏所常采用的开渠引灌、木槽接引、建设防漏层等水利技术,认为清代新疆的农业开发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水资源的利用和水利建设。新疆地区水利建设的重要技术措施,就是灌溉渠系建设中的渗漏问题。无论是木槽接引,还是铺设毡具建设防漏层,都有其严重的局限性。木槽和毡具,一方面建设成本较高,另一方面长期在水中浸泡难免腐烂变质,故而必须随时维护,及时更换。

鲁靖康的《清代新疆农业研究》一文具体探讨了清代新疆农业灌溉所利用的渠灌、井灌和坎儿井三种技术。认为渠灌是新疆农田灌溉的主要形式,但受制于自然环境和当时的技术条件,其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凿井不仅需要一定的辨识水脉技术,还存在劳而无功的风险,用于生活供水可以,用于农田灌溉则并不经济。井灌须假以桔槔,每次的取水量极少,劳动投入量大而效率低,灌溉能力十分有限,是不得已的选择;坎儿井只是渠灌的辅助工程,发挥灌溉主力作用的仍然是

渠灌。

黄盛璋《新疆水利技术的传播和发展》一文重点介绍了灌溉大渠、截河灌溉、架槽灌溉、凿井灌溉与雪水灌溉五种主要灌溉技术,考证了新疆水利技术的三个主要来源:内地、西亚、本地,指出清代新疆大兴水利,比前代规模更大,技术也更为复杂。同时还详细探讨了新疆本地因地制宜的水利技术:毛毡铺底、草皮或砾石铺砌渠底、涝坝。认为一切水利事业的发展都和水利技术密切相关,先进的水利技术的传播,对于大规模的水利事业的兴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水利开发的长期实践与农业生产上的需要相结合,也可以创造出新的水利技术。

新疆坎儿井是干旱地区人们有效抗旱减灾的水利灌溉工程,此水利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灌溉水利发展成就。关于该技术的来源,学术界自19世纪晚期以来就有争论。黄盛璋在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精详论证,得出的结论是坎儿井技术传自中亚,其两次发表学术论文坚持此说。而钱伯泉的《新疆坎儿井的历史及其渊源》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对新疆各地各个历史时期的坎儿井、坎儿井遗迹进行了全面探讨,认为坎儿井并非传自波斯,而是由中国内地的井渠演变而来。更多关于坎儿井技术的研究,因有学者进行过总结,兹不赘述。

(二)水利与社会问题研究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水利兴修是人类社会的活动,许多学者从农业发展、地方水资源管理、水利思想等方面来研究清代新疆社会状况。

 张芳:《明清农田水利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版。

 黄盛璋:《新疆坎儿井的来源及其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阿不都沙拉木·加拉力丁、热依汗·依不拉依木:

《古代吐鲁番坎儿井水利工程技术方法探讨》,《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第3期;赖洪波:《林则徐与伊犁皇渠》,《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纪大椿:《清代伊犁皇渠的开挖年代》,《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晏海发:《清代伊犁河北岸农垦水利考》,《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刘壮壮:《清代新疆农业开发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鲁靖康:《清代新疆农业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

 黄盛璋:《新疆水利技术的传播和发展》,《农业考古》1984年第1、2期。

 黄盛璋:《新疆坎儿井的来源及其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黄盛璋:《再论新疆坎儿井的来源与传播》,《西域研究》1994年第1期。

 钱伯泉:《新疆坎儿井的历史及其渊源》,《西北史地》1990年第4期。

 阿达莱提·塔伊尔:《新疆坎儿井研究综述》,《西域研究》2007年第1期。

为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规范地方水利的使用、修筑与维护。王培华着重分析清代新疆农田水利中争水矛盾的多种类型,认为造成水利纠纷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社会因素,有时还多种因素纠合在一起,而最根本的还是自然因素,需要政府和基层管理人员能够有效地实行分水、轮灌制度。分水制度的建立对于缓和民间水事纠纷有重大作用。在其另一篇文章中,作者进一步研究了清代伊犁屯田的水利问题,认为水利是发展屯田的一个重要问题。从管理体制上看,总兵和总管兼管兵屯和旗屯水利,密喇布伯克专管回屯灌溉,渠长管理户屯水利。新疆建省后,密喇布伯克、农管、水利为基层水利管理人员,大阿訇负责调处全县水利纠纷。在水利纠纷的问题上,政府做了制度和政策上的预防安排。伊犁建有九城,兵屯、旗屯、回屯分城而居,锡伯、索伦、察哈尔、厄鲁特四营分河而驻,蕴涵预防纠纷之深意。在工程技术上也设计了分水措施,在干渠、支渠、村庄、农户间实行分水。由于水利纠纷仍时有发生,如各种屯田形式内部统治者侵占渠水、不同屯田形式间的水土纠纷、各农户间的争水等等。由于实施了分水措施和土地轮耕休作制度,根据伊犁河水量和粮食存储数量决定耕作数量,减缓了对水的需求,这些对缓解水利纠纷起了重要作用。

鲁靖康考察了乾隆和道光年间伊犁的水利开发,认为水利建设是农田开垦的先决条件,水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农田的开垦规模,有水则兴,无水则废,因此各屯于开垦地亩之前都首先勘查水源状况。道光年间,伴随着屯垦事业的深入发展,伊犁水利建设亦掀起高潮,由此进入黄金时期。水利开发极大地推进了伊犁屯垦事业的发展。在其《清代新疆农耕区水利纠纷研究》一文中,考察了清代新疆农业用水所产生的纠纷问题,具体探讨水利纠纷产生的原因、表现形式、影响、应对举措等方面,认为产生水利纠纷的原因是人口增殖、土地拓展、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河流丰水期与灌溉用水高峰期的错位、不同用水主体利益诉求的差异等。作者得出的结论为,正确理解和把握灌溉水资源对于绿洲农业的作用和意义是研究清代新疆农业的核心和关键,清代新疆农业开发的历史同时也是灌溉水资源引流、分配、利用的历史。

水利建设同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中国水利史稿》阐述了中国水利发展的简要进程以及它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分析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水利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清代新疆农田水利有重要的成就,今伊犁地区的水利在乾隆年间成效不大,在嘉庆、道光年间今伊宁和南疆地区的灌溉水利才有较大发展。

周魁一的《农田水利史略》分区域追溯自战国以至民国时期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农田水利的开发,围绕“清代新疆水利和屯田关系”探讨了雍正至清末新疆灌溉水利的开发。认为清代新疆水利和屯田关系密切。雍正年间新疆屯田已开始恢复;乾隆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后,为巩固边防,在新疆全境推广屯田,农田水利因而普及;嘉庆、道光年间,新疆水利有较快的发展。

田尚详梳历史记载,论述了新疆农田水利于嘉庆以前的开发、道光时期的发展与光绪时期的复兴,认为清代新疆农田水利获得发展是清政府实行屯田政策的必然结果。农田水利是在屯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因屯田的变化而反映出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王培华:《清代新疆的争水矛盾及其原因———以镇迪道、阿克苏道、喀什道为例》,《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王培华:《清代伊犁屯田的水利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鲁靖康:《清代伊犁屯垦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鲁靖康:《清代新疆农耕区水利纠纷研究》,《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中国水利史稿》(下册),水利电力出版社1989年版。

 周魁一:《农田水利史略》,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版,第104页。

 田尚:《清代西域的农田水利》,《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4期。

张芳详细论述了清代伊犁、乌鲁木齐、巴里坤、哈密、吐鲁番与塔里木河地区灌溉水利的发展。

研究清代新疆水利与农业发展的联系,为深入了解新疆地区经济与社会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扩展了经济史与社会史研究的学术视野。

(三)水利人物的研究

在长期治水兴利过程中,清代涌现出若干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治水思想和治水事迹为后世所关注。涉及清代新疆的研究中,主要有对布彦泰、松筠、林则徐等人的分析和探讨。王友文《略论清代伊犁将军布彦泰治理新疆的政绩》,论述了布彦泰在新疆任职30年间治理新疆的政绩,认为布彦泰是不可多得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伊犁屯垦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关键因素是布彦泰重视开渠引水,兴修水利工程。赖洪波、王华云探讨了林则徐遣戍伊犁期间兴修农田水利的业绩,认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林则徐承修皇渠龙口工程完竣,皇渠已初步建成这个结论符合历史事实,林则徐的履勘荒地进一步推动了新疆屯垦事业的高潮。

松筠是历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蒙古族大臣,两度出任伊犁将军,一生“施惠贫民,名满海内,要以治边功最多”。牛小燕考察了其开渠引水、灌溉旗田的事迹,认为松筠用河水和泉水,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水利灌溉体系,使旗屯地亩与水利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当时的边疆稳定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杨发鹏、李清凌深入探讨了松筠任伊犁将军期间开渠灌溉耕地的背景和过程,指出锡伯、索伦、维、汉等族屯田在满洲兵屯的带动下也有了新的起色。相关研究还有阿拉腾奥其尔的《清代伊犁将军论稿》一书,论文有徐燕《论松筠的经济思想》、李敏《论清代伊犁将军松筠》、纪大椿《论松筠》和《松筠在新疆》等。

邹礼洪认为左宗棠把水利建设作为新疆开发基础的思想,是根据新疆实际,经过深思熟虑提出来的,加快了新疆水利建设的进程。刘永强在《论左宗棠在晚清新疆水利开发中的作用》一文中探讨了左宗棠在新疆时注重选拔官吏兴办水利,采取了防营独办、兵民合办和官贷民办等三种出资兴工的方式,在新疆掀起兴修水利的热潮,为新疆地区的水利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10马啸具体探讨了左宗棠对新疆兴办水利的认识、在新疆兴办水利的业绩、兴办水利工程的出资兴工方式和突出特点,总结了左宗棠建设新疆水利的经验教训。11张翔云认为左宗棠在新疆地区修筑的井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新疆的农业生态条件,有利于新疆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对新疆地区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2

以上研究更多的是对著名水利人物造福社会的关注和肯定。值得注意的是,《清代西部开发》则介绍了统带库、精等营的提督戴宏胜和副将许明耀带领官兵修建水利工程,认为各地驻军对渠工

 张芳:《明清农田水利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版。

 王友文:《略论清代伊犁将军布彦泰治理新疆的政绩》,《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

 赖洪波、王华云:《林则徐与伊犁农田水利建设》,《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

 《清史稿》卷342《松筠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118页。

 牛小燕:《论治边名臣松筠》,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杨发鹏、李清凌:《松筠在“丝路”新疆段管理的创造性成就》,《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7年第4期。

 阿拉腾奥其尔:《清代伊犁将军论稿》,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李敏:《论清代伊犁将军松筠》,《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徐燕:《论松筠的经济思想》,《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纪大椿:《论松筠》,《民族研究》1988年第3期;《松筠在新疆》,《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邹礼洪:《清代新疆开发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版。

10 刘永强:《论左宗棠在晚清新疆水利开发中的作用》,《学术交流》2009年第9期。

11 马啸:《左宗棠与新疆水利建设》,《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2 张翔云:《左宗棠治疆方略及名臣风范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水利开发有突出贡献。

(四)水利文献的研究

《西域水道记》是一部论述西域水系的史料价值很高的历史文献。赵俪生的《徐松及其〈西域水道记〉》探讨了《西域水道记》所蕴含的自然科学价值与人文科学价值,对该书进行专门和较为深入的探究和分析,认为该书的写作布局与新疆客观具体地理的天然布局是相符的。郭晓花分析了《西域水道记》的学术特点,认为《西域水道记》为研究西北边疆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徐松在《西域水道记》的创作中,始终坚持将实地勘察与史料考证这两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将新疆的水文地理特征作为文章的主线,对西域全域的各类地理事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朱玉麒所著《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清代新疆水利及边疆问题的一项重要成果。该书集中关注《西域水道记》的版本源流和文本考索两个方面,发隐钩潜,以精深的考据对徐松及其《西域水道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同类论文还有王燕玉《徐松和〈西域水道记〉》、牛海桢《徐松〈西域水道记〉的学术特点》

冯锡时《徐松〈西域水道记〉辨误》、陈亚洲《徐松及其〈西域水道记〉探析》、李军《徐松〈西域水道记〉论略》等。

三 清代新疆水利史研究的总体评价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清代新疆水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所涉内容既包括传统的河道治理、农田水利、治水人物研究,又包括与水利相关的城市发展、水资源管理和社会生活等,此即新兴的 “水利社会史”研究,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史、社会史、科技史等学科,故可以说近年来清代新疆水利史研究最大的特点即为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尽管如此,清代新疆水利史的研究尚处于拓荒阶段,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一,清代新疆水利史整体方面有待于进行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综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多从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纵向的宏观层面着手,然而对清代新疆地区水利开发进行深入而又系统论述的却少之又少,著作和论文数量均屈指可数。学术界对清代新疆水利史的研究仍然相当“分散”“零碎”和“不成系统”,尚无一部从宏观视野深入探讨清代新疆水利开发体系的专论。

第二,学术界对清代新疆水利与水利信仰互动关系方面仍鲜有涉及。以往新疆水利史研究多侧重于政府治水、水利工程技术领域,以新视角探讨清代新疆水利状况的学术成果却不多见,这是今后研究值得注意的方面,如与水利有关的龙王庙和龙王民间信仰还有待深入探讨。10

第三,对水利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研究相对薄弱。水利的兴修是人类改造自然界,控制水资源,

 成崇德:《清代西部开发》,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赵俪生:《徐松及其〈西域水道记〉》,《兰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郭晓花:《论〈西域水道记〉的学术特点》,《名作欣赏》2017年第11期。

 朱玉麒:《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王燕玉:《徐松和〈西域水道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牛海桢:《徐松〈西域水道记〉的学术特点》,《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2期。

 冯锡时:《徐松〈西域水道记〉辨误》,《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2期。

 陈亚洲:《徐松及其〈西域水道记〉探析》,《塔里木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李军:《徐松〈西域水道记〉论略》,《新疆地方志》2013年第1期。

10 对于这个问题,王培华在论文中有所涉及,论述精辟且富于启发性,极具参考价值。因重点是考察分水用水,故未围绕此问题展开详细论述,进行具体探讨。参见王培华:《清代新疆解决用水矛盾的多种措施———以镇迪道、阿克苏道、喀什道为例》,《西域研究》2011年第2期;《清代新疆的水资源分配制度》,《西域研究》2015年第3期。

防范水旱灾害的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基于环境变迁视角下的水利问题已为研究者所注意,考察两者的互动关系,将水利活动纳入环境系统当中来考察。清代新疆水利史研究多集中于水利纠纷、水资源分配等方面,对水利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研究还需更多地关注。

第四,清代新疆的水利技术、水利社会等专题讨论有待创新。水利是影响新疆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在新疆农业开发和农业环境的利用中,水资源的分配、灌溉渠系的建设尤为关键,故而在建渠的技术、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方式、水利之争及其影响等方面存在进一步深挖、扩展的必要和空间。研究中还需重视清代新疆水利社会的分析,注意以水利为纽带开展综合性整体性的研究,区分不同类型水利社会的特征,讨论水利共同体论等理论焦点和学术热点,使清代新疆水利史的研究更有学术的深度和广度。需进一步努力以拓宽研究视野,贯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畛域,寻求学术突破,将清代新疆水利史的研究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