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林漫步 > 学者书林 > 江太新
简介
作者:段雪玉 责编:

来源:  发布时间:2005-12-10  点击量:371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江太新,男,1940年1月生,福建省永定县人。1959年8月以前,在原籍上小学、中学,1959年9月在厦门大学历史系就读,专攻中国经济史。1964年8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经济研究所工作。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编制转入社科院。1980年后,历任中国经济史研究室学术秘书、研究生院经济系副主任、中国经济史研究室主任。1993年被推选为《中国经济史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1992年荣获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任研究生院经济系主任。

  江太新教授长期以来,一直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主攻清代经济史。主要著作有《清代漕运》合著,《漕运史话》、《清代经济史1840以前》合著等,撰写论文数十篇,同时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及历史卷有关条目写作,担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中《中国农业经济史》副主编,并撰写有关条目。他的论文《清初垦荒政策及地权分配的考察》和《论清代徽州地区亩产》分别评为经济研究所第一、二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江太新教授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地主制经济为核心的经济体制,与西欧庄园制经济结构有很大差别,诸如土地继承、土地买卖、主佃关系、商品经济、上层建筑都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研究中国封建经济,必须从其自身特点着手,同时进行中西对比,这样有利于相互推进。还认为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特征是:封建关系松懈以及新生产关系的萌发。但就其社会性质而言,仍是地主制经济结构。他在清代经济史研究中,把这一认识贯穿到各个专题研究中去。因此,在科研工作中取得——系列显著成果。如清代租佃关系、土地买卖、土地开垦,庶民地主发展等问题,写出一系列论文,其中就押租制、预租制等问题的研究,不但深化了对封建土地关系的认识,在租佃关系方面开拓了新的领域,是开创性的,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在地权分配问题上,提出了与前人完全不同观点。以前研究成果认为,清代前期地权已很集中。佃通过新发掘档案资料研究,他提出了全新的观点,认为清代前期地权分配趋向分散,自耕农经济占有很大比重,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不属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它的比重增加,显然是削弱了地主土地所有制。这一研究成果改变了学术界对清前期地权分配评价,为推进清前期经济史研究作出卓越贡献。至于清代人口研究问题,学术界一直停留在推测水平上,缺乏科学依据。《清代获鹿县人口试探》一文发表后,改变了这方面研究的状况。他根据清代获鹿县保留下的保中册、循册、烟户册等登记人口资料,对清代获鹿县家庭人口、户均人口、男女比例、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人口结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由于该成果是建立在大量的、丰富的档案资料上,所以有很高学术价值,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他和李文治教授合著的《清代漕运》一书,出版后立即受到学术界欢迎,由于资料丰富、翔实、理论功底扎实,构架宏伟而得到好评。学术界认为本书是一部首创的专业史,是作者潜心研究的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填补了清史研究领域中的一块空白。叙史方面,给人以全面、细致而X生动之感。沦述方面,论述精致,观点稳妥、得当,对当前改革有重大参考价值。资料方面,被认为资料之丰实,前所仅见。 

  江太新教授在研究工作中非常重视资料的积累,尤其是对新资料的开发。从1978年开始,他在李文治教授领导下,系统地搜集了明清时期土地问题资料,经过8年的努力,终于编出一部长达120万字的资料书待出版。与此同时,他带领4名年青同志在北京档案馆收集《清代获鹿档案》长达一年之久,对徽州地区文书档案进行开发。由于他在开发新资料方面下了大量功夫,所以能在清代前期土地分配、人口问题、押租、预租以及土地自由买卖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新的看法,推动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发展。 

  江太新教授在担任经济系主任期间,很重视对学生德育及智育培养。他谆谆教导学生要珍惜三年宝贵的学习时间,要在这有限时间里学到最多知识。为此,他建议学生经常去拜访导师,拜访老师付要有备而去,带着问题向老师求教。他对同学说:老师好比一口钟,你撞重一点,就响一点,不敲则不响,敲到点子上了,其声既响而又持久。你提的问题问到点子上,老师话匣大开,收益无穷。同时,他很重视学生学习马列主义。他指出,作为一个硕土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树立起明确的政治方向。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学习,学习《资本论》,学习邓小平建议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 

  目前,江太新教授正致力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项目——《中国地主经济论》写作,同时担任《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宋元明清卷》主编及写作。 

  资料来源:《名师荟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简介一》,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中华文史网整理。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