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汇编  >>史苑
史苑        

世界视野与清史纂修工程

马大正

各位同行:

能够在“世界中国学论坛”给大家介绍清史纂修工程的情况,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世界视野与清史纂修工程”。之所以选这个题目,首先是因为我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参与了清史纂修的组织工作,协助戴逸教授做了一些具体工作;第二是因为我们这个会议的题目叫做“多元视野下的中国”,这个题目也让我们来思考,在多元视野下如何来看待清史纂修工程。众所周知,清史纂修工程是21世纪初中国的一项重大学术文化工程。现在清史和清史以外的学术界对这项工程非常关注,这种关注对我们做具体工作的人来说,既是莫大的荣幸,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我们中国有易代修史的传统,这个传统绵延不断,经久不息。它所形成的二十四史构成了中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在世界史学的编纂史上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传统,是“一道非常有特色的风景线”。我们今天纂修清史是对中国优良传统的继承,同时,我们也相信,这项工作也必然对当代世界史学的编纂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清史纂修工作要有“世界视野”。也就是说,我们既要着眼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更要联系世界发展的进程。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第一次全方位地融入了当时的世界发展进程。清王朝的兴、盛、衰、亡无一不是在当时的世界格局里发生的,同时也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它应有的影响。

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清史纂修当中的世界视野呢?根据我个人的粗浅认识,可以从三方面来看。

第一个方面,就是编纂者在今天要有世界视野。我们要自觉地把有清一代的历史放到世界的背景中来观察、考察和研究。在写清史的时候,不能把清朝的历史孤立地放在中国的历史范围内来考察。

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在修清史的时候,要注意历史人物当时的世界背景。或者说,我们笔下的清代历史人物,无论是清朝的中国人还是到清朝活动的外国人,当时是怎样来看世界的。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得出的结论和看法,现在很多都成了我们的史料。我们要从这些不同的视角所得出的不同结论里来进行研究、考察和对比。举个很简单很熟悉的例子,乾隆末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访问。今天我们在看这段历史的时候,清朝的乾隆皇帝以及手下的大臣是如何看待马戛尔尼的这个使团的,怎么分析英国国王派马戛尔尼使团来的缘由,清朝采取了什么对策。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档案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立体的画卷。同样,马戛尔尼使团也为我们记录了大量的现场见闻。他们的记录为我们留下了当时天朝大国辉煌的一面,也留下了他们所看到的天朝大国所隐藏的危机。这些记载对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个历史事件是非常宝贵的。这个小例子说明,我们在研究清史的时候,要关注当时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所得出的不同的或相同的结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在纂修清史的过程中必须尽量利用现在留存在世界各地的有关清代的档案文献,充分吸纳当今清史的研究成果,包括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大量清史研究成果。留存在世界各地的有关清代的档案,英文的当然最多,俄文的也非常多,日文的也很多,还有其他小语种的,在座的都是史学家,这些档案的重要性和价值不用太多的介绍。我们在纂修清史的过程中,在清史编委会下面专门成立了一个编译组。这个编译组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我们的财力、人力、时间允许的范围里,尽量地搜集和利用现存在世界各地的有关清朝的档案。通过我们的工作,为我们后人,为我们清史编完以后的21世纪清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把这些档案尽量地搜集回来,哪怕给我们后人留下一套比较完整的缩微胶卷,对研究清代历史也是非常重要和弥足珍贵的。

我服务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边疆的历史是我的主要任务。清朝末年许多外国探险家到边疆地区考察,留下了大量的有关当地政治、经济、风土人情和民俗民风的记录,这批记录对我们今天了解当时边疆地区社会的方方面面是非常宝贵的资料。这是从史料利用上我们要有世界视野,要放眼世界。另外,我们在吸纳清史研究资料同时,要充分尊重和关注世界上各个国家研究清史的同行们的研究成果,有些成果的结论尽管我们并不赞同,但是我们从中也可以得到启发。比如说,我们中国史学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看法,就是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在清朝业已奠定,当代中国疆域的格局基本上是以19世纪20年代的清朝疆域为蓝本的。从这以后,中国的疆域收缩了。这个结论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共识。但对于我们所得出的关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很多具体问题的结论,我们的外国同行可能有的赞同,有的并不赞同。即使在不赞成的理由中,我们也可以吸取有益的成分。有一些国外的清史研究者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考虑问题的角度确实对我们是有启发的,我们更应该虚心地采纳,并将其用于我们的研究之中。

我们正在纂修的清史包括五大部分,即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和图录,它们构成了这部预计有3000万字的清史的基本框架。在这五个部分以下有90到100卷。这是我们去年在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之后,经过戴逸教授的综合和比较,而基本确定的体裁体例的框架。我们现在正在根据这个框架来分解课题进行招标,招标的公告已经在媒体上发布了,今年9月10日是我们第一批公开招标的截止日期。

我们所纂修的清史,要有一个全新的、统一的、中国人自己的和具有世界视野的历史观。我们要思考和创立中国人对世界历史的认知体系。我们希望并且相信,清史纂修工程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谢谢!

 

(本文为作者2004年8月在上海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的讲话,中华文史网首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

          作    者:马大正,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郭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