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史纂修 > 体裁体例 > 名家研讨
关于《清史》体裁以及编纂原则的几点思考
作者:冯尔康 责编:

来源:  发布时间:2006-01-04  点击量:499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甲、体裁与文体

一、确定体裁、文体的基本因素——现时代的编纂目标

传统社会对史书的要求:史学史的研究已经令我们有了共识,即为管理者总结治理经验,对民众进行教化,这种史鉴的功能,使它成为帝王之学。当今社会对史书的要求:史鉴的作用仍然存在,但是大为降低,今日对史学的要求,我的理解是:知识经验的总结,予人以智慧的启迪;提供令人自觉接受的做人道理,以利社会有序、正常的发展;为社会管理层提供政治、外交的某种经验和尊重民风社俗;促进新的民族记忆功能的形成和发挥,增强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总之,它应是多功能的众人之学。可见古今史学功能的转换,在于由政治功能为主向社会文化功能为主的过渡。

鉴于编撰目标的差异,今时不能完全因袭传统的“二十四史”纪传体体裁和运用文言文写作;同时由于编纂“清史”的一些特殊因素,如为继承传统,弥补《清史稿》的非常不如人意的缺陷,编著一部当之无愧的列入“二十四史”之林的断代史书——《清史》,为传统断代史作一历史性的总结,实系为前代修史的历史注定的时代使命,这种反映传统历史的连续性和史书写作的连续性因素,不能不有所顾及,所以亦不可全抛弃传统史书的体裁和文体,采用全新的体裁和语体文,需要对传统的历史体裁有所吸收。

二、撰著目标与体裁、体例

(1)总体史的内容

总体史是对人类社会各种现象、制度、各种人群的历史的综合说明,包含传统纪传体史书所主要纪录的政治史和大人物传记,增加制度史的内容,尤为重要的是引入历史人类学、文化史、社会史、民族史、地方史、生态环境史、身体史和中外关系史的概念及相关内容。我国正处于现代化的过程中,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亦是如此。发达国家出现技术治国,技术官僚掌政,实行民主政治,我国同样出现这一趋势。在这种情形下,史学的资鉴功能大为降,应当凸显它的社会文化功能,以适应各种类型的读者需求。历史是人的历史,是公众史,史学是公众的学问,关系公众形象,应以适合于公众口味的著述回报公众,增添文化史、社会史、地方史、民族史、下层民众史、身体史、生态环境史的内容,即是为此。史学只有彻底走出传统的高贵殿堂,为民众所接受,才会富有活力。然则新编《清史》是通俗读物吗?当然不是。它既以建立有清一代整体历史为目标,应当表示出清史研究的一种方向,不再是传统纪传体史书的简单继承,而是建构总体史。还需要看到,现在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我国在保持民族尊严的前提下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加强中外关系史的研究是势所必然的事情。

(2)运用新资料概念编著清代总体史

编写总体史所需要的资料,要比纪传体史书丰富得多得多。虽说我国史料汗牛充栋,但这是一般性地说的,真到利用时就会发觉它的不足,乃至某些内容的贫乏。撰写《清史》就需要挖掘材料,为此要突破传统的史料概念。我们宜于运用新方向、新领域、新概念重新认识史料,发现新史料,并予传统史料以新的诠释。总体史是我们的新追求,是新方向;文化史、社会史、民族史、地方史、下层民众史、中外关系史、生态环境史、身体史等方面,是新的研究领域;以此形成新的史料概念,即在传统的正史之外,发掘和利用档案史料,文学艺术作品材料,大众传播学资料,非文本资料,以及外文资料。

就清史研究讲,所谓非文本,系指清代遗留下来的文物、实物(如建筑物、生活用品、生产工具、碑刻等),地下发掘物,运用田野调查方法所得的口碑材料。非一般物质的社会活化,比如少数民族的传统社会生活方式,清代,以至古代民风社俗的传承,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清代社会。

大众传播学的资料,如言情小说,历史演义,戏曲底本或演出资料,邸钞和报纸,导游手册,交通图,广告,等等。清代的报刊图籍虽然不多,对它不能抱有不切实际的希望,然而应该高度重视它们,已经引起学术界珍视的《点石斋画报》资料,就是明证。文学艺术作品不能简单地当作史料运用,不过成功的艺术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仅生动,而且准确,岂可忽视!事情在于讲求利用的方法,不在于它可以不可以当作材料来运用。>档案史料的用诸于修史,是我国的传统。清代档案的学术价值之高,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清史稿》所以有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运用了部分档案,而它的问题是利用得太少,太欠缺,这是历史经验教训,业已引起清史学界同仁的高度警觉,这里就不作赘言。说利用容易,问题是档案资料是那么多,如何利用,是最需要讲求的。

(3)定位:时代理念下形成的资料充实的现代著作。

将要编著的《清史》应是现代形式的著作,不是历史资料汇编,不同于传统的“二十五”或《资治通鉴》的“臣光曰”的写法;尽可能地容纳史料,比一般的史学论著更加注意史料的容量,对史料的吸收可以说不厌其详。简言之,是需要具备这样的条件:符合于总体史要求的较完善的、准确的史实;运用现代史观和手法,使之成为清史研究的最新水平,力争成为最高水平的著作。它应当以充实的资料取胜,甚至可以说观点还在其次。《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是划时代的文化工程,前者基本逸失,为世人所惋惜,后者保存完好,为世人所珍贵,部头那么大,却被一再翻印,诚属难得。历代所修之断代史,今人视为文化工程,有遗失者,后人尚且为其辑逸,如《旧唐书》,今日编修《清史》,人们亦把它看作时代的文化工程,如果能名副其实,当也主要在其保存史料的传世性方面。

(4)繁简两种成品形式及若干副产品。

完成繁、简体的两种成品著作,繁本重在历史资料的保存和运用,其目的是保存材料,为学术界、政界及有兴趣者提供阅读与利用的方便,为此文字量必须在两千万字以上,《清史稿》系文言文书写的,有一千多万字,拟修的《清史》信息量要比《清史稿》大大增加,又不纯用文言文,文字量势必远远超过《清史稿》,两千万字看来是打不住的;简本重说明,史论结合,给人简单明了的概念,文字约为繁本的十分之一,是从繁本中提炼出来的;繁简两种本子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地说,繁本是母,简本是子,如若不在繁本基础上集约成简本,它难于成为上乘之作。在繁简本形成的过程中,为其提供素材,整理有关图书文献,会有许多图籍的产生。在档案文书的整理方面,上个世纪做出很多成绩,如今继续进行,必有大量新成果的问世。外国人笔下的有关清代中国的文献,特别是英文、法文、俄文、德文、意大利文、荷兰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瑞典文的纪录,是史料富矿,但是基本上没有开采,极需加紧翻译出版,以便撰写《清史》利用。清人文集、笔记、方志方面,上个世纪的整理出版成就颇为可观,遗憾的是以万计数的家谱,本来传世就少,整理出版颇为欠缺,今后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让它也在《清史》编写中发挥资料库之一的应有作用。

(5)综合古今的体裁、体例:章节体与纪传体的结合

《清史》的体裁,需要融合现代的章节体和古代的纪传体而形成,即用现代著述的体裁、体例,同时吸收纪传体的某些分类原则,以利大量容纳历史资料,成就清代总体史的著作。也就是说,它的体裁以章节体为基础,形成现代形式的图籍,而不是纪传体的继续。

三、具体体裁、体例的初步设计

上一子目叙述了编写《清史》体裁的原则,这里拟将繁本的体裁体例具体化,提出初步的构思,至于简本,则采取通常的章节体,不必特别说明。繁本体裁的要点如下:以章节体为基础,全书区分为编、章、节、目、子目、细目等六个级别,并设检索性的>附录(各种索引)和主要参考书目,以“编”为第一级。凡构成清代历史的重大要素,组成清代总体史的必不可少的重大成分,这些因素一一独立成编。编下的章,史事含量也很多,如清代制度史为编,职官制度、科举制度、赋役制度等专门制度分别设章。正文中应有适量的插图,争取图文并茂,而文中插图与图录编、地图编并不相扰。

具体设计:

总论;

大事记(大事编年);

制度史;

事件史;

民族史;

中外关系史;

民俗史;

文化史;

人物传记;

年表;

图录;

地图。

以上为“编”之目,下列为附录:

索引(制度、事件、人名、地名、民族、国家等)

参考书目。

四、文白相间的文体

简本运用语体文书写,繁本则可采取以语体文为主的文白相间的文体,以节省篇幅,加大图书的信息量,也是为更多地保存历史资料。

白话文中夹杂着一些文言文的词汇和语句,今日众多阅读者可能不习惯,有困难,给他们造成一些不方便,不无遗憾。但是繁本本来就不是给大多数人写作的,好在有简本在,阅览繁本不便的,请阅读简本,未为不可;再说也不必总是迁就某些读者,读者也是需要提高阅读能力的呀。少年时代读演义小说,好多地方看不懂,因为有兴趣就硬看,不仅得到知识,还提高了欣赏那些文白相间图书的能力。

乙、几项编纂原则

一、《清史》正名

现用名《清史》,区别了早已问世的纪传体的《清史稿》,各种章节体的《清代通史》、《清朝通史》等重要清史著作的名称,但与台湾国防研究院本《清史》无从区分,此《清史》系修订《清史稿》而成,虽欲取代《清史稿》,无奈质量不济,未遂其愿。今日再修大型清史,对《清史稿》客观存在的现实是应当承认的,它自成其书,纵有高质量的新编清史问世,也不可取代它,不必与它计较短长,以删去“稿”字为目标。愚意如若使用《新清史》,则与以上诸史名称分别明晰,不致引起误解。欧阳修《唐书》、《五代史》,后人均冠以“新”字,以区别与原书,今不如径用《新清史》,或可收名至实归之效。

二、《清史》的突破点

通贯性,打通中国通史的“古”、“近”代之分造成的清代通史研究的断裂和嘉道史研究的薄弱,尤其要加强近代部分的研究与写作。

清代社会转型研究。我国社会正在向现代化迈进,当今的史学,研究转型期的历史应为中心任务之一,而清代恰恰是转型社会,需要把握这一特点,作出深入的研究。中外关系史,是原来最薄弱的研究部分,今日《清史》的撰写,总还是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止,不可能做到全面的改善和加强,但应有若干方面的突破,特别在与英、法、俄、荷、葡诸国及传教士关系方面。

民族史和边疆史,尤其是加强蒙藏史和东北边疆史、西南、西北边疆史的研究,满、蒙、藏等少数民族历史文献的运用,为必不可少。

资料方面,档案文书、家谱文献、大众传播学资料、非文本史料的充分利用,将是提高《清史》质量的一大关节。

三、关于“观点正确”问题

对学术著作质量的要求,在于具体内容,如资料准确、充分,表达清晰流畅,史论结合,至于观点准确、指导思想,不必强调,因为没有能够很好掌握的标准来衡量它们。观点准确当然非常重要,但是准确与否,这是今天来看的,后人不一定买帐。二十世纪的人们在除旧立新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但也做出一些蠢事,总以科学文明人自居,视前人为愚昧落后,多所批判,其实所形成的观点并不一定科学,如何成为准则。

以宽容的精神,对待学术争论,作好学术规范,争取产生较多的学术共识,将《清史》尽可能地写得好一些。

四、尊重已有的清史研究成果

继承“二十五史”的优良修史传统,准确估价《清史稿》及其相关著作——《清史》、《清史稿校注》,以及《清国史》的成就,并予以应有的尊重。

2003、3、18于悉尼

(资料来源:体裁体例小组提供,本网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