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史研究 > 专题研究 > 社会史
沈阳故宫博物院简介
作者:孔祥文 责编: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0-25  点击量:2136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一、历史沿革

    沈阳故宫是我国现存两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是全国现存唯一一座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皇家宫殿,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基本建成,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建造及使用的宫殿,至今已有三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整体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共114座建筑,600余间。

沈阳故宫的创建

    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明朝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清太祖),在反抗明朝官吏民族压迫、统一女真各部的进程中,以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的赫图阿拉为都城,建立“大金”地方政权(名称后金),建元天命,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天命六年(1621年),后金军在取得辽东地区的军事优势后,攻占辽沈地区,并将都城迁至辽阳;天命十年(1625年)农历三月初三,努尔哈赤为了谋求进一步发展,率众群臣由辽阳启程,次日迁入沈阳,并于是年开始在沈阳城中心营造宫殿,即以此为盛京皇宫之开端,包括现存沈阳故宫东路建筑,以大政殿和十王亭为主体。这组建筑供汗王和八旗大臣们处理国政时使用。努尔哈赤在定都沈阳第二年八月因患病去世,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年号为天聪,后继续修建皇宫,在原有一殿十亭的西侧,修建汗王日常居住临朝听政的皇宫大内,至天聪六年(1632年)主要建筑竣工。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历经十二年新都皇宫才全部建成。这部分建筑因天聪八年(1634年)清太宗将沈阳城命名为“盛京”,因此这些宫殿也被称为“盛京皇宫”。

皇宫的增建

    乾隆皇帝在位时期,继承康熙皇帝开创的东巡谒陵的礼制,根据需要对皇宫加以增修扩建。乾隆十一年(1746年)开始,历经两年除对原有宫殿附属建筑重加改修,使之整齐之外,并在原有宫殿两侧增建供皇帝东巡时在宫内驻跸使用的行宫。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第三次东巡盛京,在故宫大东门东修建了盛京太庙。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建造文溯阁用于收藏刚修成不久的《四库全书》,这次增建不仅包括一座藏书楼,还有戏台等十几座建筑,共计一百多间,组成了与大政殿、崇政殿并列的沈阳故宫西路建筑群。至此除了日常修缮和小规模的改建外,盛京皇宫的主要营建全部结束,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格局,历经一百五十八年(1625-1783年)。

几经变更

道光九年(1829年)皇帝东巡后,就再也没有来沈阳。

1900年,沙俄军队大举进占东北,盘踞三年才撤出,盛京皇宫在俄军的控制下,成为俄军的操练场。不久日俄战争爆发,双方在此举行“奉天大决战”,获胜日军进入沈阳,日军随军记者进入皇宫,将一些清宫秘藏的书籍档案拍照带走。

1912年,清帝退位后,沈阳故宫仍作为“皇家产业”由逊位小朝廷管理。

1924年,溥仪被赶出北京故宫后,沈阳故宫归属地方政府管理。

19261116日,经奉天省议会决定,在沈阳故宫设立“东三省博物馆筹办处”。

19294月,东三省博物馆经两年多筹办正式对公众开放。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博物馆改称“奉天故宫博物馆”。

1936年,该馆被关闭,故宫归属伪“奉天陵庙承办事宜处”管理。

1945年,抗战结束后,地方政府在故宫内设立“辽宁省民众教育馆”。

1947年,在此筹备“国立沈阳博物院”。

1949年,设立沈阳故宫陈列所。

1955年,正式改称“沈阳故宫博物馆”,确定为清代历史、艺术性质博物馆。

1961年,被国务院正式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85日,定名沈阳故宫博物院。

200471日,经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沈阳故宫参观路线图

二、沈阳故宫内的主要建筑

    

沈阳故宫建筑布局分为三路。东路为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关雎宫、衍庆宫和永福宫等;西路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嘉荫堂和仰熙斋等。

沈阳故宫大清门前有两座牌坊作为宫前的左右阙门,东侧称为文德坊,西侧称为武功坊,是崇德二年(1637年)修建的。

武功坊

(一)、东路

1、大政殿与十王亭

大政殿匾

 

 

大政殿

    大政殿在清代俗称“八角殿”或“八方亭”。殿顶琉璃瓦为黄色,边缘部分改用绿色,即“黄琉璃瓦加绿剪边”。大殿外有内外两圈三十二根红柱,南侧中间两柱上有金龙,昂首探爪仿佛正在争攫中间的火焰宝珠。殿体各装有六扇隔扇门而并无砖墙,门上半部是“斧头眼”式的棂格,下部裙板中间则各镶有木雕的金漆团龙图案。

金漆团龙

   大政殿下部是两米多高的“须弥座式”砖石台基。周围有石雕栏板、望柱、抱鼓、石狮等。大政殿顶为不设天花板的“露明造”装修[无平暗(吊顶)的做法],穹顶正中是圆形的木雕金漆降龙藻井。八根十余高的彩绘金龙大柱直抵殿顶。

 

 

降龙藻井

     大政殿内悬挂“泰交景运”黑漆金字大匾,其为乾隆皇帝御笔亲书,两侧殿柱上书御书对联。

大政殿内部

入关前大政殿的主要功能:

一是召开由汗王与八旗中的议政贝勒和议政大臣共同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专门场所;

二是国家举行重大庆典的场所;每年最重要的国家大典为元旦,清太宗时期固定在大政殿前举行,与崇政殿不同,大政殿举行大规模重要集会时才会用到,一般情况下很少使用。

三是大政殿也作为临时召集官员的集合地点。

清入关后,大政殿最重要的用途是皇帝东巡盛京祭祖期间举行仪式之所。

2、十王亭

大政殿前宽阔的庭院中左右两侧各排列有五座方亭,他们样式基本相同,为青砖青瓦,红柱红门,亭子为前面开门其余三侧不开窗。十王亭按八字排开,东侧(右手)由北向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左手)相应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俗称“十王亭”或“八旗亭”。

十王亭之一

(二)、中路

    1、皇宫正门——大清门

大清门

大清门建于清太宗天聪初年,分为大清门及东翼门、西翼门。当时规定自亲王以下所有官员,都只能由左右台阶出入,中间的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两旁左、右翼门供平时官员及宫女、太监等因事进出宫殿之用。

大清门的墙体上镶有四角琉璃“墀头”浮雕。

墀头

2、清太宗的“金銮殿”——崇政殿

崇政殿匾额

崇政殿

    崇政殿是沈阳故宫外朝的中心,位于大清门正北,坐北朝南,殿左右连接翊门各三间,分别称为“左翊门”和“右翊门”,是进出殿后内庭的通道。

崇政殿是皇宫的正殿,皇帝日常处理朝政的地方。一般重要的庆典等仪式在此举行,也是皇帝接见处邦宾客之处。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清军入关后,崇政殿用于举行皇帝亲祭盛京三陵的告成典礼。

崇政殿内部

    

3、凤凰楼

    

凤凰楼原名“翔凤楼”,清宁宫内院的门楼,是盛京城著名的“八景”之一,称“凤楼晓日”。是一座歇山琉璃瓦顶的三层楼阁,自身高20多米,又建在4米高的高台上,是当时盛京城内的最高的建筑物之一。凤凰楼是清太宗时期皇后妃居住的地方。从乾隆年间起,此地用于存放一些重要的宫廷文物如《实录》、“圣容”和“行乐图”、清初皇帝御玺。

凤凰楼

凤凰楼的“紫气东来”匾额

4、清宁宫

清宁宫建成于清太宗天聪初年,崇德元年改国号为太清后正式定名。为五间硬山顶前后出廊式建筑,东间为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的寝宫,西四间为宫廷内举行萨满祭祀的神堂和皇帝宴客之所。清宁宫于东次间开门,俗称“口袋房”或“筒子房”。清宁宫外间于南、西、北三面设炕,俗称“万字坑”。满族尚西,西炕设神位、神龛及祭祀用器。清宁宫充满了满族传统建筑的典型风格,通常概括为“口袋房、万字坑、烟囱建在地面上”。

                                                      

                                                         

                                                                                              清宁宫

                                                     

                                                                                     万字坑

 清宁宫西四间也是宫内举行萨满祭祀的“神堂”。西墙正中安设祭祀祭祖的供位,民间称为“祖宗板子”。

祭祀时煮肉用的锅

烟囱

这种烟囱满语称为“呼兰”,由下至上逐级收窄,共十二层,有人说象征清朝的十二个皇帝。沈阳故宫里只保留了这一座烟囱,据说是当年皇帝特意安排,其用意“一统(筒)天下”。

 

索伦杆

索伦杆是萨满祭天的崇拜物,民间又称为“祭杆子”或“立杆大祭”。上面的锡碗用于盛切碎的猪内脏,以备饲喂乌鸦。

在清宁宫前东西两厢排列着四座皇妃的寝宫,每宫五间,建筑风格与清宁宫相同,只是体量与装饰等级略低。东侧从北向南依次为:关雎宫、衍庆宫,西侧从北向南为麟趾宫、永福宫。

关雎宫,亦称东宫,是清太宗皇太极宸妃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的寝宫。

衍庆宫,亦称为次东宫,是清太宗皇太极的淑妃。原为林丹汗夫人之一窦士门福晋,是蒙古阿鲁阿巴海部落人,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马·璪。

麟趾宫,亦称西宫,是清太宗皇太极贵妃蒙古阿巴垓郡王额齐格诺颜之女,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娜木钟。其原为林丹汗的多罗大福晋。

永福宫,亦称次西宫,是清太宗皇太极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的寝宫。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生皇九子福临,后来的顺治皇帝。

5、碾房和磨房

   位于清宁宫后面,建于清入关前,宫内加工谷物之外,后毁于火,1987年复建。 

 

    

碾房和磨房所在的院子

6、东所与西所

东所与西所是乾隆年间修建东巡期间使用的行宫。位于崇政殿至清宁宫的两侧。

东所是皇太后居住之地,从南向北依次有颐和殿、介祉宫和敬典阁。

颐和殿,为皇太后居住期间接受朝贺之处。

介祉宫,是皇太后的寝宫。

敬典阁,是乾隆皇帝为存放爱新觉罗皇族族谱《玉牒》特旨建造的。

敬典阁

西所是皇帝居住之地。是皇帝与后妃的行宫。从南至北依次有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和崇谟阁。

迪光殿,皇帝东巡驻跸期间处理政务、批阅奏章的便殿。

迪光殿

保极宫,皇帝寝宫。

保极宫殿匾额

(注:在北京故宫匾额汉文在左边,满文在右边)

    继思斋,具体用处记载不明,据推测为后妃们居住之所。继思斋的屋顶从侧面看是三个相边的三角形,称为“悬山卷棚三波浪”或“勾连搭”样式。其内部用“井”字形间壁平均分成九个小间,也不同方式相连,而只有南面正中一个出入口。这种样式在清代宫廷中十分罕见。

继思斋

崇谟阁,用于收藏《清实录》、《圣训》、《满文老档》等内府秘籍。

崇谟阁

7、翔凤阁与飞龙阁

大清门与崇政殿之间两侧对称排列着五间和七间楼房各一座,东为飞龙阁和东七间楼,西为翔凤阁和西七间楼。这四处是沈阳故宫收藏文物的地方,到乾隆后期,入储文物达十余万件。

翔凤阁,主要收藏有供皇帝东巡时帝后行宫陈设物品。

飞龙阁,主要收藏清历代皇帝的“御用武备”,包括弓、箭、刀等。

西七间楼,清代也称“书籍墨刻楼”,下层存放清代盛京内务府历年档案,上层存放从乾隆时期运至盛京故宫的清内府所刻图书籍(殿版)和墨刻。

东西间楼,原本是宫中收储銮驾卤簿之所。乾隆时期楼中物品移至大政殿北直房(后称銮驾库),该处改为收储磁器,也称瓷器库。

8、太庙

沈阳故宫大清门东侧,有一处红墙黄瓦的独立院落,这就是乾隆中期以后的盛京太庙。皇太极称帝之时,在沈阳抚近门(大东门)处五里的地方修建太庙。顺治迁都北京以后,陆续把各殿神位迁往北京太庙,盛京原建筑也就荒废了。大清门东侧原本是一座明朝的道观,称为“三官庙”。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传旨在三官庙旧址上重建太庙。

这座太庙在沈阳故宫中并不是一座十分重要的建筑,但在这里曾关押了两名著名的明朝将领张春和洪承略。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在辽西大凌河一战,俘获明臣张春,张春宁死不从,被带回沈阳后关押在此近十年时光,崇德五年(1640年),七十三岁的张春绝食四天自杀身亡。

另一位重要的明将洪承畴被俘后也被关押在三官庙。在此发生了著名的“庄妃劝畴”的故事,洪承畴归降清朝。

太庙

(三)、西路

西路从北向南分布着戏台、嘉荫堂、文溯阁、仰熙斋和九间殿。修建时间为乾隆四十门年至四十八年(1781-1783年)。其主要功能是收藏《四库全书》。皇帝在盛京行宫居住期间,举行典礼和处理政事之余在亦在此观书赋诗、赏戏宴饮。

  1、戏台

    戏台位于嘉荫堂正前方,背南向北。下为高二尺余的台基,台面约30平方米左右,上为青瓦卷棚式顶。

                                                          

戏台

2、文溯阁

   文溯阁是乾隆皇帝为在盛京故宫储藏《四库全书》而专旨建造的。名字是取“溯间求本”之意,表达乾隆皇帝“为忘祖宗创业之艰,示子孙守文之模”的用心。文溯阁分为两层,每层六间。文溯阁殿顶用黑琉璃瓦镶绿边,廊柱用绿色而不是红色,这样做目的在于取《易经》北方壬癸水其色属黑,因此屋顶用黑色琉璃瓦,寓意水从天降,在观念上强调防止火灾。

文溯阁

     

                                            文溯阁内部                       文溯阁书架配置图

文溯阁东山墙边建有一座红墙黄瓦的方形碑亭,内立满汉合璧的石碑,正面为《文溯阁记》,背面为《宋孝宗论》,为乾隆皇帝御撰文。

                

                                           文溯阁碑亭                             乾隆皇帝御笔

三、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武斌

 

武斌院长

武斌,男,祖籍山西省盂县,1953411日生于辽宁省抚顺市。1982年初在南开大学哲学系毕业,此后一直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曾经在辽宁社会科学院担任过研究所所长、副院长,研究员。

研究领域涉及西方哲学、中国文化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出版的学术著作有40余部,其中有《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三卷)、《现代中国人——从过去走向未来》、《中国文化史概说》、《中国文化地图》、《中医与中国文化》、《二十世纪中国时尚史》、《文化后院的眷恋——彭定安学传》等,主编《沈阳故宫志》、《清沈阳故宫研究》、《沈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等,同时兼及传记文学和散文随笔创作,出版有随笔集《望湖书屋纪事》、《漫步在哲学家小路》;近年来开始尝试辞赋的创作,创作的辞赋有《盛京皇宫赋》、《满族赋》、《汉族赋》、《浑河赋》等。

2004年开始任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还兼任沈阳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馆员,辽宁省人民政府参事。其他社会职务有民进中央委员,辽宁省政协委员,沈阳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清宫廷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辽宁省历史学会副会长,辽宁省社会学会副会长,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沈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市博物馆学会理事长。是辽宁南开大学校友会会长。 

参考资料:

佟悦:《沈阳故宫》,沈阳出版社,2004年。

《盛京风物——辽宁省图书馆藏清人历史图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沈阳故宫博物院》图册,(内部刊物)。

武斌:《清沈阳故宫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年。

武斌:《学术道路的回顾与反思》。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