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史研究 > 专题研究 > 史学史
2019年清史研究综述
作者:刘文鹏 逄 勃 责编:

来源:《清史研究》2021年01期  发布时间:2021-03-23  点击量:762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回顾 2019 年,清史研究领域有四个特点:一是政治史研究保持兴盛的状态,其中有关“国家治理”的相关讨论成为焦点;二是社会史研究成果丰富,结合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资料探讨中央—地方关系和制度—人群关系仍是亮点;三是文化史研究热度不减,“概念史”成果非常抢眼;四是新史料、新方法得以广泛应用,学界高度重视对未刊珍稀史料和民间文献的发掘和整理,计量史学、人类学理论被应用于经济史、社会史、历史地理诸领域。

一、学术会议与学术史整理

2019 年清史学界召开了一些重要会议。7 月 11 日至 13 日,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故宫博物院和云南师范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第十八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会议以“清代边疆及清史其他重大问题研究”为主题,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的近百名学者与会。

9 月 6 日至 7 日,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满学研究院于长春举办了“吉林师范大学第二次国际满学学术研讨会”,来自 5 个国家和地区的 40 余位学者参加会议。9 月 9 日至 11 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主办了“纪念郑天挺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暨第五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11 月30日至121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风学社主办的第十一届青年学者论坛在京召开,论坛主题为“连续与断裂:清史的变与不变”,50 多名来自海内外各高校、科研单位的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与会。

学术总结是 2019 年清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在《文史哲》组织的“近四十年中国古史断代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专栏中,赵轶峰从整体上谈了明清史研究的再发展,黄爱平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清史研究进行回顾与反思,刘志伟则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路径与方向进行了归纳和总结。a常建华探讨了郑天挺在清史研究、教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与特色。b刘晨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成果、阶段性特征与不足。c海外学术成果总结方面,钟鸣旦系统梳理了低地国家(比利时、荷兰)的清史研究脉络,归纳了低地国家清史研究的特


a      赵轶峰:《谈谈明清史研究的再发展》、黄爱平:《改革开放四十年清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刘志伟:《改革开放四十年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路径与方向》,均载于《文史哲》2019 年第 5 期。

b     常建华:《郑天挺先生与 20 世纪的清史研究》,《安徽史学》2019 年第 4 期。

c      刘晨:《改革开放以来太平天国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1 28 日第 5 版。

点。a何娜梳理了鸦片战争以来英国学术界对清朝历史的关注和研究。b 二、政治史领域

1. 清代国家治理问题研究

2019 年“国家治理”成为清代政治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研究路径。《中国史研究》组织专栏文章,探讨清代国家治理的指导思想、治国能力和世界史背景。赫治清认为清朝建立后在政治思想和实践上成功克服了满洲传统政治的缺陷,完成向中原政治文化转型,由此实现康乾时代的强盛。倪玉平聚焦清代前中期国家财政管理体制,认为清朝在注意保持自身民族特性的同时,建立起一套内生性、自有的国家治理模式,使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在 19 世纪前一直稳居世界前列。徐毅探讨了清代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劣,认为清代中国经济发展形成了特有的“规模优势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最大成就体现于国家经济总量的不断提高,但转型缓慢,无法突破超轻结构局限。于沛主张将清代前中期的大国治理与经济发展置于世界史背景之下,以更清楚地把握清前中期国家治理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及其局限性。c

对清代国家治理模式、治理思想和治理能力的探讨,已经成为很多学者思考历史问题的重要角度。赵云田探究了清代诸帝“大一统”理念的形成过程和实践,以及清代“大一统”格局的重大历史意义。d杨念群认为清朝帝王致力于把“政统”与“道统”集于一身,通过修纂大型类书和屡兴文字狱,钳制士人的思想意识和控制民间舆论,最终形成了一个覆盖士林和民间的意识形态控制大网,钳制、塑造了清朝的治学风格。e对于国家财政变革,任智勇论述了 1850 年前后清政府财政困局的成因、表现形式以及清政府的应对措施和实践效果,并检讨了清政府以征收商业税和金融改革为代表的补救措施失败的原因。f袁飞对嘉庆朝陷入危机的漕运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并反思传统中国影响社会进行改革的几个重要因素。g对于制度变革,关晓红以清末内官制中的学部酝酿、设置为个案,同时考察外官制变革中的争议与成效、科举改章至终结对乡村士子影响,展现革除旧制、移植新制过程诸多纠结困扰。h对于基层治理,崔岷梳理了 1799 至 1861 年间清廷团练办理模式在官绅之间游移的演变过程,揭示清廷如何处理地方官员与上层精英的权力关系以加强社会控制和社会动员。i刘伟专门探讨晚清州县治理模式的转换,对州县财税和经济职能的调整、治安体系与司法变革的开启、教育管理体系的转变、州县官人事制度的变更等问题进行了考察。j对于宗教治理,祁美琴、安子昂认为藏传佛教的王朝化和国家认同是清代宗教同国家关系的重要表征,清朝统治者在中原和藩部广建藏传佛寺,将皇家元素植入其中并对佛寺进行“官衙化”改造,赋予藏传佛寺文化整合和政治建构的功能。k对于边疆

a      钟鸣旦:《低地国家的清史研究》,王学深译,《清史研究》2019 年第 2 期。

b     何娜:《清史研究在英国》,胡祥雨译,《清史研究》2019 年第 2 期。

c      赫治清:《明清易代后的国家治理指导思想》,倪玉平:《清前中期的大国治理能力刍议》,徐毅:《大国优势与清前中期经济发展模式的再思考》,于沛:《世界历史视域下的清前中期大国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思考》,均载于《中国史研究》2019 年第 1 期。

d     赵云田:《说说清代“大一统”的理念和实践》,《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5 13 日第 5 版。

e      杨念群:《清朝“文治”政策再研究》,《河北学刊》2019 年第 5 期。

f      任智勇:《1850 年前后清政府的财政困局与应对》,《历史研究》2019 年第 2 期。

g     袁飞:《困境中的挣扎:嘉庆朝政治与漕运治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年。

h     关晓红:《清末新政制度变革研究》,中华书局,2019 年。

i       崔岷:《游移于官绅之间:清廷团练办理模式的演变(1799-1861)》,《史学月刊》2019 年第 7 期。

j       刘伟:《清季州县改制与地方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年。

k      祁美琴、安子昂:《试论藏传佛教的王朝化与国家认同——以清朝敕建藏传佛寺为中心的考察》,《清史研究》2019 年第 1 期。

与藩部治理,张永江聚焦礼部在清朝的边疆民族治理之中的作用,通过对比礼部和理藩院两大机构管理境内族群的不同分工, 探讨了清朝在区分族群、整合多族群文化方面的努力。a锋晖利用满文档案围绕清朝战略目标、对象、条件,探究了乾隆朝治理新疆制度调整与最终确立的过程。b林乾研究了雍正时期清朝通过制定《办理西藏事宜》,初步确立《大清律》为在西藏统一适用的法律这一政治举措,认为此举推动了清朝对藏管理制度化。c扎洛以民族国家建构的视野创新性地分析了十三世达赖喇嘛进京期间的礼仪与奏事权之争。d刘增合探讨了光绪中叶清朝为保卫边疆而克服重重财政困难的过程。e

2. 关于八旗研究

对八旗和旗人的社会史研究成果突出。常越男以乾隆朝《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所界定的瓜尔佳氏等满洲八个“著姓”为研究对象探讨它们的发展与清初政治演变之间的深层关系。f鹿智钧利用大量司法档案,论述清朝入关后的法制变迁,旗人在清律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表现。g刘小萌以嘉庆朝刑科题本 82 件命案为基本史料,从多角度考察清代旗人民人法律地位的异同。h祁美琴从包衣旗人的来源、身份、组织管理、人口构成、教育仕途以及社会关系等角度分析包衣旗人来源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包衣组织起源、演变及隶属关系导致的分类分层的特征,剖析包衣特殊待遇背后的政治、社会、经济原因,进而深入探究八旗组织内在的复杂性和旗人群体的多面性,为回应清代民族与国家特性的研究寻求一种新的路径和视角。i潘洪钢在长时段视野下考察了清代八旗驻防旗人族群从清中叶到清末的变迁与演变,对清代驻防旗人族群的社会生活、制度变迁、民族关系以及这一群体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时期的重大转变,乃至民国以后各地驻防旗人的不同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入讨论。j邱源媛通过梳理旗人家谱档案的文书形态、法律效用和官修性质,探讨了八旗世爵世职制、八旗户籍管理制度以及清朝对八旗特定人群严格控制的具体表现。k在八旗制度研究方面,张建利用大量满、汉、蒙古文档案材料探究了清代八旗汉军火器营创设的背景、目的与过程。l张帅探讨了清代八旗官马制度的内容及其变迁。m

3. 政治变革研究关于明清更替问题,秦晖有论文集《鼎革之际:明清交替史文集》出版。n

桂涛探讨了 17、18 世纪朝鲜士人“胡无百年之运”观念从产生到瓦解的过程,以及朝鲜士人在该观念指导下认识清朝的基本框架,揭示了明清易代对东北亚世界的深刻影响。o马伟华从多角度探析明清之际历法改革的背景,宗教和皇权对历法改革走向的影响。p

a      张永江:《礼仪与政治:清朝礼部与理藩院对非汉族群的文化治理》,《清史研究》2019 年第 1 期。

b     锋晖:《乾隆朝治理新疆制度的筹划与确立》,《西域研究》2019 年第 2 期。

c      林乾:《论雍正时期对西藏管理的制度化过程》,《民族研究》2019 年第 2 期。

d     扎洛:《十三世达赖喇嘛晋京期间的礼仪与奏事权之争新探——民族国家建构视角》,《近代史研究》2019 年第 2 期。

e      刘增合:《晚清保疆的军费运筹》,《中国社会科学》2019 年第 3 期。

f      常越男:《家国之间:清初满洲八“著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年。

g     鹿智钧:《国家根本与皇帝世仆——清朝旗人的法律地位》,东方出版中心,2019 年。

h     刘小萌:《清代旗人民人法律地位的异同——以命案量刑为中心的考察》,《清史研究》2019 年第 4 期。

i       祁美琴:《清代包衣旗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 年。

j       潘洪刚:《清代八旗驻防族群的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19 年。

k      邱源媛:《清代旗人官修家谱档案述论》,《中华文史论丛》2019 年第 3 期。 l 张建:《八旗汉军火器营的创立》,《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9 年第 7 期。

m    张帅:《清代八旗官马制度变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6 24 日第 5 版。

n     秦晖:《鼎革之际:明清交替史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 年。

o 桂涛:《论“胡无百年之运”——1718 世纪朝鲜士人认识清朝的基本框架及其瓦解》,《史林》2019 年第 1 期。

p 马伟华:《历法、宗教与皇权:明清之际中西历法之争再研究》,中华书局,2019 年。

关于清朝政治思想,陈熙远还原台湾“中研院”所藏《太和殿筵宴位次图》的原始图案,认为清朝筵宴席次安排,不仅展现了朝廷的政治伦理位阶,更是盘点了清朝“建极绥猷”所掌控的天下秩序。a朱昌荣以清初汉官群体“正君心”实践为考察对象,认为清朝入关后满族统治者亟需尽快明确用何种意识形态来指导政权建设,汉官群体则顺应时代潮流以“正君心”为手段试图影响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文化选择,对清初政治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b刘文鹏、王珏从乾隆八年至十三年马光明案入手考察了清代前期民人出入国政策与清代外交文书的书写特征以及乾隆时期的疆域观和天下观。c孔勇利用大量方志和档案材料,对乾隆帝赐名衍圣公孔宪培相关史实进行了考据和辨析。d王美珏讨论了清代配享太庙的政治功能。e

对于清朝统治阶层的内部斗争,乔新华认为于成龙“天下第一廉吏”称号的形成是清初特殊政治环境下的产物,个人选择、政治权力、社会力量是形塑这一文化符号的动力。f刘小萌认为乾隆帝恢复允禩、允禟二人宗籍与原名,对调整满洲皇室内部关系和实现清朝统治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g张剑以《佩韦室日记》中关于肃顺的记载,进一步刻画历史上真实的肃顺形象,反映了晚清政局与社会状况。h王刚通过考订“武昌假光绪案”的史实以探究己亥、庚子之交的政局演变。i张晓川释读了张佩纶给李鸿章密函之隐语,认为可进一步探究甲申年春张佩纶、李鸿章对于政治巨变的认识、判断及因应之策,及中法越南争端相关问题。j马忠文考察了清季办事大臣张荫棠的家世、宦迹和交游情况,凸显地缘、姻缘、血缘关系在社会变迁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k白谦慎的著作以吴大澂及其周围的官僚群体为中心,探讨当时藏品买卖的信息传递、交通运输和支付方式,以及晚清官员的收入和支出、官场各种礼金往来的规俗等社会因素。l

关于清代地方政治研究,周慧清以晚清的江北漕粮河运改革为切入点,分析了洋务派、清廷保守派、漕运利益集团的制衡和相关利益的表达。m贾国静探讨了两江总督与南河总督的复杂关系,又在梳理铜瓦厢决口改道事件基本史实的基础上,从荒政与河政两个层面探讨他们与晚清政局之间的复杂关系。n刘文远考察了包世臣为解决嘉庆时期南河河防需费浩繁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经费改革设想和实践效果。o阳金平分析了光绪初年东乡案的案外环境,探讨地方督抚与南北党争的关系,借以窥探同光之际政局的复杂性。p许纪霖分析了戊戌期间官僚士大夫与文人士大夫保国、保种、保教共同趋向背后,在精神世界、政治主张等方面存在的严重分歧。q李皓从东北特殊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出发,肯定赵尔巽在清末新政大背景下的政绩,及其对维护

a      陈熙远:《天朝大燕——太和殿筵宴位次图考》,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90 本第 1 分。

b     朱昌荣:《试析清初汉官群体“正君心”实践三部曲》,《史学月刊》2019 年第 5 期。

c      刘文鹏、王珏:《有界与无边:马光明案与清代乾隆时期天下观念之再探讨》,《全球史评论》2019 年第 2 期。

d     孔勇:《乾隆帝赐名衍圣公孔宪培相关史实辨析》,《清史研究》2019 年第 4 期。

e      王美珏:《清代配享太庙旨在维护皇权政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2 25 日第 5 版。

f      乔新华:《“天下第一廉吏”:清前期一个文化符号的形塑与意涵》,《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1 期。

g     刘小萌:《乾隆帝恢复允禩允禟宗籍考》,《历史档案》2019 年第 2 期。

h     张剑:《〈佩韦室日记〉中的肃顺及晚清社会》,《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2 期。

i       王刚:《从“武昌假光绪案”看己亥建储前后的舆论和政局》,《清史研究》2019 年第 3 期。

j       张晓川:《张佩纶致李鸿章密札隐语笺释》,《近代史研究》2019 年第 1 期。

k      马忠文:《清季查办藏事大臣张荫棠的家世、宦迹与交游》,《学术研究》2019 年第 6 期。

l       白谦慎:《晚清官员收藏活动研究——以吴大澂及其友人为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年。

m    周慧清:《利益与制衡:晚清改革背景下的江北漕粮河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4 期;《晚清财政困境下的南漕改折》,《中国农史》2019 年第 5 期。

n     贾国静:《清中后期两江总督与南河总督的责权关系探析》,《历史档案》2019 年第 1 期;贾国静:《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与晚清政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年。

o 刘文远:《为民争利:包世臣南河经费改革思想与实践》,《清史研究》2019 年第 1 期。

p     阳金平:《光绪初年“东乡案”审理中的南北党争与地方督抚》,《史学月刊》2019 年第 5 期。

q     许纪霖:《戊戌期间文人士大夫与官僚士大夫的世代交替》,《史林》2019 年第 6 期。

国家主权和国家统一的意义。a

2019 年对清朝外交问题研究也多有亮点。李育民探讨了鸦片战争后“人臣无外交”这一中国传统政治规则的打破,在列强强权政治挟持下,中国对外体制出现变异与新趋向,既蒙受屈辱,又逐渐趋于统一化、规范化和近代化。b王宏志通过分析《虎门条约》中英文本产生与翻译的过程,认为造成中英双方歧异的原因并非中国官员单方面修改条款,而是英方译员罗伯聃在抄写文本后没有准确校对。c邱帆认为“天津外交”的核心是“和戎”,和戎思想着眼于国家和民族利益 ,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客观上造成泄露国家军事机密等负面结果。d张志勇细致探讨了赫德努力调停中法战争的过程。e马平安考察了奕劻在中法战争中的积极作用。f刘文华梳理了清末驻外使臣“出使报告”制度的建立与执行。g徐鹤梳理清末中国军医参加美国军医大会的历程,讨论当时中外医学交流情况和中国医学的现代发展。h刘洋认为就中西交通史和晚清外交史的地位而言,1866 年清政府派遣斌椿使团前往欧洲具有重要意义。i

对于反清运动、革命与清帝逊位问题,在太平天国研究方面,郑晋鸣、李亮逸阐述了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推动中国民族革命进程的历史贡献。j刘晨的两部著作贡献突出,一是通过系统梳理萧朝贵与太平天国领导人多层面的复杂关系、萧朝贵之死、萧朝贵的“神化”与形象等问题,揭示了肇端于萧朝贵时期的太平天国权力斗争和权力结构的异动。二是在《太平天国社会史》一书中通过对 170 余起典型案例的研判,全景式地展现了太平天国政权与民众关系的互动情形及影响。k张海荣通过考订甲午战后《上清帝第二书》和《公车上书记》的刊布过程,进一步探讨了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活动和变法形象。l张昭军考察了戊戌政变后,日本大型杂志《太阳》对政变及康有为、梁启超予以的重点报道和评论,揭示了康、梁在日的一些重要言论和活动。m 李海蓉将康有为流亡海外十余年间的政治活动置于英国对华立场以及当时复杂的远东政治大背景中进行解析,以新视角审视保皇会运动消长与最终没落过程中的英国因素。n八百谷晃义探讨了《湘学报》的经营、流通及其在维新运动史上的位置。o宋培军认为在日本静嘉堂文库《袁氏密函》中发现的袁世凯手批清帝逊位诏书原件,使诏书中袁世凯、张謇各自思想的分辨成为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清末民初五族共和国体建构对民族边疆的统合意义。p沈洁讨论了 20 世纪初的思想、革命与文化空间,阐释了辛亥革命及五族共和时代的族群、政治,以及在此过程中党派力量的重新形聚,及现代政治的自我形塑。q

a      李皓:《赵尔巽与清末奉天政局(1905-1907)》,中华书局,2019 年。

b     李育民:《晚清“人臣无外交”的异变及其趋向》,《史学月刊》2019 年第 7 期。

c      王宏志:《“著名的第十三款”之谜:围绕 1843 年〈中英善后事宜清册附粘和约〉的争议》,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集刊》第 103 期。

d     邱帆:《日本政府对“天津外交”的认识与运用》,《史林》2019 3 期。

e      张志勇:《赫德与中法越南交涉》,《近代史研究》2019 年第 2 期。

f      马平安:《奕劻与中法战争》,《史学月刊》2019 年第 8 期。

g     刘文华:《清末驻外使臣“出使报告”制度简述》,《历史档案》2019 年第 3 期。

h     徐鹤:《清末中国军医参加美国军医大会考论》,《史学月刊》2019 年第 6 期。

i       刘洋:《向西方遣使的首次尝试:晚清斌椿使团评析》,《历史档案》2019 年第 3 期。

j       郑晋鸣、李亮逸:《洪秀全和太平天国:推动中国民族革命进程》,《光明日报》,2019 1 2 日第 4 版。

k      刘晨:《萧朝贵与太平天国早期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年;《太平天国社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年。

l       张海荣:《甲午战后〈公车上书记〉刊行过程考订》,《学术研究》2019 年第 12 期。

m    张昭军:《戊戌政变后日本〈太阳〉杂志对康、梁的报道和评论》,《史学月刊》2019 年第 11 期。

n     李海蓉:《英国政府对康有为流亡态度之考释——兼论保皇会的没落》,《史林》2019 年第 1 期。

o 八百谷晃义:《〈湘学报〉的经营、流通以及其在维新运动史上的位置》,《新史学》2019 年第 1 期。

p     宋培军:《袁世凯手批清帝辞位诏书的发现及其对清末民初国体因革的认知意义》,《文史哲》2019 年第 4 期。

q     沈洁:《民国的“失传”:清末民初中国革命再阐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9 年。

4. 制度史研究

2019 年清代政治、行政制度史的研究成果仍然非常丰富。胡恒、陈路梳理了清代不同阶段的学者、官僚针对官员选任中“地域回避”制度的认识和评价,着重探究了在清末西方政治学说传入背景下官员、士人的激烈论争和地域回避制度的松动。a潘威探讨了清代黄河“岁修”制度与明万历七年潘季驯治河渊源关系,及其在顺治时期的形成过程和长远影响。b王美珏、马维熙进一步研究了清代奏事处的创设时间、组织结构、具体职能以及清代诸帝对奏事处的整饬情况。c徐雪梅梳理了清朝职官制度中官缺制、品级制、丁忧制、俸禄制等礼制及地方官任用等方面的满汉异同。d常越男研究了清代地方官“年终密考”制度的创设、运作与实施等问题。e杨剑利在厘清清代“公出”制度规范基础上,探究了清代中期各级官员中广泛存在的借“公出” 之名行“非公”之实的变异现象。f常国栋考察了清代文职处分则例的形成、流变、刊刻、流通动向等内容及其作用。g郭瑞鹏探讨了河东巡盐御史制度的渊源与从明到清的变革历程,阐述了明清河东巡盐御史变迁呈现的“河东路径”。h许富翔讨论了嘉庆十五年热河军府制度的建立背景及具体内容。i戴龙辉探讨了清代河兵的主要的发展、职责及工作情况。j池翔梳理了清末吉林林业总局从设立到倒闭的全过程,以及该机构的设立背景、职责、框架和存在的问题。k吕兴邦利用南部县档案材料深入分析了清末硫磺管制新政在中枢、督抚、道、府等层级的生成、演变过程。l赵晓华探讨了清政府在救灾过程中为保护耕牛严格执行禁宰耕牛制度 , 并将借贷耕牛进一步制度化的过程 , 并将之视作救灾的重要环节。m

张仲民描述了清末浙江两次优拔考的全过程,重新审视科举废除后清廷面临的制度性困境。n张寅探讨了清末废科举后学部废止“双轨制”、设置提学使司制度的过程,分析提学使司制度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o李文杰探讨了晚清“大学士六部九卿会议”在同光两朝的政务讨论中发挥的作用。p刘文华一直关注晚清、清末中枢权力的变革,他通过考察醇亲王的条奏与光绪十四年军机处草拟之归政条款的源流关系,探讨了慈禧太后取得封奏阅看权的时间,并对光绪十五年太后归政至戊戌变法前慈禧、光绪权力关系进行了再思考,对清末责任内阁建立后的皇权问题的研究亦有推进。q熊元彬探讨了清末增设内阁协理大臣的原因、各方势力关于增设协理大臣的名额之争、协理大臣遴选及朝野各界对此事的反应。r

a      胡恒、陈路:《清代地域回避之争的脉络及其分析》,《史林》2019 年第 4 期。

b     潘威:《河务初创:清顺治时期黄河“岁修”的建立与执行》,《史林》2019 年第 3 期。

c      王美珏、马维熙:《清代奏事处续考》,《史学月刊》2019 年第 7 期。

d     徐雪梅:《清朝职官制中的满汉异同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年。

e      常越男:《清代地方官“年终密考”制度述论》,《中国史研究》2019 年第 2 期。

f      杨剑利:《清代“公出”的变异与治理》,《史林》2019 年第 3 期。

g     常国栋:《清代文职处分则例考》,《清史研究》2019 年第 3 期。

h     郭瑞鹏:《明清河东巡盐御史制度的沿袭与变迁》,《历史档案》2019 年第 2 期。

i       许富翔:《论嘉庆十五年热河军府制度的建立》,《清史研究》2019 年第 1 期。

j       戴龙辉:《清代河政体系下的河兵研究》,《史学月刊》2019 年第 5 期。

k      池翔:《林业何以成“局”: 清末新政视野下的吉林全省林业总局》,《清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年第 3 期。

l       吕兴邦:《“化私为官”:〈南部档案〉所见清末硝磺政策转变及其在地效应》,《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 1 期。

m    赵晓华:《清代救灾间的耕牛保护制度》,《历史档案》2019 年第 2 期。

n     张仲民:《“不科举之科举”——清末浙江优拔考及其制度性困境》,《历史研究》2019 年第 3 期。

o 张寅:《清末提学使司制度建构及实施困境探析》,《历史档案》2019 年第 3 期。

p     李文杰:《廷议与决策——晚清的大学士六部九卿会议》,《史林》2019 年第 3 期。

q     刘文华:《戊戌变法前慈禧光绪权力关系二题》,《清史研究》2019 年第 3 期;《大权将何以总揽 ?——从召对、奏事的改变看预备立宪时的皇权》,《近代史研究》2019 年第 4 期。

r      熊元彬:《论清末内阁协理大臣的增设及朝野之反应》,《史学集刊》2019 年第 1 期。

5. 法制史研究

胡震通过对《治浙成规》和“当赃取赎”法律问题的微观分析,发现清代地方立法并非中央立法的简单复制,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由各省根据省情因地制宜的产物。a姜翰对清代不同时期 “永远监禁”刑罚的相关条例和司法实践进行系统梳理,归纳了“永远监禁”创制、发展、泛滥的全过程,并探讨其功能与性质。b王云红认为清代官犯效力赎罪主要由最高统治者掌握,官员惩治体系的调适要求、官犯惩治和改造的客观需要、地方社会治理的客观需求和清代皇权对司法的强大干预等因素促使了该制度的产生和不断发展。c陈兆肆考察了清代“断脚筋刑”在法律文本上的兴废历程以及在实践中始终沿用这一刑法的历史现象。d李向荣利用报纸、杂志、日记等第一手材料探讨了清季京师模范监狱构筑情况。e傅林祥认为尽管清代诸法典对地方佐杂官未授实权,但在实际行政司法审理中地方佐杂官可以通过督抚奏请、部门复议、皇帝审批的程序获得朝廷授予的司法审理权,其权利的合法性来自于州县分防佐杂官缺的授权公文,符合国家成文法。f谢晶认为清代窃盗罚展现了传统刑罚根据论在儒法各异的理念之间的激荡、徘徊、演进。g杨芹考察清末十年都察院接收官民呈控的多起案件,探究都察院在接收和处理官民京控案件以及传达民情、监督吏治、制衡督抚等方面的重要功用。h蔡晓荣探讨了清末民初会审公廨受理的中美商民混合讼案的纠纷样态、案件处理过程中的司法运作细节,及中美涉讼当事人和外籍律师争取利益最大化的方式。i而针对上海会审公廨相关问题,侯庆斌探究了晚清上海会审公廨谳员群体与租界华洋权势变迁。j杨凌燕利用档案材料考证了清末民初法政别科从设立发展到废止的过程及其意义。k

三、对“新清史”相关问题的探讨

自 2010 年以来,“新清史”在国内的热议已经持续近十年,2019 年虽然不再有激烈的交锋,但所受关注度仍然很高,相关成果不断出现。《清史研究发展与趋势(2019)》所收论文集中反映国内 2018—2019 年清史研究的发展趋势,意在论证清朝的“中国性”,批驳“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不是中国”,“长城线以北不是中国”等错误观点。l

本年围绕新清史问题的相关研究中,清朝的“内亚性”仍是一个焦点。沈卫荣梳理了以往和近年来对于蒙元史、清史研究方向和历史性质的不同呼声,认为历史研究不管大小、新旧,其最基本的学术实践还应回归到对多语种历史文献的发掘、解读和研究,并借此来重建历史的真实。m祁美琴、陈骏在梳理中国学者对“内亚”概念应用情况的基础上界定了“内亚性”“内亚视角”的概念内涵与外延,论述了“内亚视角”的范式意义及局限性,呼吁学界在关注“内

a      胡震:《清代省级地方立法——以“省例”为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年。

b     姜翰:《时间与刑罚:清代“永远监禁”考略》,《清史研究》2019 年第 4 期。

c      王云红:《清代官员惩治体系中的“效力赎罪”问题》,《历史档案》2019 年第 1 期。

d     陈兆肆:《清代“断脚筋刑”考论——兼论清代满汉法律“一体化”的另一途径》,《安徽史学》2019 年第 1 期。

e      李欣荣:《清季京师模范监狱的构筑》,《清史研究》2019 年第 3 期。

f      傅林祥:《清代州县佐杂官司法审理权探析》,《史学月刊》2019 年第 9 期。

g     谢晶:《儒法之间的刑罚根据论:清律窃盗罚则的古今之维》,《学术月刊》2019 年第 8 期。

h     杨芹:《清末都察院在京控中发挥重要功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12 2 日第 5 版。 i 蔡晓荣:《清末民初上海会审公廨中美商民的混合诉讼及交涉》,《历史研究》2019 年第 1 期。

j       侯庆斌:《晚清上海会审公廨谳员群体与租界华洋权势变迁——以陈福勋、葛绳孝和金绍城为例》,《历史教学问题》2019 年第 4 期。

k      杨凌燕:《清末民初法政别科考》,《近代史研究》2019 年第 1 期。

l       周群主编:《清史研究发展与趋势(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年。

m    沈卫荣:《大元史与新清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年。

亚视角”的同时不能忽略“中国性”概念的范式价值,并应在“内亚”与“中国”之间找到新的话语方式和更加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新历史观。a李怀印从地缘战略和财政构造两个侧面,重新审视清朝国家的形成路径及其性质。b苏航重新阐释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中的“汉族核心是指在各民族联系网络中,汉族发挥了核心骨架作用”,认为新清史实质上是一种 “内亚王朝史观”,并不能对中国历史这一整体性问题进行回答。c向燕南认为满洲人认同和融入中华主体文化是历史的必然,并从正统继承和道统认同两个角度分析了清统治者历史文化认同的具体表现方式。d钟焓认为杉山正明、冈田英弘等日本内亚史研究者以“中央欧亚”为中心的全新“世界史”体系在基本史实方面存在重大的缺陷与误区,不具有充分实证性和说服力。e苍铭、刘星雨从《皇清职贡图》所绘制区域和对象等三个方面对新清史的“清朝非中国论”进行了批判。f黄丽君以内务府金氏家族为例探究族群认同在祖源传说、八旗体制与政治运作等因素影响下的塑造与重述,以及人们在选择认同的背后的复杂考量。g李克建从“中国”一词的政治内涵入手分析了清朝前期的中国认同。h吴恩荣从国家礼制的视野对清代满洲祭礼的源起和流变进行了考察,认为满洲祭礼无法彻底融入汉族的“五礼”体系,使得清代国家礼制格局中满汉祭礼彼此独立又并行不悖。i崔欣探究了乾隆帝是如何通过塑造自身菩萨王的形象,合理利用藏传佛教的文化整合力量以统御蒙藏,进而实现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构建。j郭卫东研究了晚清中外约章作为准文本形式的演变,和中华各种文字在条约中所起作用,就约本来看,清朝统治者并没有突出的“国语”意识,因而不能夸大清朝统治在条约文本中的“民族”成分与“种族” 色彩。k

2019 年有三部新清史著作被译成汉语。首先是张勉治(Michael Chang)对清帝南巡问题的研究。l另外两部是第二代新清史学者的著作:一是马世嘉(Matthew Mosca)从地缘政治的视角考察了 1750-1860 年间,清廷决策层、官员和学者如何理解印藏边疆英属印度的崛起,以及清代地理叙事中的“印度”和中印边疆从“边政问题”升级为“外交问题”的过程和原因。m另外一部是印第安纳大学副教授谢健(Jonathan Schlesinger)所著,该研究利用大量满蒙文献,从东北和蒙古环境史的角度考察了皇帝对于北部边疆的想象、进贡体系与自然环境的恶化、清朝的奢侈品贸易和消费等诸多因素复杂的互动关系。n

a      祁美琴、陈骏:《中国学者研究中的“内亚”概念及其问题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 年第 3 期。

b     李怀印:《全球视野下清朝国家的形成及性质问题——以地缘战略和财政构造为中心》,《历史研究》2019 年第 2 期。

c      苏航:《“汉族中心”还是“汉族核心”: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新探——兼评新清史的内亚王朝史观》,《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年第 4 期。

d     向燕南:《从政统和道统的认同看清统治者历史文化认同的问题———对新清史论者的一个回应》,《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5 期。

e      钟焓:《重写“中央欧亚”为中心的“世界史”——对日本内亚史学界新近动向的剖析》,《文史哲》2019 年第 6 期。

f      苍铭、刘星雨:《从〈皇清职贡图〉看“新清史”的“清朝非中国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6 期。

g     黄丽君:《八旗制度与族群认同:清前期中朝关系史中的内务府高丽佐领金氏家族》,《清史研究》2019 年第 2 期。

h     李克建:《清朝前期的“中国”认同:从“中国”的内涵展开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12期。

i       吴恩荣:《国家礼制视域下的清代满洲祭礼之源起与流变》,《清史研究》2019 年第 3 期。

j       崔欣:《乾隆皇帝塑造菩萨王形象:清王朝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侧面》,《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1 期。

k      郭卫东:《晚清中外条约作准文本探析》,《历史研究》2019 年第 5 期。

l       张勉治:《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 (1680-1785)》,董建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年。

m    马世嘉:《破译边疆 · 破译帝国——印度问题与清代中国地缘政治的转型》,罗盛吉译,台湾商务印书馆,2019 年。

n     谢健:《帝国之裘——清朝的山珍、禁地以及自然边疆》,关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年。

四、经济史领域1. 国家财政与金融问题研究

倪玉平整理出版了论文集《出入与异同:清代经济史论稿》,涉及漕运、盐政、关税、财政等各方面。a针对清初田赋科则从明末的全部征银制变回实物与白银并列的形式这一历史现象,申斌认为该现象反映的不是州县与纳粮户间实际征收关系的改变,而是赋役全书的文献性质从地方官府自我内部财务管理工具变成户部实现集权式财政管理手段的结果。b郭永钦以数学史视角复原长尾数数据的乘除技术,提出赋税数据文献可以反推折算顺序的规律,借以考察《赋役全书》中,“米、粮折银”时,税额的产生、制作过程;以湖南省为例,探讨府、州、县的新设与裁撤之后原有税收的析分与重组,以及具体政府人员的配置调整等问题。c

何永智探究了清代盛京户部的经费来源及规模,管窥清代中央财政与东北地方财政的互动关系,并详细梳理了盛京户部“赴京领饷”制度的具体内容、变化过程以及与清代财政盈缩的关系,探讨该制度兴衰背后清代东三省俸饷筹措的不同境遇,分析封贮银制度的建立、运转及嬗变过程,以及清朝国家财政由盛而衰背景下,中央财政管理政策、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调整与变化。d胡雁从两个不同角度展现光绪时期朝廷的财政困境,一是梳理光绪朝岁出岁入黄册建立过程中隐含的复杂纠葛,二是系统考察光绪中期整顿钱法措施的酝酿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分析其陷入困境的根源并借此管窥清廷财政治理问题。e李光伟考察了清代田赋灾蠲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演变以及相配套的违规惩处和防弊措施。f霍晓玲考察了 1909-1910 年清末地方自治经费的来源、管理以及使用等问题。g赵士第、邱永志探究了清代“东钱”的行用区域、来源、性质以及东钱与小数钱的关系,认为东钱反映了地方市场内生货币的供给能力及其与国家货币体制的融洽。h对厘金问题,熊昌锟论述了浙省主要厘捐的开征事件及变动情形、收支结构和清季各省与中央关于厘金征解的博弈。又以厘定国币事件为中心爬梳了清廷内部诸势力关于清代币制改革政策的酝酿和具体内容上的纠葛,论述了清代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i孙健从清末九江厘务人员的薪酬入手,对厘局浮收与实征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j刘增合重新研究了晚清厘金属性,认为晚清厘金并未完全演变成清代传统意义上的商税,并借此对国内历史学界以西方“现代性”标准来认识和评判近代中国制度和文明的现象进行检讨。k云妍、陈志武、林展利用档案、家书、官员信函等材料,以年羹尧、

a      倪玉平:《出入与异同:清代经济史论稿》,科学出版社,2019 年。

b     申斌:《清初田赋科则中本色米复归的新解释——兼论明清赋役全书性质的转变》,《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 1 期。

c      郭永钦:《明清赋税核算技术变革与赋税折亩数字的制造》,《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9 年第 4 期;《“多县治府”与“削府利县”:清代府县裁设与财政经费调整》,《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 2 期。

d     何永智:《清代盛京户部经费来源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 2 期;《清代盛京户部“赴京领饷”制度及其嬗变——兼论东三省俸饷筹措》,《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9 年第 8 期;《清代直省封贮银制度及其嬗变》,《清史研究》2019 年第 4 期。

e      胡雁:《光绪朝岁出岁入黄册制度初探》,《学术研究》2019 年第 3 期;《光绪中期清廷整顿钱法的努力与困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 3 期。

f      李光伟:《清代田赋灾蠲制度之演变》,《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 年第 2 期。

g     霍晓玲:《清末地方自治经费来源、管理使用考》,《史学月刊》2019 年第 10 期。 h 赵士第、邱永志:《清代“东钱”问题再探》,《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 6 期。

i       熊昌锟:《晚清浙江厘金的开征及收支结构》,《清史研究》2019 年第 2 期;《清代币制改革的酝酿与纠葛——以厘定国币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3 期。

j       孙健:《清末九江地方厘务人员薪酬水平与厘金浮收关系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 5 期。

k      刘增合:《史学研究中“现代性”认知先入为主的检讨——以晚清厘金属性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19 年第 1 期。

和珅、盛宣怀等典型官绅为例,分析其家产内容、数量、来源等信息,并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探究清代官绅阶层家产结构的总体特征、财产合法性程度与家产结构之间的关系。a陈勇详细叙述了光绪十年京官津贴发放一事的背景,以及津贴的发放对象、发放标准、经费来源等内容。b

2. 农业问题研究

在清代农业问题研究方面,张力以吕梁山区石楼县为例,认为清代前期荒地问题是清初战乱、灾害以及赋役负担下综合层累的结果,地方针对荒地问题而出台的应对措施和政策调整反映了北方土地贫瘠地区趋于分散的社会结构变动过程。c王保宁、朱光涌认为徽州当地士绅驱逐棚民的原因并非是后者大量种植玉米造成水土流失,而是外来劳动力和新生产方式的进入对当地宗族社会和信仰体系造成的冲击。d周琼考察了清前期针对灾民所实施的农本借贷制度。e胡铁球等基于开化县《丈量图号联单》的清代鱼鳞图册登记业主姓名的独特方式,探究雍正年间土地占有、宗族与土地丈量组织之间的关系。f曹树基以闽南地区新出土的典地契与典租契为例,利用“产权”及其衍生的“处置权”“使用权”“收益权”等概念,研究清代闽南地区典租和典地两个普遍存在的经济活动的区别以及土地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关系。g李秋海利用买卖契约,以清水江、徽州和浙东地区为中心探究清代买卖契约的地区差异性。h

3. 仓、漕、捐、盐等问题研究

和卫国分析了乾隆朝常平仓积贮的分省和全国数据,认为这是依据原额计算出来的理论数据,并不能代表等量粮食实物积贮在仓,这种账面与实际数据相悖局面体现了各省盘查奏报、题销均未认真执行而流于形式。i谢祺分析了雍正年间两淮盐义仓的设立过程、运作方式、经费来源及其与清代盐政的关系。j阮宝玉围绕明清江西、湖广“仪兑”体制的形成与变化,探究明清时期民运与军运的复杂格局,从军运—民运互动的角度重新认识明清漕运以及赋役制度改革等重大问题。k周健以江苏为例深入探讨同治年间钱漕改章的制度性质、确立过程和实际运作效果。l李小庆、赵轶峰梳理了清代下河水利治理的概况,借以反思清代国家治理的政策与绩效。m 刘凤云从政策关联性视角对蠲免、捐纳与地方钱粮亏空之间的关系和三者之间的政治制度运行逻辑进行分析。n史红帅通过对清中后期陕西各府州厅县 103 次捐修城工的统计,探讨了捐修城工背景、类型、频次、捐额及地方差异,论述了陕西捐修城工对区域社会的影响。o李晓龙、徐

a      云妍、陈志武、林展:《官绅的荷包:清代精英家庭资产结构研究》,中信出版社,2019 年。

b     陈勇:《光绪十年京员津贴再探》,《清史研究》2019 年第 1 期。

c      张力:《清代前期山西吕梁山区的荒地问题与社会结构变动——以石楼县为例》,《清史研究》2019 年第 4 期。

d     王保宁、朱光涌:《从抵制到接受:清代浙江的玉米种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9 年第 1 期。

e      周琼:《农业复苏及诚信塑造:清前期官方借贷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1 期。

f      胡铁球、徐伟、赵婷婷:《清代鱼鳞册所见业主姓名、地权分配及相关问题研究——以雍正开化县〈丈量图号联单〉为例》,《史林》2019 年第 4 期。

g     曹树基:《典地与典租:清代闽南地区的土地市场与金融市场》,《清史研究》2019 年第 4 期。

h     李秋梅:《清代买卖契约地区差异性的初步研究——以清水江、徽州和浙东地区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 5 期。

i       和卫国:《乾隆朝常平积贮数据与常平仓制度运行考察》,《清史研究》2019 年第 2 期。

j       谢祺:《耗羡归公与清代两淮“盐义仓”制度的成立》,《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9 年第 11 期。

k      阮宝玉:《明清漕运中民运与军运的抉择——以江西、湖广“仪兑”为中心的讨论》,《史林》2019 年第 6 期。

l       周健:《第二次耗羡归公:同治年间江苏的钱漕改章》,《近代史研究》2019 年第 1 期。

m    李小庆、赵轶峰:《政策与绩效:清代下河地区水利治理的历史透视》,《求是学刊》2019 年第 2 期。

n     刘凤云:《蠲免、捐纳与康熙朝的地方钱粮亏空》,《中原文化研究》2019 年第 6 期。

o 史红帅:《清中后陕西捐修城工研究——基于档案的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9 年第 3 期。

靖捷分析清代不同时期盐场管理制度运行逻辑。a韩燕仪通过探讨康熙年间偏沅巡抚赵申乔核减衡州、永州、宝庆三府盐价这一具体个案,考察地方官府对于盐价制定的干预及其实施效果,认为清代盐价的制定机制是结合市场调节与行政干预、并受官商利益关系影响的多轨机制。b

4. 工商业发展研究

范金民的论文集《明清社会经济与江南地域文化》出版,共收录作者 18 篇论文,涉及社会治理、商品贸易、商人商帮等社会经济史内容。c赖惠敏对清代乌梁海的贡貂及其运输和赏赐的情况、乌梁海商贸活动情况进行了梳理,重新诠释清代的边疆统治政策。d周积明、丁亮探讨了盛宣怀就如何处理国家与私人资产关系提出的几点意见和实践情况。e李中庆重新审视了张謇的棉铁主义思想与棉铁联营模式的实践和局限。f

关于商品贸易的研究,邓亦兵的著作从粮商的商业活动内容、北京地区官府的制度安排,以及政府对粮商和市场的看法三个角度,探讨清代前期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g李斌、吴才茂通过对“当江”制度与“争江”历史细节梳理,分析清水江流域在木材贸易兴起后当江制度的建立及其内容。h许檀利用碑刻资料考察了清代祁州药市发展脉络、商人构成以及辐射范围。又与张林峰一起考察了清代中叶晋商在济南的经营特色,并结合济南的经济特点和区域消费情况分析这种经营特色出现的原因。i徐世博探究太平天国战后上海书业的市场特征、经营策略、行业经济与社会制度的关系等问题,认为科举制度不仅为书业提供出版内容,更是塑造清末书业市场的决定性因素;作者还对清末科举停罢前的“书局”意涵及其衍变进行考订。j

对清代商人的研究,王振忠以汪启淑为个案,探讨盐商的经营活动和社会生活, 考察徽商由盛转衰的过程。k张佩国以清末民初屯溪公济局个案为例,探讨徽州茶商的群体性格及其背后的社会运行机制。l华立细致分析雍正初年欠铜案中苏州洋铜商人的活动,揭示了当时活跃于苏州乃至东南沿海的洋铜商人商业活动状况;又利用乾隆朝高朴案档案记录,探究回族商人赵钧瑞的活动经历、商业队伍的构成与经商方式,分析他们在当时社会中的行为表现与特点。m张海英通过分析商人的职业规范、经商指南、从商箴言等相关商业文书,探讨了传统社会商人群体的独立精神和主体意识。n朱小阳利用日本长崎所存资料,对清代徽州商人的经商、生活状态进行了描述。o针对区域性商帮,郝平、杨波考察了河北境内山西会馆的历史变迁。p吴琦等人利用

a      李晓龙、徐靖捷:《清代盐政的“节源开流”与盐场管理制度演变》,《清史研究》2019 年第 4 期。

b     韩燕仪:《清代盐价制定中的地方干预——以康熙年间衡、永、宝三府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 2 期。

c      范金民:《明清社会经济与江南地域文化》,中西书局,2019 年。

d     赖惠敏:《清代乌梁海的贡貂与商贸活动》,《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4 期。

e      周积明、丁亮:《盛宣怀与上海电报局改制》,《清史研究》2019 年第 3 期。

f      李中庆:《近代中国工业化路径在试错中探索:张謇棉铁主义思想再审视》,《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4 期。

g     邓亦兵:《清代前期政府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年。

h     李斌、吴才茂:《“养命之源”:清代清水江流域的当江与争江》,《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 4 期。

i       许檀:《清代的祁州药市与药材商帮——以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 2 期;许檀、张林峰:

《清代中叶晋商在济南的经营特色——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 1 期。

j       徐世博:《科举制度与清末上海书业市场:以崇德公所和书业公所为中心的探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105 期;《清末科举停罢前的上海“书局”考论》,《文史》2019 年第 2 期。

k      王振忠:《清代藏书家汪启淑的商业经营与社会生活——对几份新见契约文书的解读》,《学术月刊》2019 年第 1 期。

l       张佩国:《徽州茶商与地方善举——清末民初屯溪公济局个案研究》,《学术界》2019 年第 8 期。

m    华立:《雍正欠铜案与苏州的洋铜商人》,《清史研究》2019 年第 3 期;《从赵钧瑞及其商业网络看乾隆时期活跃于新疆的内地商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 年第 4 期。

n     张海英:《走向大众的“计然之术”——明清时期的商书研究》,中华书局,2019 年。

o 朱小阳:《日本文献中所见清代徽州商人》,《历史档案》2019 年第 2 期。

p 郝平、杨波:《明清河北境内山西商人会馆的历史变迁》,《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 5 期。

计量史学的方法探究了地方宗族对明清商帮兴起的重要作用。a

在对外贸易研究方面,万朝林、范金民考察了乾隆十四年前的中西贸易来华洋船数量及其载货情形,探讨开海之初中西贸易的制度安排,进而分析早期贸易措置对后续贸易的潜在影响。b松浦章、马成芬研究了乾隆年间棉花进口危机的原因、表现以及清廷的应对措施。c 五、社会史领域

1. 士绅社会研究

王振忠从区域史视角考察徽商经营文化和在江南的发展史及社会形象、社会活动与身份认同等问题。d冯贤亮从七个侧面分别叙述各类人物的命运遭际,论述了晚明至清康熙年间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的剧烈变革对掌握文化话语权的江南士人的深刻影响;又另文以明清之际浙江嘉善县钱氏等家族为例,探讨他们对构建本土秩序、形塑地方社会形态过程中的主流作用。e蒋威对江南乡村塾师等历史小人物的经济生活、馆居生活、社会交往、在乡村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f李宏利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士人家族人口的平均死亡年龄、生育子女数、初婚年龄、葬期以及籍贯分布等相关人口学指标,进而探究士人家族人口的身份认同特征。g徐永斌系统考察了明清之际江南文士的治生途径、用途和原因,综合考察文士的治生活动及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文士在南京、苏州等几个重要的江南区域的治生情况。h林文勋、张锦鹏对明清“市民社会”说进行了商榷,认为明清社会并非“市民社会”,而是与宋元一脉相承的“富民社会”。i陈岭探讨了太平天国战后吴江盛泽镇以科甲为代表的传统士绅之家的没落和新兴商人家族的兴起,揭示出咸同之际的社会动荡对市镇内部的权力格局的重构。j蒋宏达以慈溪师桥沈氏为例,通过追溯清末民初当地数次纷争的经过,重构宗族组织形态和地方财产秩序的演变过程,探讨近代地方政治经济变革与宗族社会变迁的内在关联。k罗晓翔“自下而上”考察地方基层社会对士绅的认可度。l卞利认为明清时期作为民间规约发展到鼎盛时期,呈现出内容丰富、类型繁多、形式多样等特征。m

2. 历史人类学研究

陈春生深入研究了明清时期华南地区若干重要信仰形态发展演变,及其所反映的地域社会历史变迁过程,揭示了相对“边缘”地区的百姓逐步接受来自“中原”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中,民间神信仰与乡村社会的复杂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近百余年来地方社会近代化大背景下的演变。n徐文彬对明清以来福建区域社会加以综合考察,以此剖析区域社会内部的运行机制,探究

a      吴琦、周黎安、刘蓝予:《地方宗族与明清商帮的兴起》,《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 5 期。

b     万朝林、范金民:《清代开海初期中西贸易探微》,《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 4 期。

c      松浦章、马成芬:《乾隆年间棉花进口危机》,《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 6 期。 d 王振忠:《从徽州到江南:明清徽商与区域社会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年。

e      冯贤亮:《士人生活的变革:明清之际的社会与政治演替》,《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1 期;《族以人重:明清之际魏塘钱氏的家族网络与政治变动》,《学术月刊》2019 年第 7 期。

f      蒋威:《清代江南乡村塾师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年。

g     李宏利:《明清上海士人家族人口与身份认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年。

h     徐永斌:《明清江南文士治生研究》,中华书局,2019 年。

i       林文勋、张锦鹏:《“市民社会”抑或“富民社会”——明清“市民社会”说再探讨》,《云南社会科学》2019 年第 1 期。

j       陈岭:《咸同之际江南政治变动与市镇权力的格局转换——以吴江盛泽镇为中心》,《清史研究》2019 年第 1 期。

k      蒋宏达:《祭祀、控产与革命——清末民初慈溪师桥的财产秩序和宗族演变》,《近代史研究》2019 年第 1 期。

l       罗晓翔:《晚清江南社会的绅权与信任危机:以常熟为中心》,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103 期。

m    卞利:《论明清时期的民间规约与社会秩序》,《史学集刊》2019 年第 1 期。

n     陈春声:《信仰与秩序:明清粤东与台湾民间神明崇拜研究》,中华书局,2019 年。

区域人群的活动特点、诠释国家权力对基层社会的影响。a张小也深入探讨了湖北麻城五脑山帝主庙毛氏宗族权利证明的构建过程,凸显了明清时期地方文化与土地权利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是一个从空间看历史过程的典型范例。b杨培娜论述了明清之际政府对华南沿海渔民管理机制的演变,即从简单移植变为通过船只来管理流动的人,认为此举建构了 18 世纪以降沿海社会秩序。c刘正刚、乔玉红通过分析明清广东士大夫对吴妙静、黄惟德、李晚芳三位女性形象的构建过程,管窥宋代以来女性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揭示明清士大夫将唐宋岭南地区女性“另类”形象逐步归整到王朝正统化背后的动机。d

3. 宗教与民信仰研究

郝平、杨波以关帝庙集中而典型的高平地区为研究对象,将抽象的关公文化落实到具体的庙宇、村庄和区域社会之中,揭示出乡村庙宇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复杂而多样的作用。e僧海霞梳理清代陕西雨神信仰发展概况和太白山神信仰发展过程,探讨太白山神信仰在清代陕西地区由盛转衰过程、演变轨迹和影响其演变的因素。f刘丽敏以晚清华北天主教民为中心,通过对晚清乡土教民宗教信仰状态及其与中国民间文化互动的系统分析,从侧面展示出中西宗教文化在中国乡土社会冲突交融的复杂图景。g曹新宇考察了河南学政林枝春奏请禁毁三教堂在乾隆帝首肯下演化为全国性清查运动,揭示了三教堂案件背后清朝政教话语与基层社会的互动,重新梳理了清初政教关系、思想运动以及民间教派之间的复杂关系。h王政文探究了清末台湾基督徒改宗历程及其社会处境与身份认同,分析基督徒改宗的社会脉络,描绘了信徒改宗基督教前后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及疑虑、恐慌、矛盾的复杂心理。i李楠以美国公理会在鲁西北地区的活动为例,探究了教会活动对乡村社会的影响。j

4. 宫廷社会史研究

常建华梳理了康熙帝南巡中的书法活动。k王嘉乐梳理了康雍乾三朝宫作松花砚台的制作机构、基本款式和艺术风貌,认为清代宫作砚的设计和成造集合了皇帝与匠人智慧,又渗透着皇帝艺术统治的政治目的。l滕德永探讨清代中后期苏州飞金在清宫的供应情况;又梳理养心殿内殿相关概念,探讨养心殿内殿的设立、储存物品、来源及管理制度,并与内务府广储司相对比阐述养心殿内殿在清朝皇宫制度中的独特功用。m

尹志华对清末宫廷太监入道的源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n陈章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探讨了清代汉人成为御前侍卫的条件。o毛立平考察了清代中后期公主经济困境的具体表现、皇室的解决措施和困局的产生原因,认为除了俸银不足、管理不力等表层原因外,清代公主的经济境遇既

a      徐文彬:《明清以来福建区域社会史论》,人民出版社,2019 年。

b     张小也:《明清时期湖北麻城的帝主庙与土地纠纷》,《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6 期。

c      杨培娜:《从“籍民入所”到“以舟系人”:明清华南沿海渔民管理机制的演变》,《历史研究》2019 年第 3 期。

d     刘正刚、乔玉红:《明清珠江三角洲女性形象建构研究——以吴妙静、黄惟德、李晚芳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年。

e      郝平、杨波:《超越信仰:明清高平关帝庙现象与晋东南乡村社会》,商务印书馆,2019 年。

f      僧海霞:《清代民间信仰与景观研究——以山西太白山神为例》,科学出版社,2019 年。

g     刘丽敏:《晚清华北乡土天主教民的信仰与民间文化》,人民出版社,2019 年。

h     曹新宇:《清前期政教关系中的儒教及三教问题——乾隆朝三教堂案研究》,《清史研究》2019 年第 3 期。

i       王政文:《天路历程:清末台湾基督教徒的改宗与认同》,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9 年。

j       李楠:《丁戊奇荒前后华北乡村社会网络的重塑——以美国公理会在鲁西北的活动为个案》,《清史研究》2019 年第 4 期。

k      常建华:《康熙南巡中的书法活动》,《学术界》2019 年第 10 期。

l       王嘉乐:《艺术与权术:清康雍乾三朝的宫作松花砚》,《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5 期。

m    滕德永:《清代中后期苏州与宫廷的飞金供应》,《史林》2019 年第 4 期;《养心殿内殿究探》,《清史研究》2019 年第 2 期。

n     尹志华:《清末太监与道教》,《清史研究》2019 年第 1 期。

o 陈章:《清代汉人内廷侍卫钩沉》,《清史研究》2019 年第 2 期。

有着更深层的制度与性别因素,也是当时制度困局的缩影。a李文益以康熙时期内务府辛者库人为中心,考证了辛者库人的具体指代及其含义的演变历程,辨析了具有不同地位和待遇的各类辛者库及其民族成分。b

5. 社会群体与组织研究

常建华依托刑科题本材料梳理并总结了清代中叶江苏地区人们的婚姻家庭、职业生活、人际关系等信息,重新探究了清中叶江苏的社会经济与生活。c刘京臣以 CBDB、中华寻根网的数据为基础,对明清进士家族的地域分布、家族世系和婚姻状况等问题进行了揭示。d李文良从地方社会与国家的互动角度探究清代台湾“客家”群体形成的原因及台湾“客家”社会的成立与发展,与清帝国的地方控制政策、华南的商贸活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e

陈钰祥探究东亚海域海盗的社会组织、经济来源、日常生活、宗教信仰等具体面貌,以及粤洋海盗联盟,华南海盗与政府剿盗政策得失、海疆水上世界与缉捕海盗、官盗合一的广艇海盗等相关命题。f王华峰认为乾嘉时期海商渐趋脱离海盗的劫掠活动,海盗与海商既非“相互依赖”,亦非“互为依存”,二者时而冲突,时而媾和,其背后是海商利益的表达。g

王静以雍正朝和嘉庆朝两起走方医案件为中心,还原了走方医被地方政府怀疑、访拿、审判到释放的全过程。h李学如、陈勇探讨了近代上海义庄在欧风美雨浸染及社会结构变迁推动下,其功能倾向、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的变化及其折射出的区域宗族、宗族组织及基层社会的递嬗轨迹。i朱英考察了清末民初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从筹办到设立的全过程。j黄鸿山分析惜字会助人功能,纠正以往对清代惜字会不具备慈善功能之认识的偏差,并借此对慈善事业的劝善功能略作探讨。k池子华叙述了晚清时期中国红十字会从创立到转型的过程,展示了晚清中国红十字会所从事的人道主义活动内容和社会影响。l

关于性别史研究,吴才茂考察了礼入苗疆的过程,揭示清水江文书中的婚姻世界。m马俊亚注意到明代以后淮北地区的官府倡导的女德的变态化与极端化趋向及两性关系的阶层异化,认为这类现象是专制权力的畸态产物。n董笑寒分析了清代男性的同性关系中的主动者与被动者各自的特点以及双方之间的差异,阐述了清代男风在乡村社会的传播方式。o

a      毛立平:《金枝玉叶与收支困局——清代中后期公主经济境遇考察》,《历史研究》2019 年第 4 期。

b     李文益:《清代辛者库身份考:以康熙时期内务府辛者库人为中心》,《中国史研究》2019 年第 1 期。

c      常建华:《再论清中叶江苏的社会经济与生活——侧重于职业与生计的考察》,《学术界》2019 年第 1 期。

d     刘京臣:《大数据视阈中的明清进士家族研究——以 CBDB、中华寻根网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4 期。

e      李文良:《清代南台湾的移垦与“客家”社会(1680-1790)》,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9 年。

f      陈钰祥:《海氛扬波:清代环东亚海域上的海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9 年。

g     王华锋:《冲突抑或媾和:乾嘉时期海盗与海商关系析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3 期。

h     王静:《从走方医看前近代中国官民互动与民间医疗世界——以雍正、嘉庆朝两起案件为中心》,《清史研究》2019 年第 1 期。

i       李学如、陈勇:《近代上海地区的宗族义庄》,《史林》2019 年第 1 期。

j       朱英:《清末民初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的筹设与成立》,《史学月刊》2019 年第 3 期。

k      黄鸿山:《何以为善:清代惜字会功能新探》,《史学月刊》2019 年第 5 期。

l       池子华:《晚清时期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科学出版社,2019 年。

m    吴才茂:《“礼”入苗疆:清代清水江文书中的婚姻世界》,《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6 期。

n     马俊亚:《从本能到特权:明清淮北两性关系的阶层异化》,《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2 期。

o 董笑寒:《清代男性之间的同性关系研究》,《近代史研究》2019 年第 3 期。

六、边疆、民族史1. 西北边疆

在清代新疆历史研究方面,刘晞仪认为乾隆平定新疆后所绘制一系列记录战役、纪念战功重要事件的巨大绢画、铜版画,很可能受到法国路易十四运用艺术进行政治宣传的启发。a陈殷宜从伯克制度形成、变化、管理结构、补放、俸给、职掌、年班等角度,深入研究了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回疆伯克制度的具体实践及变化。b贾建飞探讨了回疆地方法律回例在司法中的应用,并指出回疆动乱与统治阶层和其他群体间的文化隔阂,最终导致清政府的回疆统治理念由因俗而治转向了制度趋同。c王耀探究了清代喀什噶尔城市形态及格局的演变,认为喀什噶尔的城市形态经历了由单一回城到回城、新城双城并立的重大转换,并部分塑造了今日喀什地区的城市格局及城市形态。d唐智佳研究了清代伊犁锡伯营城堡的选址、修筑情况,及其对清廷边疆统治和区域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e孙玲阐述了清朝设置洮州厅、实行土流参治的管理体制后,民族交融互动和多元文化的共生互补的历史现象。f王希隆、夏晔勇分析了清朝在吐鲁番设扎萨克旗的背景、过程以及该旗佐领的编设情况,探讨了吐鲁番扎萨克旗在新疆的重要作用。聂红萍利用《平准方略》和大量档案材料梳理了乾隆朝回部参赞大臣设置的演变过程。赵文涛研究了晚清吐鲁番粮棉种植结构的变动,和官方在宣统年间对粮棉种植结构进行调整。g董红玲探究了塔尔巴哈台的交通地位以及有清一代塔尔巴哈台台站交通的变迁情况。王淼利探讨了清末新疆兵制改革的背景、实施与废止情况。h马子木以乾隆二十四年至三十五年间清与巴达克山关系为中心,讨论清朝在西帕米尔权力与情报网络建立、展开的过程及其运作实态,检视清朝对边外潜在危机的因应策略及政策根源。他还以清朝与巴达克山关系的个案研究,由边裔反观内地,考察乾隆年间政治文化的构建与朝廷西进经略如何交互为用,“西域”又如何在士人群体中成为流行的话题。i

2. 北部边疆

李少鹏重新考证了康熙时期穆克登碑的具体位置,认为穆克登碑最初立于小白山分水岭上,后被朝鲜人暗移至长白山天池附近,穆克登指定的图们江源是红丹水。j李花子利用中韩日三方史料,及地理志、地图、踏查记及勘界谈判资料等相关资料,对清代中朝边界的形成、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k柳岳武考察了清代朝鲜来华燕行使对喇嘛教的贬斥和抵制,表现出宋明以来朝鲜人“自我中心”的逐渐生成,以及“近世史”内朝鲜由传统王国向近代主权国家转变过程中宗教信仰方面的自我选择。l齐木德道尔吉利用《满文原档》所载原始记录,梳理了天聪九

a      刘晞仪:《乾隆平定回疆图像系列:法王路易十四战功图壁毯和版画的启发》,《故宫博物院院刊》2019 年第 1 期。

b     陈殷宜:《清朝回疆伯克制度研究》,文史哲出版社,2019 年。

c      贾建飞:《回例与乾隆时期回疆的刑案审判》,《清史研究》2019 年第 3 期。

d     王耀:《清代喀什噶尔城市形态及格局演变探析》,《民族研究》2019 年第 6 期。

e      唐智佳:《清代伊犁锡伯营城堡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 年第 1 期。

f      孙玲:《清代洮州地区多元文化交融互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5 13 日第 5 版。

g     王希隆、夏晔勇:《清代吐鲁番札萨克旗的几个问题》,聂红萍:《乾隆朝回部参赞大臣设置的演变》,赵文涛:《重本与逐利:晚清吐鲁番粮棉种植结构的变动》,均载于《西域研究》2019 年第 2 期。

h     董红玲:《清代新疆塔尔巴哈台台站交通变迁》,王淼:《清末新疆兵制改革析论》,均载于《西域研究》2019 年第 3 期。

i       马子木:《乾隆中叶清朝藩属政策在西帕米尔的施行——以乾隆三十三年巴达克山请援为中心》,《西域研究》2019 年第 4 期;《经略西北:巴达克山与乾隆中叶的中亚外交》,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年。

j       李少鹏:《康熙时期穆克登碑初立位置新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 年第 4 期。

k      李花子:《清代中朝边界史探研——结合实地踏查的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9 年。

l       柳岳武:《“夷教”不宗:清代朝鲜人对清国喇嘛教的排斥——基于燕行使为中心的考察》,《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4 期。

年茂明安部众叛逃事件的具体内容。a格日乐其其格注意到在清代喀喇沁左旗旗民为规避风险以 “乞求地”名义进行土地买卖的现象,对“乞求地”的产生、发展、性质、影响进行了探究。b 金鑫认为康熙朝在黑龙江博尔德城设八旗驻防,以管控新编入伍的达呼尔、巴尔虎八牛录官兵,体现了清统治者对新附之人的猜防心理。c惠男考察了1764-1780年间被清朝的卡伦守卫从新疆、蒙古和黑龙江等边疆缉获的俄罗斯逃人的经历,揭示了 18 世纪后期清朝边疆统治的特点。d

3. 西藏、西南边疆

对西藏历史研究方面,赵心愚考证了康熙雍正时期川藏道汛塘及粮台的设置情况、特点及其性质和职能。e刘正刚、黄学涛探究了清前期打箭炉地区地震及官府赈灾措施,揭示该区域在地震频发后得以快速重建的缘由,以及赈灾对推进民族交流和国家认同的积极作用。f李志明、洲塔对策墨林诺们罕事件进行补考,认为该事件的处理过程表明道光年间清朝对西藏的控制仍然非常具体、有效,但客观上该事件成为驻藏大臣职权削弱的转折点。g周智生梳理和总结了清末川滇边务大臣设置后川滇边区联防和联治的状况,这种联防、联治因川滇协力维持边疆安防和推进川边改流而生,也在二者的影响下变化发展。h

对于西南地区边疆与民族问题,周妮从政区疆界纷争与划分的角度探讨明清时期湘鄂渝黔交界地区土司辖地与“流官”政区之间纷争的起因、过程及其对各级政区边界形成的影响。i谢晓辉认为十八世纪以来苗疆经历了国家推广的文化体系与“苗俗”的剧烈互动,二者共同形塑了苗疆在基层设置、法律体系等方面弹性而多元的直接统治。j段金生考察了顺治、康熙两朝对云南土司的认识以及云南地区土司政策的施行情况。k王惠敏探讨了清代嘉绒土酋对“土司— 皇帝”关系的认知和构建,认为在嘉绒土酋的等级秩序认知中土司和皇帝直接对话,地方督抚在这二者中间并无实质性地位。l张楠林基于明清政府对西南边疆地区不同的治理理念,论述了明清时期黔西南地区赋役征收制度的变化和对底层民众的影响。m张振国以云贵两省文官历俸为中心,探究了清代边疆缺从边俸到优升再到久任的变化过程。n黄云川认为缅甸进入清朝贡体系的过程相对东南亚其他国家显得格外曲折和复杂。o陈维新利用总理衙门条约档案叙述了薛福成对滇缅边界谈判所做的交涉,并对《中英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约》和舆图进行了介绍。p

a      齐木德道尔吉:《清初茂明安部叛逃事件二则史料辨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1 期。

b     格日乐其其格:《从档案史料看清代喀喇沁左翼旗的“乞求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 年第 4 期。

c      金鑫:《康熙朝黑龙江博尔德城八旗驻防始末》,《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 年第 1 期。

d     惠男:《俄罗斯逃人与 18 世纪后期的清朝边疆》,《清史研究》2019 年第 3 期。

e      赵心愚:《清康熙雍正时期川藏道汛塘与粮台的设置及其特点》,《民族研究》2019 年第 2 期。

f      刘正刚、黄学涛:《清前期打箭炉地区地震与官府赈灾探析》,《民族研究》2019 年第 3 期。

g     李志明、洲塔:《策墨林诺们罕事件补考——以〈策墨林诺们罕致道光帝呈文〉为中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 年第1 期。

h     周智生:《清末川滇边区的联防与联治》,《历史研究》2019 年第 6 期。

i       周妮:《明清时期“苗疆”土司与“流官”政区疆界纷争与化解——以黔楚蜀交界地区为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 年第 3 期。

j       谢晓辉:《当直接统治遭遇边疆风俗:十八到十九世纪湖南苗疆的令典、苗俗与“乱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104 期。

k      段金生:《土司政治与王朝治边:清初的云南土司及其治理》,《民族研究》2019 年第 2 期。

l       王惠敏:《清代嘉绒土酋对“土司—皇帝”关系的认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 年第 4 期。 m 张楠林:《明清时期黔西南的“土流并治”与赋役征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 年第 3 期。

n 张振国:《从优升到久任:清代边疆缺之演变——以云贵二省文官历俸为中心的探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 年第 2 期。

o 黄云川:《对 18 世纪清缅冲突的考察——以边境土司、纳贡及和约为视角》,《历史教学问题》2019 年第 6 期。

p 陈维新:《薛福成与滇缅界务问题交涉——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条约档案为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 年第 3 期。

七、文化史领域1. 传统学术研究

罗检秋围绕清代汉学的家学传衍、家法内涵、学术方法、汉宋关系和学术精神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梳理、考辨,多角度、深层次地剖析了清代汉学家族的家学脉络、家族兴衰。a杨念群对以往学界流行的清代考据学评价模式进行反思和梳理,分析其利弊得失,又以“民族主义” 和“西学输入”两个切入点为参考系,分析了百年来清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范式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面向。b王学斌以谱系构建和学风交融的视角,对清代北方儒学的演变进行了探究。c孙运君、陈熙以夏炯这一人物为个案,对其“汉宋兼采”之说深入辨析,揭示嘉道学术转圜的主要倾向和与清朝社会变迁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d王胜军考察了西南汉学书院的文化功能,借此探究汉学书院与晚近“中国”认同之关系。e郭康松、陈莉认为清代考据学派追求“由小学以通经明道”的学术宗旨,建立了严格的学术规范和科学的治学方法,整理刊刻了大量古文献,其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谨踏实的学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f朱贞详细爬梳了经学进入和退出壬寅、癸卯学制的过程以及有关章程实际执行中的差异与问题。g

2. 文化构建问题研究

游欢孙认为石氏祖先与张巡崇拜故事的创造与演变,反映了明代天顺与清代康熙两个时期宿松石氏家族文化精英编修宗谱、拟定世系、建构家族权威的文化创造, 以及两个不同时代江淮地方由乱而治的社会发展轨迹。h乔新华、王骏光关注康熙二十二年西巡五台山射虎后赐名当地 “射虎川”一事,梳理其被康熙帝本人、随行词臣、地方官员和当地举人共同确立为“为民除害”这一记忆范式的变迁过程,体现了国家与地方相互呼应的关系。i毛亦可通过对顾炎武佚文《寄子严书》和《顾亭林先生年谱》的互证,指出顾炎武为殇子立后的“反传统”举动对清代后来的立嗣学说乃至法律的变动均产生了影响。j马子木考察了 18 世纪理学官僚对道德教化、事功、朱陆异同、阳明思想的看法和评价,论述了他们如何在理学的理论框架和道德实践之下进行更好地社会治理和教化,又如何建构学统,将自身安置于本朝“正学”的框架之中。k林存阳、王豪通过对大兴朱筠、朱珪兄弟在四库馆任职期间交游和活动状况的考察, 认为四库馆内存在一个复杂且联系紧密的关系网络,这些联系和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四库全书》崇汉抑宋学术立场的形成。l刘建云探讨了近代中国早期印刷术的发展与普及在知识编辑、话语网络与故事纲要的推动作用。m徐茂明论述了以王韬为代表的底层功名之士,在嘉道内忧外患越发严重且社会上下

a      罗检秋:《清代汉学家族研究》,中华书局,2019 年。

b     杨念群:《清代考据学的科学解释与现代想象》,《史学史研究》2019 年第 2 期;《近百年来清代思想文化研究范式的形成与转换》,《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4 期。

c      王学斌:《清末民初的北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9 年。

d     孙运君、陈熙:《试论夏炯的汉宋兼采经学观》,《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6 期。

e      王胜军:《清代西南汉学书院与晚近“中国”认同》,《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6 期。

f      郭康松、陈莉:《清代考据学派的学术特色及学术贡献》,《史学史研究》2019 年第 2 期。

g     朱贞:《清季民初的学制、学堂与经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年。

h     游欢孙:《从景祐宫到振英祠:明清宿松石氏祖先故事的创造与演变》,《学术月刊》2019 年第 3 期。

i       乔新华、王骏光:《“康熙射虎”与盛世之音:清代五台山射虎川的历史与记忆》,《中国史研究》2019 年第 4 期。 j 毛亦可:《顾炎武佚文〈寄子严书〉考述——兼论顾炎武立嗣孙对清代嗣法的影响》,《清史研究》2019 年第 1 期。

k      马子木:《十八世纪理学官僚的论学与事功》,《历史研究》2019 年第 3 期。

l       林存阳、王豪:《大兴“二朱”与四库全书馆》,《中国史研究》2019 年第 2 期。

m    刘建云:《印刷忠诚:近代中国早期的知识编辑、话语网络与故事纲要》,《新史学》2019 年第 3 期。

层之间的脱节初现的双重背景下,所提出的以儒学思想为核心的“三不朽”思想。a

3. 中西文化交流研究

丝绸之路研究仍是一个热点,《历史档案》组织专栏文章。李国荣利用档案揭示了明清时期的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分为八条线路。鱼宏亮认为明清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贸易网络,成为东西方包括南亚、东南亚、美洲地区最为活跃而稳定的商贸区域,是前近代最为持久、广泛的世界贸易秩序。吴四伍从全球视野下丝路发展的视角, 重新审视明清历史上以新疆为支点的陆上西部丝绸之路的历史定位、经济贸易和民族交往等问题。李德霞则关注 16 世纪侵占菲律宾的西班牙为维系其在菲岛的殖民统治而开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阐述中拉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背景、蓬勃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其历史意义。b

对于西学、中学交融的问题,熊月之出版了论文集《西风东渐与近代社会》。c章清指出中国近代学科的形成是一种“援西入中”的过程,不仅重构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还影响到当下中国学术的理论与实践,最终归于“学无中西”。d赵晓阳探讨了圣经中译本与晚清语言运动之间的关系。e庞雪晨将郭嵩焘的思维活动过程与科学知识在不同语境中的发生、传播、转化过程相结合,探索郭嵩焘在中国天文算学史上的贡献。f陈力卫探讨了近代以来中日之间的语言接触、词汇交流与知识互动,详细分析了中日近代的语词交流与文化交流。g邱仲麟在物质文化史的视野下探究了从明末到民初眼镜这种舶来品与中国社会糅合的过程。h贾国静考察了晚清西方人士对黄河灾害的认识及相关诉求的变化,分析西人诉求不成功的原因。i任轶考察了清末短暂存在的震旦学院的发展历程,认为震旦学院的解散并非是中外教徒之间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与中国知识精英个人经历、天主教修会策略之间紧密关系的缩影。j

对于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学界主要探讨了图理琛《异域录》先后被译为法、俄、德、英、日等文本在海外广泛出版和传播,侯毅认为由于中国经济发达,此书为欧洲人认识了解中国的对外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参考资料。k

4. 概念史研究

观念史、新文化史研究的兴起,扩大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传统研究范畴和领域,因此《史学月刊》组织“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拓展与创新”笔谈专栏。郑大华认为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中,只有做到“通”与“贯”,才能把握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发展趋势与整体面貌。何晓明主张通过对词汇、概念、术语的分析,研究不同时代观念的推演变化,并对思想史研究向纵深拓展的路径与方法进行了反思。郭双林通过检视昆廷·斯金纳、汉斯·罗伯特·姚斯、雷蒙·威廉斯、爱德华·萨义德和刘禾等人提出的概念,指出对一种观念或理论,只有在流动中,或者说将其置于不断的实践中,才易于揭示其意义。郭辉指出“历史记忆”给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a      徐茂明:《19 世纪中叶江南寒士的“三不朽”与民间生活伦理——以〈王韬日记(增订本)〉为中心》,《历史研究》2019 年第 4 期。

b     李国荣:《明清国家记忆:15-19 世纪丝绸之路的八条线路》,鱼宏亮:《明清丝绸之路与世界贸易网络——重视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均载于《历史档案》2019 年第 1 期;吴四伍:《明清时期陆上西部丝绸之路再审视》,李德霞:《16-17 世纪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均载于《历史档案》2019 年第 2 期。

c      熊月之:《西风东渐与近代社会》,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年。

d     章清:《会通中西: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年。

e      赵晓阳:《域外资源与晚清语言运动:以〈圣经〉中译本为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年。

f      庞雪晨:《郭嵩焘与近代西方天文学》,人民出版社,2019 年。

g     陈力卫:《东往东来:近代中日之间的语词概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年。

h     邱仲麟:《从明目到商战——明代以降眼镜的物质文化史》,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九十本第三分。

i       贾国静:《晚清时期西人对黄河的认知及其相关诉求》,《史林》2019 年第 1 期。

j       任轶:《马相伯与耶稣会博弈下的震旦学院(1903-1905)》,《史林》2019 年第 2 期。

k      侯毅:《图理琛〈异域录〉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历史档案》2019 年第 2 期。

带来了全方位的改进,并成为重要研究领域和对象,要求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时刻保持开放心理以采取多元方法。a

庞乃明认为“大西洋”是一个陆海兼具的涉外地理概念,他还论述了明清之际中国人称之为佛郎机的葡萄牙、西班牙、法兰西三国的负面印象之形成、演变,探讨了时人上述负面印象形成的认识根据。b任吉东考察了“苦力”的概念史意义。c葛静波通过梳理“帝国主义”一词在清末中国译介的情况以及清末中国人对该词汇的认识,揭示清末国人在接受新知识与面对内外困局时的复杂感受与态度变化。d郑宇丹探讨了英国对“鸦片”这一概念的认知,认为新崛起的英国知识阶层建构了一套对内自我谅解、对外充满霸权的帝国话语,通过否定他者维护了其国家的权力与利益。 e黄兴涛考察了“治外法权”这一概念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运用情形,认为 “治外法权”复杂的双重含义造成中国精英长期的误读,但“治外法权”代表的不平等的司法特权内涵,却一直主导着社会上的传播,在从清末到五四的不同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具体意涵,成为救亡图存的话语武器。f

5. 文献学研究

赵志强系统论述了满文《无圈点档》的性质、形成时间和学术价值。g杜金以康熙时期安徽繁昌县知县梁延年编印《圣谕像解》一书为研究对象,认为该书的图、事、理三者构成了具有 “互文性”和“对话性”的复合文本,有助于民众了解道德原则和相关法律,但皇帝和官员对法律知识传播的暧昧态度,也制约了法律宣传的实际效果。h乌仁其其格系统介绍了归化城土默特土地类档案的构成和形制,论述了归化城土默特土地类档案在呼和浩特地方史、蒙旗旗界变迁、土默特地区人口史及人地关系史等方面的重要史料价值。i邱靖嘉讨论了《四库全书》对所收录之书进行删改的问题,他以《三朝北盟会编》校办过程及其四库覆校底本为例,论述清人删减四库诸书不同的指导原则和情形。j黄开军从创作动机、叙述方式和表达内容等层面分析了明清之际商贾墓志铭的文本特征,探讨明清士、商互动的思想和文化机制。k陈必佳对《缙绅录》记载的准确性问题进行探讨和说明。l

八、历史地理1. 环境史研究李晓方、陈涛梳理了康熙末年绍兴三江闸议修的始末,探究议修过程中各种矛盾、各方利

a      郑大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通”与“贯”》,何晓明:《词汇、观念与思想:思想史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郭双林:《流动的思想: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方法刍议》,郭辉:《“历史记忆”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拓展》,均载于《史学月刊》2019 6 期。

b     庞乃明:《明清中国“大西洋”概念的生成与演变》,《学术研究》2019 年第 11 期;《明清中国负面西方印象的初步生成——以汉语语境中的三个佛郎机国为中心》,《史学集刊》2019 年第 5 期。

c      任吉东:《概念史视域下的近代城市苦力》,《史学月刊》2019 年第 2 期。

d     葛静波:《“帝国主义”在清末中国:译介、认识与话语》,《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2 期。

e      郑宇丹:《19 世纪的英国:鸦片观念变迁、大众传播与帝国话语建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4 期。

f      黄兴涛:《强者的特权与弱者的话语:“治外法权”概念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运用》,《近代史研究》2019 年第 2 期。

g     赵志强:《论满文〈无圈点档〉》,《清史研究》2019 年第 2 期。

h     杜金:《故事、图像与法律宣传——以清代〈圣谕像解〉为素材》,《学术月刊》2019 年第 3 期。

i       乌仁其其格:《浅析归化城土默特土地类档案的史料价值》,《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2 期。

j       邱靖嘉:《清修〈四库全书〉删改问题刍议——以校办〈三朝北盟会编〉为例》,《清史研究》2019 年第 2 期。

k      黄开军:《明清时期商贾墓志铭的书写与士商关系》,《学术研究》2019 年第 11 期。

l       陈必佳:《再论〈缙绅录〉记载的准确性及其史料价值》,《清史研究》2019 年第 4 期。

益诉求实质。a金久红、王玉亮从县域治理的角度考察了康雍时期永定河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分析了沿河州县佐贰官被委任为专职河工汛员之同时还兼职州县的利与弊。b赵珍、崔瑞德梳理了乾隆年间清廷对京南永定河及淀泊治理策略的改变。c高元杰以清代黄运地区为中心,考察了河工物料从柳枝到芦苇、秫秸转变的原因,及其与区域生态植被变化的关系,以及河工物料采办对区域社会的影响。d王申梳理了贯穿康雍乾三朝的钱塘江中小亹引河工程的始末,探究该工程的环境背景、皇帝和大臣的不同态度以及决策过程。e方万鹏以水力磨坊为例,认为水力环境与水环境是需要加以甄别的两个概念,应该更加审慎地判断西北地区水力加工业在经济史中的地位。f刘惠考察黄河探源的参与者、勘察河源的行程路线及地图绘制、祭祀河源诸神事宜等内容,展现 1782 年勘察黄河河源活动的相关细节及过程。g张莉、陆昱君、李屹凯考察了光绪三年至光绪六年新疆东部南疆部分地区因干旱而引发的蝗灾,探究政府的报灾、勘灾、赈济的具体运作过程及蝗灾防治的措施,以及救治程序和措施所体现出来的新疆管理体系调整的具体过程。h

2. 地图与地名学研究

丁超考察了德国胶澳租借地的海域地名、知识来源及历史地图绘制情况。i张敏探讨了清代柳条边的时空分布,特别是凤凰城边门以南柳条边接海的问题。j王一娜注意到明清广东“约” 字地名变化发展,反映了明清广东社会控制的重要历史面相。k郭云艳以《坤舆全图》的中亚部分为切入点,结合中国在此前后所绘制刊印的其他世界地图,考察了 16-18 世纪中国人关于中亚地区地理知识的发展变化及背后的成因。l赵逸才对晚清李慈铭所批的《乾隆府厅州县图志》进行了一番细致考略。m李子花利用《世宗实录地理志》等朝鲜官撰地理志,对朝鲜王朝长白山、白头山的地理指称进行深入探讨,尤其对镜城“长白山”的地望进行了考证和辨别。n

3. 人文地理研究

周振鹤出版论文集《看山是山》,以作者近年来发表的历史地理学论文为主,亦涉及古籍版本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移民史、城市史等多个领域。既有对研究范式的整体思考,也有对具体问题的细致研究。o华林甫主编的《清代政区地理续探》共收录三十五篇论文,是《清史·地理志》《清史地图集》项目组成员阶段性成果的又一次汇总。p

傅林祥从行政区划、职官制度等层面考察了清初江南、湖广、山西三省的分省过程。q他又

a      李晓方、陈涛:《明清时期萧绍平原的水利协作与纠纷——以三江闸议修争端为中心》,《史林》2019 年第 2 期。

b     郭培贵:《明代金门岛的科举盛况及其成因》,《史学集刊》2019 年第 6 期。

c      赵珍、崔瑞德:《清乾隆朝京南永定河湿地恢复》,《清史研究》2019 年第 1 期。 d 高元杰:《环境史视野下清代河工用秸影响研究》,《史学月刊》2019 年第 2 期。

e      王申:《清代钱塘江中小亹引河工程始末——兼及防潮方略之变迁》,《清史研究》2019 年第 4 期。

f      方万鹏:《资源区位、技术工具与区域社会——明清以降中国西北地区的水力加工业》,《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年第 1 期。

g     刘惠:《1782 年阿弥达奉命勘察黄河河源史实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9 年第 1 期。

h     张莉、陆昱君、李屹凯:《灾害、气候与政治:光绪初年吐鲁番及其周边地区的蝗灾与应对》,《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9 年第 2 期。

i       丁超:《德国胶澳租借地的海域地名、知识来源及其历史地图绘制》,《清史研究》2019 年第 2 期。

j       张敏:《“根本亦须防”:清代柳条边的时空分布》,《江汉论坛》2019 年第 1 期。 k 王一娜:《明清广东的“约”字地名与社会控制》,《学术研究》2019 年第 5 期。

l       郭云艳:《从〈坤舆全图〉看 16-18 世纪关于中亚的地理认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 年第 4 期。

m    赵逸才:《李慈铭批校〈乾隆府厅州县图志〉考略》,《历史档案》2019 年第 2 期。

n     李花子:《明清时期朝鲜地理称谓之长白山与白头山》,《清史研究》2019 年第 4 期。

o 周振鹤:《看山是山》,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年。

p     华林甫主编:《清代政区地理续探》,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 年。

q     傅林祥:《从分藩到分省——清初省制的形成和规范》,《历史研究》2019 年第 5 期。

对清代东三省、新疆等四省区在改设行省以前实行的兼具行政属性的八旗驻防被规范为地方行政区划的过程做了详细的考察。a翁有为认为近代省制不断改易、变动关乎中央政权的稳定、社会的安宁与国家的统一,指出从制度现代化转型角度探讨省制的变易历程及其发展特点和趋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b鲁靖康在对清代新疆厅制进行制度溯源的基础上,探讨了清代新疆厅的种类、设置情况、演变过程和官员遴选升转办法。c郗玉松详细考证了遵义府划归贵州的时间。d

何一民等探讨了清代江河水系城市的分布特征。e梁敏玲在厘清清代广州城市的制度设计与运作逻辑的基础上,细致梳理广州作为城市逐渐成为独立行政主体的过程,并重新思考近代城市制度转型的复杂样态。f张威以 21 座直省驻防城的实地调研及相关文献资料研究为依据,对直省驻防城在其所依附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所起作用进行了分析。g张振国以乾隆七年制度调整为中心,对清代“冲、繁、疲、难”制度的四等级与四要素对应关系、四要素拟项标准、缺分等第调整原因进行了再审视。h胡恒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新修《清史·地理志》中的“冲繁疲难”和缺分作为基础数据,利用 STATA 与 GIS 软件结合文本文献对清代“冲繁疲难”和缺分的空间分布进行量化分析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追踪《缙绅录》量化数据库中海量清朝官员信息数据,进一步探究了政区分等如何影响到官员的出身、选任以及晋升。i汪小义就清代内外洋划分的参考要素和标准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认为以港湾岛礁等地标来划分内外洋是当时一个普遍的现象。j宋昆等考察、考证了近代天津九国租界边界形成与变化过程,以期得出较为准确的近代天津租界边界地图。k

总之,2019 年清史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各个领域亮点纷呈,既有名家大作的引领,也有诸多学术新秀的激情亮相。对已有史料的深耕,新资料的进一步发掘,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既进一步夯实了基础性研究,更有助于各领域研究宏观性、贯通性的理论提升。这些成果都使清史研究表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只是限于学识和篇幅,还有大量成果未能在文中提及,缺漏之处,叙述不准确之处,还望学界同仁指正。

a 傅林祥:《清代盛京等省的“城守”与“城”》,《史学集刊》2019 年第 4 期。 b 翁有为:《中国近代制度转型中的省制刍论》,《史学月刊》2019 年第 3 期。

c      鲁靖康:《清代厅制再探——以新疆为例的考察》,《西域研究》2019 年第 2 期。

d     郗玉松:《遵义府划归贵州时间考》,《中国史研究》2019 年第 2 期。

e      何一民、李馨妤、念新红:《清代江河水系城市分布及特征》,《城市史研究》2019 年第 1 期。

f      梁敏玲:《清末民初广州行政制度变迁与独立行政主体的形成》,《近代史研究》2019 年第 3 期。

g     张威:《清代直省驻防城对其所依附城市形态演变的作用》,《城市史研究》2019 年第 1 期。

h     张振国:《清代“冲繁疲难”制度再审视——以乾隆七年制度调整为中心》,《清史研究》2019 年第 3 期。

i       胡恒:《清代政区分等与官僚资源调配的量化分析》,《近代史研究》2019 年第 3 期。 j 汪小义:《关于清代内外洋划分的几点认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9 年第 3 期。

k 宋昆、孙艳晨、冯琳:《近代天津九国租界边界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9 年第 2 期。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