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史纂修 > 机构组织 > 项目中心
“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作者: 责编:

来源:  发布时间:2005-09-05  点击量:190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为进一步加深拓展灾荒史研究,广泛征求专家对《清史·灾赈志》撰写的意见。2005年8月22——24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北京共同举办了“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德、英、法、澳、日等国以及国内的51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大会提交学术论文31篇以及《中国荒政全书总目》,27位专家就各自的研究成果做了论文陈述。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黄兴涛教授主持,国家清史编委会副主任马大正研究员介绍了会议的前期筹备、组织以及专家到会情况,指出本次会议虽然规模不大,但规格很高,众多学者汇聚一堂,切磋研讨,必将推进《灾赈志》的撰写工作,为清史纂修积累经验。他还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清史纂修的进展情况。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成崇德教授感谢各位专家的光临,指出灾荒史研究是清史所重点扶持的学科之一,是国内灾荒史研究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灾赈志》是清史典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本次会议能就《灾赈志》的撰写求教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以拓宽清史研究领域,推动灾荒史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清史·灾赈志》的撰写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广泛兴趣与高度重视。该项目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李文海教授介绍了《灾赈志》大纲及编撰情况,专家们肯定了《灾赈志》大纲的整体设计,并就灾情篇的写法、灾情篇在《灾赈志》中的比重、抗灾人物是否单独成篇、档案史料的利用、资料长编的编写以及自然灾害究竟应该包括哪些灾种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内容广泛,除了从社会、人文、历史的角度对灾荒进行探讨外,自然科学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也是会议的一个突出特点。自然科学工作者从自身的研究领域出发,对灾荒问题提出了一些新颖而独到的见解。 

随着《灾赈志》项目组专家开始课题的深入研究,撰写工作逐渐展开,集思广益对《灾赈志》的撰写进行讨论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中国学术界对灾荒史的研究也取得了新进展,社会和学术界对灾荒史学科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高,出现了一批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的研究成果,在学科建设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初步形成了一支虽然人数不多,但结构合理、思想活跃的专业队伍。“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此时召开可谓恰逢其时。本次会议讨论问题集中,评论精当,大会气氛严肃而和谐。专家们本着平等交流、各抒己见的精神,对众多学术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真正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本次会议取得的学术成果必将对《灾赈志》纂修以及清史研究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几十年来清代灾荒史研究成果的一次全面展示,它为中外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也为学者们今后的深入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稿件来源:项目中心)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