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史纂修 > 纂修始末 > 新中国清史纂修事业
壮心不己成大著——读祁龙威《修纂<清史·朴学志>日记》
作者:沈秋农 责编: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3-14  点击量:574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2010年盛夏,年逾米寿的祁龙威将反复磨勘的《清史·朴学志》向国家清史委郑重交稿,这位史坛大家为之紧张了六年的精神也稍有舒展,虽说是“老将负重,力竭汗喘”,但当这件浸润了他许多心血,凝聚其毕生才智的《朴学志》书稿终于如愿完成,心中还是充满欣喜,感到既可向国家清史委有个良好交代,也对得起同乡同学同好之谊的国家清史委主任戴逸的青睐与重托。 

就在这一年的烟花三月,春花烂漫,垂柳依依,沐浴着春日的温暖,游春踏青的人们成群结队徜徉于栖灵塔下、瘦西湖畔,享受着生活的甜蜜与温馨,可祁龙威教授却益发感到时光的金贵与紧迫,正襟危坐在窄小的书桌前,又开始铺纸握笔,悉心梳理修纂《清史·朴学志》的工作日志。他要向时代有个汇报,向所有关心他的人们有个交代,介绍一下六年来在治史旅途中的所思所作,所忙所得,以此对“老驽负重,力竭汗喘”有个详实之说明。《日记》以2004年7月5日为开篇。此后按工作进展情况记载,时简时繁,时短时长,其中2004年下半年启动之年58篇,2005年48篇,2006年44篇,2007年53篇,2008年59篇,2009年64篇,2010年3月竣土之月3篇,最后一篇为2010年3月24日,共计329篇,约3. 5万字。经半年努力,祁公终于将《修纂<清史·朴学志>日记》煞青定稿,并很快被许多年来一直敬重他的赵昌智先生慧眼赏鉴,编入《扬州文化研究论丛》第6辑。诚蒙祁公厚爱,于今年5月将该书相赠于我。游目饱览之时,真是惠风和畅,榴花竟放之期,嫩绿嫣红,赏心悦目,而300余篇《日记》,犹如满树繁花,缕缕幽香似诉说着孕育之艰辛,躬耕之勤劳,品读之下,感受良多。 

周密部署,踏实严谨。编纂《清史》是国家重大文化土程,规模宏大,任务艰巨,意义深远,而《朴学志》是《清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祁公自荷命领衔之日起,即对项目组工作周密部署,一着不让,踏实严谨,环环相扣。于此,对《日记》择要摘引,以作明证。 

2004年7月5日,“国家清史编委会典志组电话告知,申报《清史·朴学志》立项已获批准。”7月13日,“组成《清史·朴学志》项目组,祁龙威负责。成员田汉云,陈文和。张连生任秘书。报北京,抄报单位。”8月9日“项目组商定撰写分土:祁龙威写《绪论》、《小学篇》;田汉云写《经解篇》、《诸子篇》;陈文和写《金石篇》、《目录篇》、《校勘与辑佚篇》;张连生写《考史与释地篇》。另约请朱家生副教授写《天算篇》。要求8月底各自拟定提纲。 9月4日,“项目组会议,回顾8月份工作,部署9、10月工作。抓进度。”11月21日“写‘样稿’近3000字成。先释‘朴学’,一名‘汉学’,又称‘考据学’;再述顾炎武、阎若璩创清朴学。”11月26日,“典志组郭成康组长偕林乾教授从北京来,商讨下月座谈会事宜。当面上交‘凡例’‘提纲’‘样稿’及部分‘研究述评’。与汉云、文和同商谈,督进度。”2005年6月23日“收缴《朴学志》本阶段稿件。”7月21日“整理《朴学志·概述》资料长编。”7月25日“始写《小学篇》的第一章《尔雅学》。”12月30日“致函典志组,请准于春节后,上交第一批志稿8万字。” 

2006年5月30日“上交典志组《朴学志》第一批成品的修订本。”7月14日“郭成康组长来扬州,与项目组商谈,重申既定的《朴学志》的特点:‘以考据为中心’,不变。” 

2007年10月13日“交代连生以《朴学志》第二批送审稿的修正本,寄典志组。”12月7日“反复校改《声韵学》。”12月8日“报请典志组准许延期一个月,上交第三批志稿。” 

2008年2月22日“项目组集会,部署上半年写作计划……务必于8月底前交稿。”6月19日,“项目组会议,部署7月底交《朴学志》第四批稿。”9月12日“典志组电话通知‘朴学’、‘西学’、‘思潮’三志将在上海开座谈会,要求做好准备。”11月26日“遵郭成康兄嘱咐,汉云归纳座谈会对《朴学志》的建议,以《小学篇》为样本,修改各篇章。”12月26日,“以《天算篇》交家生修改,保留后半篇《算学》。” 

2009年1月14日“项目组聚会,商谈新一年的工作。”4月1日“改‘清以前的《诗经》学’,核实材料。”4月2日“检欧阳修《诗本义》,四库全书本。核改志稿。”6月18日“与项目组同仁商交稿事,因五年合同至本月期满也。”8月31日“向典志组上缴志稿《经解》全篇。至此已按合同交完《清史·朴学志》初稿。”10月6日“致书戴逸主任,请示对《朴学志》的审改事宜。拟于11月在扬州开审改会,约请京沪令家汤志钧研究员等到会指教,以便压缩篇幅,统一文风等事。”12月23日“收到戴逸主任信,已批阅《朴学志》初稿。” 

2010年3月17日“写撰《清史·朴学志》的经过。”3月21日“磨勘汉云所撰《经解篇·春秋三传章》诸稿。”3月24日“与连生整理全志送审稿……交代连生将全稿付印,一式四份,分交项目组同仁核阅后寄交典志组转送审改组。” 

可见《日记》对《朴学志》修纂工作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诸如项目合同签订,项目组人员组成与分工,《朴学志》分篇提纲的拟定,各阶段工作计划及工作进展情况,均记载备详,对读者了解修纂工作全貌极有帮助。 

虚怀若谷,不骄不隐。祁龙威先生治教治史六十余载,始终牢记“惟学逊志”之古训,满腹经纶却从不恃才傲物,无论求学问业,还是待人接物,均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隐,豁达大度,坦荡真诚。由于书稿修纂工作是集体行为,有多人分担,互有侧重,且各人还有其他工作,故工作进度、质量难求一致。所有这些,在《日记》中均有客观记载。如2004年8月31日“收缴提纲。未交齐。”2006年1月21日“朱家生同志来,催其交稿。”2008年6月17日“典志组通报催交稿,申请延期一月。”7月30日,“修改《经解篇·论语章》。吸取令家息见。”10月31日“牛君向项目组传达专家评审《朴学志》第三批送审稿的意见。有的需小修饰,有的需大压缩,也有的要大改《天算》拟改为《算学篇》。”2009年3月29日“典志组转来令家对第四批志稿的审稿意见,语多尖锐。即与牛润珍君通电话,表示欢迎,盖对修改工作有益也。”作为领衔之人,祁公以宽厚之心待人,一方面率先垂范全身心投入《朴学志》修纂工作,另一方面与项目组同仁密切联系,切磋商谈,提出他的指导性意见,甚至帮助核实资料,至于督质量、抓进度更是谆谆嘱托,贯穿始终。原中共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昌智曾这么介绍:先生受命领衔编撰《清史·朴学志》以来,大体每月小聚一次,先生自费请客,课题组成员和有关工作人员参加,我也跟着享受。其实先生是借此机会或谈想法,或打催牌。这里的“想法”与“催牌”都围绕《朴学志》展开,“小聚”则是盈溢着至爱亲情的工作方式,其用心之良苦不但收得积极效果,也传为美谈佳话。 

经过长达六年的艰苦努力,至2009年8月《清史·朴学志》初稿完成。全志8篇15章,凡40万字。按理在祁龙威统领下的项目组成员个个学有专长,书稿质量是不会有什么大的缺陷的。但祁公认为学术是严肃的,志稿的质量除关系到志书的生命外,还关系到国家清史工程在社会公众中的声誉形象,万不可自满自足,因此必须做到严格要求,诚征意见。2009年11月20日,《朴学志》统稿会议在扬州举行,会上,祁公并没有藉机为自己评优摆好,诉苦邀功,而是代表项目组对《朴学志》初稿做了极为严格的自我评估,光明磊落,胸无杂念。他在当日日记中写道“向会议汇报存在问题:一、稿出4人之手,体例、内容、文字风格都不统一。二、材料未经核实。三、篇幅庞大,远远超出35万字的规定数。为此,申请典志组给予一定时间,以便项目组进行一次修改。修改的方案是:一统一。1、依照编委会与典志组制定的细则统一体例。2、参考《小学篇》的行文风格,以简古通畅的语体文统一各篇文风。3、删除各篇之间的相互重复或抵牾。二核实。1、磨勘所述内容是否言必有据。2、查核所引证据是否确凿。三精简。1、简化各篇所述历史渊源,略古详清。2、简化一般内容,突出重点,以点带面。 3、简化引文,或删除重叠,或改长为短,去芜存背。以上方案,是否有当,提请会议审定。”据《日记》记载,统稿会后,祁龙威即带领项目组埋首于“磨勘”、“商补”、“商改”、“连日磨勘”之中,足见用功之精,用力之勤,专心致志,终成大著。  

博览群籍,言必有据。为了不辱使命,高质量完成《朴学志》修纂工作,祁龙威从不以权威自居,也从不凭记忆治史,而是博览群籍,温故知新,引经据典,言必有据。他认为:“治清朴学必读清朴学家原著‘采铜于山’”《日记》2005年1月14日,他在刻苦研读的同时一还做了大量读书笔记,这虽然耗费了他许多心血和时间,却始终孜孜以求,乐此不疲《日记》首篇,就记载了作者“阅邵晋涵《南江文钞》,并以《四库提要》与之对勘。”据粗略统计,《日记》中有明确记载“阅”、“始阅”、“续阅”、“读’、“始读”、“温读”、”细读”、“橙”、“始检”的达90篇之多,几近《日记》总篇数三分之一,记载作者读过的经典名著近80种,有些著作动辄“十卷”“十二卷”“三十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甚至更多,堪称卷帙浩繁,博大精深,祁公不但做好读书笔记,有的还在笔记后有“龙威按”,阐述阅读该书的所思所想。 

祁龙威读书,不但读清朴学原著,还读今人专著,不但读大陆出版著作,还读台湾学者著述,拓宽视野,兼收并蓄,披沙沥金,汲取精华。如他读过周祖漠的《问学集》、《汉语训话学》、《唐五代韵书的汇集和考释》,魏建功的《古音系研究》、王力的《中国语言学史》,作者在2008年5月8日日记中写道“得读周祖漠教授所写《唐五代韵书的汇集和考释》一文,考据精审,受教匪浅。当即据以核定《朴学志·小学篇·声韵学》稿”。祁公读过的台湾学者的著作有林庆彰教授《清初的群经辨伪学》,甚至还读过“台湾私立逢甲大学硕士生张清泉所作学位论文《清代论语学》,这还只是一本“打印本”。即使新春佳节,祁龙威也依然手不释卷,沉浸于读书的愉悦之中。2007年2月18日,“丁亥春节,始读顾炎武《音论》。”2月26日,“整个春节期间读顾炎武《音论》。此老发展宋、元、明人反对‘古叶音’的观点,谓‘古叶音’即‘古木音’。他创造了开启一代古音学的理论和方法《音论》辑录明人论转注、假借。读后始知之后戴震、朱骏声的六书理论实导源于此。” 

为了写好《声韵学》,祁龙威细读的著作就有顾炎武《音论》、戴震《声韵考》、江永《古韵标准》、《四声均韵表》,孔广森《诗声类》、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声类表序》,同时还搜辑清初与顾炎武《音学五书》立异诸家柴绍炳、毛先舒、毛奇龄等的韵学观点,予以严密细致的比较论证,通过深透研究,方如春蚕吐丝般写出“考证音韵源流’、“古音之学以渐加详”、“钱大听创始发明古声纽”、“陈遭撰《切韵考》”,再将其合成《声韵学》,全文探末寻木,脉络清晰,剖析入理,言必有证。 

老驽负重,不避艰辛。祁龙威接受《朴学志》任务时已是一位高龄老人,自喻老驽这并非自谦之词,任务为国家工程也确是重任之实。其可贵之处就在于明知年高体弱,却依然奉命领衔。带领项目组不避艰辛,风雨兼程。自修纂工作启动,祁公多次以“鞠躬尽瘁”郑重明志,抓紧分分秒秒,惜时如金,不舍景夜,国庆、元旦、春节几无休息。《日记》记载:2004年10月2日,“评太炎先生《清儒》毕。”10月4日,“始评梁启超《近三百年学术史》。”10月7日,“始评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2005年1月1日,“与文和商拟《校勘与辑佚》提纲。”2月8日,“农历甲中除夕,始写《朴学志·绪论》第二段。”10月5日,“叙《释名疏证》毕。至此,写《小学篇》第一章《尔雅学》已9000余字。交打印。”2006年1月2日,‘与文和商改《校勘》稿。”10月1日,“始读王筠《说文解字句读》。10月2日,核校文和修改过的《校勘与辑佚》上篇《勘佚》。”10月5日,“交代连生准备将《朴学志》第一批上交的修订本寄典志组。”2007年1月1日,“与文和商改《校勘》新稿。”1月2日,“为汉云核《诸子篇》之《荀子考》。”2月18日,“丁亥春节,始读顾炎武《音论》。”2月26日,“整个春节期间读顾炎武《音论》。”5月1日,“始写《小学篇》第三章《声韵学》。”2008年2月7日,“农历戊子春节,始检陆德明《经典释文》。读吴承仕《经典释文叙录疏证》。”2009年5月2日,“续写《毛诗章》第三节,叙段玉裁撰《诗经小学》。”10月6日,“致书戴逸主任,请示对《朴学志》的审改事宜。” 

祁龙威两个儿子分别在澳洲和香港工作。2005年春夏之交,祁公伉俪前往探亲,即使暂别扬州,他也将修纂任务随身携带,并无半日空闲。在当年《日记》中记载:4月18日,“《朴学志·概述》上、中、下三段合篇完成。加注。此稿始撰于扬州,完稿于香港。4月25日寄《朴学志·概述》稿于扬州,付连生打印。”6月1日,“与汉云、文和通电话,抓写《朴学志》进度。”6月3日,“从香港寄《朴学志·概述》稿与北京清史典志组。” 

祁公年高体衰,难免会有病痛袭扰,但他依然笔耕不辍,其敬业精神由此可见。如《日记》2004年9月16日“感冒甚剧,坚持续写前作。”2009年4月28日“病后续写前作,重理思路。”高温季节,作者并不写自己如何挥汗如雨,潜心研究,而是对项目组同仁子以亲切慰问。2008年7月31日,“项目组集稿,感谢诸君冒高温完成任务。”作者在《日记》最后写道:《朴学志》任务得以圆满完成“经验仅有两条:一曰虚心。先知学术浅陋,惟边学边写。二曰刻苦。做到夜以继日,不畏寒暑。由于严格贯彻编委会的指导思想,严格遵守‘合同’,严格尊重项目组同仁的成绩与意见,故能同心同德,共庆完稿。” 

日记,是当事人对何日所作所思的真实记录。如将某一阶段的日记贯穿起来,即可反映出日记主人在该时段的人生足迹,记录了他的工作、学习、社交、生活,也融入了他的思想、情感、智慧。字里行间还可读到当时的时代与社会的某种景象。因此,人们往往视日记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而祁龙威《修纂<清史·朴学志>日记》就是这样一部富有史料价值与研究价值的珍贵日记,既记录了祁公的治史精神与学风,也足以明证祁公所率项目组在修纂《朴学志》过程中的艰辛甘苦和为《清史》工程所作出的卓著贡献。虽然《清史·朴学志》尚未正式出版,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是书稿按时完成,体现了祁龙威所率《朴学志》项目组的诚信,也体现了他们对国家《清史》工程的鼎力支持。二是虽然笔者尚未读到国家清史委对《朴学志》的评审意见,但从国家清史委主任戴逸先后发表的对《朴学志》部分书稿的审读意见中可得知他对书稿的质量是满意的。2005年11月2日,戴逸在审读《清史·朴学志·概述》后所作评语为:“《概述》内容精深,条例清晰;文字为语体,简古通畅……其阐明朴学之意义、内涵、成绩兼及其弱点局限,有述有议,不足万字而甚得要领。”2008年10月24日,戴逸在审读《朴学志·经解篇》引言后又一次子以充分肯定,“写得简明有序,内涵精深,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是对清代说经成果导读之佳作。” 

笔者在拜读祁公《修纂<清史·朴学志>日记》后,思潮澎湃,钦敬之情油然升腾,于是想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为祁龙威学术活动60周年纪念会所致贺信见《祁龙威先生学术活动六十周年纪念文集》,广陵书社,2006年版。所言“祁龙威先生不仅是扬州学人的一面学术旗帜,他也是属于中国的。我们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继续为中国历史学作出更多的贡献。”谨将刘吉教授贺语移此结尾,自感合适之极,因为这也是我多年心语。 

(资料来源:《清史研究》2012年第1期)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