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 第1期 目录
《吕氏春秋》“上农四篇”来源考 许富宏
桐马禾云——宋、元、明农具秧马考 王颋;王为华
论北宋河患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与政府应对——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例 郭志安
民国时期山西省绵羊改良实证考查 杨常伟
民国时期甘肃农家经济研究——以20世纪30—40年代为中心 黄正林
《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文库》部分图书存书目录
唐代佛教寺院的土地资源配置 刘小平
《中国农史》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
明清时期巢湖流域圩田兴修 陈恩虎
设想与努力:1890年代挽救华茶之制度建构 朱从兵
20世纪20—40年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评析 毕艳峰
民国和田社会农业水利组织、水权制度及其生产效用 谢丽
近代浙江义乌族田的经营管理特色 陈安定;慈鸿飞
《中国农史》征稿启事
近代江南新型灌溉经营形式——“包打水”研究 袁家明;惠富平
清代农村市场中的民众冲突——基于档案资料的分析 吴孟显
20世纪30年代无锡乡村抢米风潮的历史解读 汪效驷
缅怀农史宗师 交流学术成果——纪念梁家勉教授诞辰100周年暨广东农史研究第八次学术讨论会综述 杨品优;赵艳萍
《国家与社会的冲突和整合——明清民事法律规范的调整与农村基层社会的稳定》出版
评《近代中国农会研究》 苏全有
“闯关东”现象的历史解读——评范立君《近代关内移民与中国东北社会变迁》谭玉秀《中国农史》编辑委员会
“首届中国技术史论坛”通知(第二轮)
2009年 第2期 目录
走马楼三国吴简波枯兼簿探讨 沈刚
明代黄渤海和朝鲜东部沿海鲱鱼资源数量的变动及原因 李玉尚;陈亮
美洲陆地棉的引种、推广及其影响研究 羌建;王思明;王红谊
民国时期一年两作制江南地区普及问题考 王加华
民国时期广东蚕丝改良局述论 张晓辉;朱昌平
民国时期甘肃农家经济研究(续)——以20世纪30~40年代为中心 黄正林
也谈宋代的“田制不立”与“不抑兼并”——与《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说驳议》一文商榷 薛政超
归义军时期敦煌寺院的“厨田” 明成满
博弈与选择:政府、银行和农民与传统农业金融组织的关系——以南京政府农业贷款为中心的考察 曾耀荣
20世纪50年代前期农村私人借贷利率探析——以鄂、湘、赣三省为中心 常明明
清代基层社会的地保 刘道胜
民国时期华北小麦生产与农民生活考察 惠富平;阚国坤
近代华北乡村社会治理的双重话语——以获鹿县为例 任吉东
1946—1947年海宁县的户政 丰箫
卜凯问题研究述评 杨学新;任会来
《徐光启集》、《徐光启年谱》与陈垣先生——为纪念梁家勉教授诞生100周年而作 翟麦玲《齐民要术校释》补正一则 谢政伟
“首届中国技术史论坛”通知(第三轮)
2009年 第3期 目录
汉唐之间曲折行进的河套畜牧业 张苏;李三谋
元代安徽地区粮食作物的生产种植及其影响因素 陈瑞
20世纪我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动因分析 蒋高中
伪满时期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变迁的研究 于春英
江户时期日本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及其影响 于秋芳;衣保中
也论简牍所见汉代河西屯戍系统的仓 赵岩
梁陈之际的“禄米”制度 张荣强
自救与赈济:近代安徽民间社会对灾荒的救助 汪志国
民国时期新式金融在西北的农贷活动绩效评价 高石钢
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土地的发生发展及其生态重建 封玲
明清时期徽州的宗族公约研究 卞利
德占青岛时期的乡村政策及其影响 柳敏
近代苏南宗族族田保护措施研究 张少筠
民国时期救灾组织关系整合研究——以1931年江淮大水为例 孔祥成;刘芳
明清时期黄淮水灾预防措施探析 卢勇;王思明
2009年 第4期 目录
生态适应与文化创造:汉魏六朝时期岭南人民对植物的利用 李荣华
张謇与中国渔业近代化 都樾;王卫平
首届中国技术史论坛会议在南京召开
20世纪40年代甘宁青畜疫防治析评 毛光远
彝族传统山地农作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研究 赖毅;严火其
江淮东部地区史前农业研究 沈志忠
明清贵州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及区域特征 严奇岩
中国农民银行办理土地金融探析 龚关
地租·公粮·农业税——建国初期苏南地区农产品分配关系的重构 张一平
日伪时期的南京郊县农业 经盛鸿
基于传统功能视角的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类型探讨 周宏伟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农业历史研究中心”挂牌成立 卢勇
里老人与明代乡里纷争的解决:以徽州为中心 郑小春
试论山东乡村基层政权近代合法性危机(1912—1937) 杨焕鹏
清代河西走廊水利开发与环境变迁 潘春辉
清代苏北沿海的潮灾与风险防范 赵赟
《齐民要术》札记四则 谢政伟
2009年《中国农史》(第28卷)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