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 第1期 目录
中国史前时代历史分期及其农业特征 任继周
历史上中国花生种植的区域特点与商业流通 郭声波;张明
宋代牛羊司述论 张显运
从《大明会典》看明代畜牧律令制度及特点 杨琦;张法瑞
试论金善宝的农业科技思想 李燕
唐朝两税三分制财政改革与地方政府农业经济职能 侯江红
宋代福建与两广地区的粮食生产与调运 王丽歌;姜锡东
效益下降抑或增收差异:农业合作化后农民退社原因再研究——基于1955-1956年合作社中各阶层农户收入的视角 常明明
清至新中国建立初期政府永佃权政策的演变——以国家和福建地方互动为中心的考察 张少筠;慈鸿飞
唐宋“富民”与乡村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 薛政超
民国时期商会对农业的扶持——以苏州商会为例(1927—1937) 王仲
建国初期土地改革述论 陶艳梅
《中国农史》征稿启事
苏北明清黄河故道开发现状及其政策建议 彭安玉
《农政全书》所反映的1600年前后气候突变 车群;李玉尚
江苏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调查与实践探索 李明;王思明
元代徽州路社产史料一则释读 陈瑞
《中国农史》2010年总目录
2011年 第2期 目录
水车起源和发展丛谈(上辑) 李根蟠
木薯发展史初论 张箭
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在江浙地区的蚕业改良(1918-1936) 胡茂胜;曹幸稳
近代安徽茶叶栽培加工技术的改良及其成效 张小坡
“刺桐·赪桐·油桐”考论 俞香顺
汉文帝十三年免除田税新证——兼论汉文帝经济政策 臧知非
明清河泊所赤历册研究——以湖北地区为中心 徐斌
1980-2010年国内学者关于工业化时期英国土地问题研究综述 郭爱民
明清时期广东的陂塘水利与生态环境 吴建新
团正与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以清代中期的巴县为例 梁勇
民国时期警察体系在乡村基层运作的实态研究——以浙江省为中心 管勤积;杨焕鹏
从1931年大水看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救灾关系博弈 孔祥成;刘芳
论生态农业的发展 李太平;桑闰生;马万明
对《农政全书》中诸葛升的考证 熊帝兵;惠富平
灾荒、气候与社会变迁——第八届中国灾害史年会暨“华南灾荒与社会变迁”学术会议综述 衷海燕;黎德化
猪与中国历史——读《中国养猪史》有感 孙洪升
“第二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通知(第一轮)
2011年 第3期 目录
气候变化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早期稻作农业 王星光
青藏高原史前农业起源与发展研究 沈志忠
我国早期蚕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周匡明
王祯《农书》中的“飏扇”新解 史晓雷
石仓税率的演变(1772—1952) 曹树基;单丽
经济重心南移浪潮后的回流——以明清江南肥料技术向北方的流动为中心 杜新豪;曾雄生
民国时期四川甘孜州农业发展述论(1912—1949) 张保见
近百年来社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穆崟臣
苏南“土改”中一田两主地权结构的变动 张一平
“水利灌区”的形成及其演变——以处州通济堰为中心 林昌丈
明清晋陕地区民间水利事务管理探析 党晓虹;卢勇
樊口闸坝之争:晚清水利工程中的利益纷争与地方秩序 杨国安
农史学科发展与“农业遗产”概念的演进 李根蟠
江苏民俗类农业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路璐;王思明
《齐民要术》札记四则 付建荣
茶叶与鸦片研究的新成果——评仲伟民教授新著《茶叶与鸦片》 陶德臣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通知(第二轮)
2011年 第4期 目录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名誉理事长姜春云同志贺信
宋树友同志代表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作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滕久明同志讲话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成员名单
草原文化基因传承浅论 任继周;侯扶江;胥刚
水车起源和发展丛谈(中辑) 李根蟠
汉唐间北方农业技术的南传及在江南地区的本土化发展 朱宏斌
燕北暨西辽河流域史前经济形态及其演变态势 滕海键
试析宋代赦书中的蠲减政策 郭艳艳
建国以来成都平原农田灌溉制度的演变——以绵竹射箭台村为例 王习明
中世纪英国母牛饲养及其经济价值考察 马泽民
三江闸与1537年以来萧绍平原的姜片虫病 李玉尚
七夕节俗的农耕文化透视 隆滟
“八珍主人”——论先秦之“酱” 晁胜杰
明清徽州契约文书疑难词语考释十则 储小旵;张丽
橘化为枳:“江”抑或“淮”——写本时代地理观念的传承与变迁 赵仁龙
第二届技术史论坛在广西南宁召开
探寻淮河流域社会生态衰变的症结——马俊亚著《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一1949)》评介 王开队
理论与实证:中国近代乡村经济研究的反思与突破——中国近代乡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研讨会会议综述 李飞龙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南京隆重召开
《中国农史》2011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