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一1 9 0 5年日俄战争以日胜俄败而告终, 这一重大国际事件在中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从各自的立场出发, 分析日胜俄败之由, 企图从中探寻到中国摆脱外来侵略、奴役的强国之路。
一
日俄战争爆发以后, 尽管清廷朝谕宣告“ 局外中立” ① , 但是清王朝统治阶级内部一些要员和一般中国人对日本是抱着同情和期望的态度。因此当时在中国就出现了“ 联日抗俄”的呼声。
两广总督岑春煊、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力主联日抗俄2;直隶总督袁世凯在日俄战争中也暗助日本。他与日本人守田合办的情报班在日俄战争中为日木人搜集情报, 劝说当地的“ 马匪” 为日本人作战。③ 旅居美洲、澳洲、亚洲、非洲等地的华侨也电告外务部, 请求联日抗俄, 并表示愿意出资以助军晌。④ 当时中国的一些报刊也期望“ 天佑东土, 幸而日本克捷” ⑤ 。那些主张联俄的人则遭国人的唾骂、指责, 前广西巡抚王之春因主张联俄在上海遭刺杀。⑥ 这一系列的事实, 表明了当时中国人对日俄战争的态度, 期望日本战胜俄国。对于当时中国人的这种心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屡遭西方列强欺压、侵略, 所以对白种人深恶痛绝。日本对俄国的战争, 被看作是黄种人对白种人的战争, 所以对日本一般皆怀同种同义的“ 兄弟之情” , 迫切希望日本打败强俄, 打击一下白种人横行于世的嚣张气焰, 以张亚洲黄种人之气, 改变黄种人一直遭受白种人奴役的局面。7 二) 沙俄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最凶恶的敌人, 它割占了巾国大片国土。八国联军入侵时, 又乖机出兵占领东三省, 妄图实现其“ 黄俄罗斯” 计划。清政府多次派员与之交涉, 甚至哀求其归还东三省而不得。日俄战争爆发以后虽云中立, 但也暗怀日本打败俄国乖机收复东三省之希望。日本政府在开战以后, 也多沙声明: 此沙战争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中国的独立, 无意于对中国领土的占领。8 这便更使当时的中国舆论对日本抱有幻想。
但是事实的发展却与中国人善良的愿望相反。虽然日俄战争以沙俄的彻底失败和日本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两国却经美国从中斡旋, 在美国的朴茨茅斯议和, 最终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沙俄把自己原在东三省的权益让予日本, 日本把中国东北的辽东半岛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两个帝国主义拿中国的领土做了这样的交易, 中国欲借日本之手收复东三省的迷梦破灭了。
尽管如此, 区区一日本小国竟能挫败强大的沙俄, 这却在中国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中国的各个阶层、各个集团企图通过分析日本致胜之根源,寻求中国的出路。当然, 他们都认识不到日俄战争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由于他们立场不1司, 出发点不同, 他们为中国开出的药方也迥然相异。但无论如何这却都是有益的探索, 这说明由于日俄战争的震动, 推进了中国的民族觉醒。
二
日俄战争对清土朝统治集团震动很大。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一批主张实行立宪的要员。这批人为统治集团内部的立宪派。他们从日俄战争的事实认识到: 再行专制不能维护清王朝统治, 只有改弦易辙实行立宪方能保护统治。
1904年, 在日俄战争的刺激下, 驻法公使孙宝琦首先上折请求朝廷“ 仿英德日之制, 定为立宪政体之国” ⑨ 。到1 9 0 5 年, 张之洞、岑春煊、周馥、林绍平等纷纷请求立宪。7月,袁世凯、张之洞、周馥联衔上奏请派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以为实行立宪的准备。上奏后不到天, 清廷诏命载泽、端方、徐世昌、戴鸿慈、绍英五大巨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10 五大臣回国以后, 也上奏请求立宪。这样, 在统治集团内部就形成了一个立宪派。
统治阶级内部的立宪派,从立宪的日本打败专制的沙俄这一事实认识到: 立宪政体要优于专制政体。端方在给驻日公使杨枢的信巾写道: “ 一则民心固结( 指日) , 一则民心乖离指俄) , 未尝不叹立宪专制之不同, 其收获大为异也。”11林绍平在探究日胜俄败的原因时也指出: “ 夫天地之大小, 人民之众寡, 财力之厚薄, 地势之夷险, 俄之于日何止倍糙, 乃战辄不胜者, 政体异也。”12 达寿更是直言不讳地说: 日本所以能战胜俄国 , “非小国能战胜大国也, 实立宪能战胜专制也。“13 以此作为出发点, 他们认识到中国这样一个处于世界各国竞争角逐的中心点, 被列强垂诞视为商战兵战的场所, 如果不改变专制政体, 要想强盛、要想立足于世界之林, 那是永远没有希望的。14 因此, 他们极力敦促清廷改行立宪。在他们的努力下, 清廷最终于1 9 0 6 年下诏, 宣布预备立宪。
以前研究清政府预备立宪, 只谈它是为了永固皇位, 为了消弥革命, 是一场骗局, 这固然也很有道理。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日俄战争的强烈震动, 清王朝统治者看到实行立宪是大势所趋。载泽曾说: 立宪制度” 滥筋于英伦, 踵行于法美, 近百年间, 环球诸君主国无不次第举行“ 。就连顽固的沙俄由于被日本打败, 也不得不改行宪政。15在这样的情况下, 清王朝统治者试图改弦更张、改变专制政体, 仿效日木实行宪政。在这一点上, 我们认为当时《东方杂志》的评论值得注意: ” 白日本以区区岛国, 崛起东海, 驱世界无敌之俄军, 使之复返其故都而后, 世之论也, 咸以专制与立宪分两国胜负。于是, 我国政府有鉴于此, 如梦初醒, 知二十世纪之中, 无复专制政体容足之余地, 乃简亲贵, 出洋游历, 考察政治, 将取列邦富强之精髓, 以药我国垂危之庙疾。盛哉斯举, 其我国自立之权软, 吾人莫大之幸福与! “16
尽管这个评论过于乐观, 但是, 由于日俄战争的震动, 统治集团内部立宪派已开始对中国前途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 那就是开始反思中国专制政体。这是以前地主阶级内部维新派和洋务派所没达到的水平。
三
资产阶级改良派自登上历史舞台以来, 一直鼓吹改良。由于百日维新的失败, 一度沉默下来。日俄战争以后, 他们又重新活跃起来。此时, 他们把立宪作为主要政治目标, 并把立宪要求发展为全国性的运动。从此以后, 资产阶级改良崛成为资产阶级立宪派。
资产阶级立宪派紧紧抓住区区日木小国打败强大俄国这一事实, 大力宣扬: “ 俄败是专制之败, 日胜是立宪之胜。”17 把这一点作为他们主张立宪的强有力的根据。《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说: 日俄之间的战争“ 非日俄之战, 而是立宪专制二政体之战”旧胜俄败, 是君主立宪政体战胜专制政体“ , 从日俄战争我们” 冼然知专制昏敌之国家, 不足容于廿旗清明之世界“ 。18 《中外日报》也载文宣称: ” 鉴于日木之胜利, 而知黄种之可以兴, … … 鉴于俄国之败而知专制之不可恃, 数千年相沿之习庶几可捐。此二者之观念探入人至深, 感人之捷, 数年之间必有大波轩然而起, 虽政府竭力阻之, 吾知其不能也。“19 就这样, 资产阶级立宪派利用日俄战争这一有力证据鼓吹立宪大造舆论, 一时间” 工商界、教育界一倡百和, 群急立宪, 把它作为救亡的有效途径“ 。20 这样就在全国掀起了一个立宪运动的高潮。 《时报》对此评论说: ” 通国上下望立宪之政体之成立, 已有万流奔逐, 不趋于海不止之势。“21
资产阶级立宪派边大造舆论, 边开展实际的活动。立宪派领袖张鸯早在1 9 0 5年就写信给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魏光蠢, 劝他们奏请立宪, 并代拟了一篇立宪奏稿。不久, 他又写信给自己原来的学生、直隶总督袁世凯说: ” 日俄之胜负, 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希望他效法日本伊藤、板垣诸人, 以促成清政府立宪为己任。22 同年7 月, 张鸯与赵凤昌合刻《日本宪法》送达朝廷; 9 月, 又刊印日本《宪法义解》、《议会史》等书, 送给满族贵族铁良等。
梁启超同其他立宪派一样, 也感受到日俄战争的震动, 认为” 此次战役, 为专制国与自由国优劣之试验场。其刺激于顽固之眼帘者, 未始不有力也“ 。23 这时, 他一面发表文章讨论立宪问题, 一面与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主张立宪者加以联络, 先后” 为若辈代草考察宪政, 奏请立宪, 并赦免党人、请定国是一类的奏折, 逾二十余万言“ 。24
综合上述, 日俄战争对资产阶级改良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们以此为契机, 为立宪奔走呼号, 与统治阶级内部立宪派遥相呼应, 并把立宪运动发展为全国规模。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 统治阶级内部立宪派与资产阶级立宪派, 都从日俄战争的结果认识到” 俄败是专制之败, 日胜是立宪之胜“ , 从而得出结论, 中国要想图存, 要想富国强兵必须走立宪的道路。端方说: ” 专制政体不改, 立宪政体不成, 则富强之效永无所谓“ 25, 梁启超也指出: ” 稍有世界知识者, 宜无不知专制政体, 不适于今日国家生存“26。” 今五大部洲中, 无复能有一国焉率专制之旧而自立于天地也“ 。27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同一性。但仔细分析两者又有极大的差异性 。
第一, 统治集团内部的立宪派, 从日俄战争认识到再行专制清王朝就难以维持下去、所以为清王朝统治得以继续存在下去, 只有改行立宪, 这表现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动机, 而资产阶级立宪派则从日俄战争看到专制制度的腐败, 因此, 在他们看来必须对清王朝进行改造那就是建立资产阶级民权国家, 只有这样才能解救民族危机。这表现了反封建性质。
第二, 统治阶级内部立宪派主张建立一个日本式的立宪国家。国家权力仍集中于皇帝。而资产阶级立宪派则主张帝权转移至内阁、国会和司法机关, 并受宪法制约, 实行虚君制。甚至在梁启超看来实行责任内阁, 君主有无都可。
由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统治阶级内部立宪派与资产阶级立宪派虽然都主张实行立宪但由于两者代表不同阶级利益, 又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四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目睹了日俄战争, 看到了一个亚洲国家首次战胜欧洲国家。他们由此看到了中国摆脱殖民压迫和走向独立的希望。孙中山在日本神户的一次演讲中说: “ 日俄一战, 日本便战胜俄国。日本人战胜俄国人, 是亚洲民族在最近几百年中头一沙战胜欧洲人, 这次战争的影响, 便马上传达到全亚洲, 亚洲全部的民族便惊天喜地发生了一个极大的希望” 。28 日本在维新之前同中国一样, 国势衰微, 倍受西方列强奴役、压迫, 但日本走维新的道路、发奋图强, 同欧洲人进行斗争, 国势渐渐强大, 直至今天战胜欧洲强国俄国。这就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 中国只要学习日本走维新之路, 也能够摆脱西方殖民压迫获得独立。这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从日俄战争得到的最大的启迪。
那么, 中国怎样才能效法日本走维新之路从而达到自强呢? 他们认为首要的、目标就是推翻清王朝统。他们所持理由有三
一) 东三省是中国的领土, 清政府却放任日俄两国在中国的领土上争夺, 还恬不知耻地谕告“ 局外中立” , 连自己祖宗发祥之地、陵寝所在之乡都不能保护, 这样的政府怎么还能够长期统治中国呢? 29 不仅如此, 日俄战争以后, 日本完全继承俄国原在东三省的权宜, 而清政府唯有承认之外不能有其他的表示。因此革命派表示: “ 支那国民不能立驱除此恶劣之清政府, 即无间接而反对异国之理” 。30 也就是说不推翻清政府, 中国就不可能获得民族独立。
二) 日俄战争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早在日俄战争中, 革命派就预言: 日俄战争无论哪一方输赢, 对巾国都没有好处。因为他们是为了争夺中国的东北而进行的战争, 中国从中不会捞到什么便宜。31他们甚至担忧日俄战争会引起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新的瓜分高潮。如果俄国战胜日本中国会灭亡这不用说, 如果日本战胜俄国, “ 于东洋之势力, 较各国为略优, 此理之当然。列国于此, 能不嫉之, 嫉之则心求增殖势力于支那, 以分其势, 则支那之去分割亦不远矣” 。32事实也是如此, 日俄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大大加强, 为以后进一步侵略中国打下了基础。所以革命派断言: “ 及今之世, 而欲求免瓜分之祸, 舍革命末由。” 33
三) 清政府的存在是中国遭列强瓜分的根源。在革命派看来, 正因为清政府软弱无力, 甘为列强的傀儡, 才容易引起列强在中国的争夺。日俄战争也是如此, 因为俄国要把清政府置为自己的傀儡, 日本才对俄诉诸武力。所以, 为了世界和平计, 为了保持均势, 应该有一个全新的独立的中国。34 这一点是革命派在与立宪派进行争论时, 所持的革命不会引起列强干涉瓜分的论点的论据。显然是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本性
由于以上这三点理由, 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中国要想免除瓜分之祸, 要想摆脱西方列强奴役, 必须首先推翻清政府。推翻清政府以后应该建立一个什么形式的政府。资产阶级革命派认为应该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这有两个原因: 第一, 民主共和是最理想的制度。孙中山指出: “ 我们为志士的总要选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35 从理论上说民主共和要比君主立宪更先进, 所以我们“ 何不为直接了当之共和, 而为此不完备之立宪乎? ”36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革命派所以主张实行共和, 是因为共和比君主立宪要先进, 被认为是人类最进步的制度。这说明革命派是从理想的角度追求民主共和。第二, 资产阶级革命派看到了日俄战争后, 俄国虽然被迫改行立宪, 也只是徒有形式, 大权仍操纵在沙皇及其大臣手中。尽管如此, 沙皇仍寻找种种借口强行解散了议会。由此他们断定: 清政府实行立宪也只能是徒有形式。所眺必须推翻清政府, 实行共和。
综观上述, 由于日俄战争的震动, 统治阶级内部立宪派、资产阶级立宪派及资产阶级革命派, 都认识到必须对清王朝统治进行改造。这是他们共同之处; 然而如何改造之, 他们却发生了分歧。统治阶级内部立宪派主张大权仍保留在清帝。资产阶级立宪派则主张通过和平请愿的方式敦促清廷立宪、权归内阁。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清廷建立共和。对于这三种方式熟优孰劣不在本文论述范围之内。在这里只是强调一点: 日俄战争对中国政局产生了强烈影响, 由此而引起了中国各个阶层、各个集团对中国前途的探索。
〔注〕
①⑧ 《清季外交史卷》卷① 81 , 第19、27页。
①④⑥郭廷之编著《近代中国史事日志》下册, 第1197 、1213 、1198 、1216页。
3 东亚同文会: 《对华回忆录》中译本,商务印书馆, 第282 页。
5、7 《论中国责任之重》、《论中国民气之可用》, 《东方杂志》, 1904年第1号。
⑧ 《东方杂志》1904年第7号第80 页。10 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 四) 第12页。
11第一历史档案馆《端方档》函字23号。
12《 闽县林侍郎奏稿》卷4。《速定政体以救颠危折》。
13 《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第29页。
14、25 《端忠敏公奏稿》卷6。《请定国是以定大计折》。
15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 四) 第24页。16 《论立宪与教育的关系》, `《东方杂志》1906年第1 号。
17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 四) 第4 页。18 《东方杂志·临时增刊,宪政初纲》第12页。
19《论中国前途有可望之机》, 《中外日报》, 1904 年5 月6 日。
20《`论立宪当以地方自治为基础》, 咤南方日报》1905年9月21 日。
21《论朝廷欲图存先定国是》,《时报》光绪三十年八月七日。22《 容庵弟子记》卷3第1 页。
23 梁启超: 《俄罗斯革命之影响》, 《新民丛报》第62期。
24 《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卷稿》上册第205页。
26、27《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辛亥革命》( 四) 第108页、122 页。28《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402页。
29 孙中山《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 转引自冯自由: 《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上编第151页。
30 《关于最近日清之谈判》, 《民报》1905年第1号。
31 《时事问答》, 嵘中国白话报》1904年第5期。
32《“ 二十世纪之支那” 杂志初言》, 《二十世纪之支那》1905年第1期。
33《革命今世论》, 《民报》第17号。34《与国民新闻论支那革命党书》, 《民报》第11号。
35 《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181页。
36 《孙中山选集》上卷第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