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清史研究 > 专题研究 > 政治
马维英|清代东北三将军的设置及职能演进
作者:马维英 责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7月8日  发布时间:2024-12-02  点击量:12
分享到: 0
 加入收藏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东北三将军指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是清入关后陆续在东北设置的军政官职,在清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独具特色,对于东北的管辖具有重要意义。东北三将军在名称、职掌和治理区域上都曾有过较大变化,有必要对其历史演进予以梳理。

 顺治元年(1644)四月,清军入关。东北作为“龙兴之地”,先祖陵寝坐落于此。因此,清廷将盛京(今沈阳)定为陪都,以示尊崇。同时作为大后方,驻兵马统御,命正黄旗内大臣何洛会统兵镇守,此为盛京将军之发端。次年,清廷下旨改内大臣为总管,何洛会为首任盛京总管。不久,梅勒章京叶克舒接替何洛会,并于顺治三年晋升为“昂邦章京”,秩一品,掌盛京总管印。康熙元年(1662),改称“镇守辽东等处将军”(简称“辽东将军”)。康熙四年,又改为“镇守奉天等处将军”(简称“奉天将军”)。但在《清实录》康熙朝的记载中,将其另称为“盛京将军”的情况也频繁出现。乾隆十二年(1747),正式将“奉天将军”改为“镇守盛京等地将军”(简称“盛京将军”)。此后,“盛京将军”这一称谓一直沿用到清末。


  盛京将军初设时,其统辖区域为整个东北地区。顺治九年,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扰日益频繁,清朝派遣梅勒章京沙尔虎达驻守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市古城村)。宁古塔距盛京较远,且处于边陲要地,因此,次年,清朝升沙尔虎达为昂邦章京,与盛京昂邦章京分治东北。康熙元年,宁古塔昂邦章京改称“宁古塔将军”。康熙十五年,宁古塔将军衙门迁至吉林乌喇(原为船厂),因此,“宁古塔将军”又称“船厂将军”“乌喇将军”。乾隆二十二年,正式改称“吉林将军”。
  宁古塔将军衙署从宁古塔迁至吉林乌喇以后,无法有效应对沙俄对北部边陲的侵扰,康熙二十二年,在宁古塔将军辖下分设黑龙江将军,驻守瑗珲城,至此,三将军建制正式形成。
  首先,镇守留都、管理旗人、戍卫边疆是三将军设置之初的首要职掌。盛京将军首设,镇守留都是其核心职掌。该将军既要护卫陵寝、掌管祭祀,又要统率驻防官兵巡边固防,同时,管理东北广袤疆域上的旗人,包括管理旗地、征收地租、缉捕盗贼。吉林将军之设,缘于沙俄侵扰,因此其职守初以戍边为要。设置黑龙江将军之后,吉林将军的防俄任务减轻,黑龙江将军成为抵御沙俄入侵的前沿防线。但近代以后,俄国在远东地区较活跃,吉林将军治下珲春副都统的防俄任务吃紧。同时,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也与盛京将军一样,负责旗人的社会治理、田庄管理。东北三将军以戍卫边疆为要务,同时兼具各省督抚职能,负责治下旗民赋税钱粮、刑名案审等社会治理职能。
  其次,管理东北少数民族,将其纳入清政府有效统辖下。东北三将军统辖地区与蒙地相邻,其中,蒙古东三盟(哲里木盟、卓索图盟、昭乌达盟)与三将军辖区接壤,盟旗事务虽由理藩院管理,但其军事力量受三将军节制,三盟分设各旗,辖于所近将军。清廷为了有效管理蒙古各旗,制定了年班和进贡制度,蒙古王公贵族定期入京进贡,朝廷对其实行赏赐、准许皇室宗亲之女嫁与蒙古贵族,对蒙古王公贵族的赏赐及和亲由盛京将军及其辖下副都统、佐领承办。
  除蒙古各部外,清初,在东北松花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下游流域分布着赫哲、鄂伦春、达斡尔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部分男子被编入八旗,其余人口按地域或姓氏编户管理,隶属于吉林将军辖下三姓副都统管辖。吉林将军及三姓副都统负责向其征收貂皮作为贡赋,同时派发清廷财帛等赏赐之物,即“贡貂赏乌林”制。分布在黑龙江打牲处的达斡尔、鄂伦春、索伦等少数民族被编为“布特哈八旗”,由黑龙江将军管辖,负有狩猎贡貂、奉调出征之责。
  再次,随着关内人口迁移东北,管理移民成为三将军边疆治理的重要内容。
  清入关后,东北大片土地荒弃,顺治初年,清廷招徕内地汉人移居东北,垦荒务农,于是,大量流民涌入东北。三将军负责清查流民,将其开垦土地升科,将民人造册入籍,使其纳粮为丁。盛京将军在整个清朝历史进程中,虽以旗务为主要职掌,但在特定历史时期,盛京将军也兼管民事,如顺治十年设立海城、辽阳二县后,即归盛京昂邦章京管理,直至顺治十四年设奉天府。乾隆二十七年至三十年(1762—1765),奉天将军一度节制奉天府尹,“旗系和民系皆一统于将军”。吉林将军在乾隆年间吉林辖区设民事机构后,兼理民事,负责辖区内民人土地管理、赋税征收、刑名案审等。黑龙江将军统辖区域,移民迁入较晚,同治元年(1862),始设管理民事的呼兰厅,将军职掌兼及民事。清代东北移民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管理移民成为三将军边疆治理的重要内容。
  最后,管理流人,利用流人守边治边。据《清史稿》记载,清代流人“初第发尚阳堡、宁古塔,或乌喇地方安插,后并发齐齐哈尔、黑龙江、三姓、喀尔喀、科布多,或各省驻防为奴”。三将军所辖之地,特别是吉林、黑龙江多处是流人重要流放地。驻防将军按流人罪情轻重,重者发给驻防官兵为奴,轻者遣往官庄从事生产。清代流人当中,不乏饱学之士、匠人能者,宁古塔(吉林)、黑龙江将军充分利用流人守边治边。顺治十八年,清廷设吉林水师营,宁古塔昂邦章京巴海以闽广两湖之地谙习水性的流人为水手,提高了吉林水师的操练水平。巴海还奏请朝廷禁止买卖流人家属,促进了流人在东北的文化传播,改变了当地文化落后面貌。
  除上述职能外,三将军因其地域特点,各自职掌有许多差异,而且随着历史进展,进入近代以后,还要承担制器、开矿、练兵等洋务事业。
  东北三将军在清代边疆治理中具有重要贡献。首先,清朝初期,宁古塔将军、黑龙江将军数次击退沙俄入侵,戍卫边疆、消弭外患,保障了清前期黑龙江流域中俄边界的稳定。其次,三将军制促进了东北边疆的开发与治理。有效的移民治理措施使东北地区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持续扩大,促进了东北经济社会的发展。再次,三将军对辖下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的管理,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加强了东北边地少数民族对中央王朝的认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
  但是,随着清末东北边疆危机与社会危机的加剧,三将军制的历史局限性日益凸显。首先,清末封禁政策取消,关内人口大量涌入,东北社会的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满汉在经济与社会文化上的差异大大缩小,旗民两署却“各分畛域”,致使“政令歧出,遇事抵牾”,将军体制在社会治理能力上愈显不足。其次,经历了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东北边疆危机加剧,东北军政大员不仅要工于内治,还要处理复杂的外交问题,将军制下各级官员在外交问题上却措置失当,丧权辱国。再者,东北吏治因循已久,腐败丛生,几成社会痼疾,致使社会矛盾尖锐。因此,光绪元年(1875),崇实署理盛京将军时,初步改革旗民分治的二元体系,将军兼理奉天府尹管理民事,但保留了盛京五部。光绪三十一年,赵尔巽任盛京将军,进一步裁撤了盛京五部和奉天府尹。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新政进入预备立宪阶段,以东北为试点,官制改革全面铺开。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奉天、吉林、黑龙江各设巡抚,协助总督处理本省政务,徐世昌被任命为首任东三省总督,唐绍仪补授奉天巡抚,朱家宝署理吉林巡抚,段芝贵署理黑龙江巡抚,三将军体制顺应历史潮流最终被行省制取代。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