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汇编  >>史苑
史苑        

《越缦堂日记》的版本及整理出版情况简介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组

李慈铭(1829—1894),晚清著名文史学家,清末同光年间才望倾朝的学者。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初名模,字式候;后更名为慈铭,号莼客,所居名越缦堂,晚年自署越缦老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秀才,次年补廪生,屡应乡试不中。咸丰年间入京,纳赀为部郎。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补户部江南司赀郎,后累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

李慈铭一生仕途蹭蹬,困顿落拓,但又清高狂放,遇事敢于直言,以致世人有“性狷介,又口多雌黄”之评。他博学能文,兼擅诗、骈文、词曲、考据诸方面,造诣颇深,成就斐然,尤其是积40年心力所记《越缦堂日记》,集其治学之大成,与《翁同龢日记》、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叶昌炽《缘督庐日记》齐名,并称晚清四大日记。早在李慈铭在世时,《越缦堂日记》就被“士友多传抄之”,同治、光绪间文人圈内甚至有“生不愿做执金吾,惟愿尽读李公书”之语。李慈铭的日记之所以倍受学界青睐,一方面固然在于李慈铭本人的名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日记本身的内容和价值。日记对清咸丰到光绪近40年间的朝野见闻、人物评述、名物考据、书画鉴赏、山川游历以及北京等地的社会风貌等内容均有翔实记述,足资后代学者参考借鉴;日记中记录了大量的读书札记,仿《四库全书总目》之例,撰写书籍介绍及评论,内容涉及经史百家;日记中还录有李慈铭本人的诗词、骈文作品,对于研究作者本人的文学创作颇具参考价值。

《越缦堂日记》的出版经过极为曲折,前后历时60余年,分三段三次进行。清光绪甲午年(1894)末,李慈铭病逝,遗留日记手稿70余册。当时,沈曾植、缪全孙等人曾极力推动将日记付梓,曾经师事李慈铭的樊增祥“以速刻自任,索最后一盒(日记)去,卒未刻”。至民国八年(1919),在蔡元培、傅增湘、王幼山、王书衡等及学界20余人的共同捐助下,商务印书馆于民国九年(1920)影印出版了现存64册日记稿的后51册,是为李慈铭同治二年四月初一日至光绪十五年七月初十期间的日记(中间亦有短暂辍记)。1935年10月,在钱玄同的倡议下,由蔡元培主持,其余13册日记,仍由商务印书馆石印出版,名为《越缦堂日记补》(1936年),是为李慈铭咸丰四年三月十四日至同治二年三月三十日期间的日记(中间亦有短暂辍记和毁失者)。上世纪60年代初,出版界曾有过铅字排印《越缦堂日记》普及本的动议,但未能付诸实施。

而樊增祥带走的李慈铭暮年日记手稿数册(传说为八册,实际为九册)音信杳然,尽管各时期都有热心的出版者呼吁追寻,但始终没有下落,使学界难窥日记全璧。

据曾任《东方杂志》主编的苏继卿称:上世纪30年代曾在北平遇识樊增祥之女,获知樊氏一直珍藏李氏日记,樊去世后家人将日记转让给某书商;敌伪时期又辗转为汉奸陈群(人鹤)所获,抗战胜利时则为汤恩伯接收。因此,郑逸梅在《清娱漫笔》中预言,“所谓已被毁的部分日记或许尚在天壤间,但不悉何时始得出现”。

1988年3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出署名“海波”的文章,题为《关于李越缦<郇学斋曰记>》,该文章披露:这宗珍贵的手稿已经失而复得。后重见天日的这部分手稿由北京燕山出版社于1988年影印行世,名《郇学斋日记》(后甲乙丙丁戊集)共九册,记事起自光绪十五年七月十一日,迄于光绪二十年正月初一日(中间亦有辍记)。至此,李慈铭日记始以完璧面世。

《郇学斋日记》的影印出版,无疑是学界的幸事,使得李氏日记遗稿得以完整流传,其学术价值和意义自不待言。完整的《越缦堂日记》共由九部分组成,分别为:《甲寅日记》、《越缦堂日记乙集——壬集》、《孟学斋日记》、《受礼庐日记》、《祥琴室日记》、《息茶庵日记》、《桃花圣解盫日记》、《郇学斋日记》和《郇学斋日记后集》。日记起于清咸丰甲寅(1854)三月十四日,迄于光绪甲午(1894)元旦,共40年。但据《越缦堂日记壬集序》记载:“予自道光丙午始作闩记,至戊申冬辍,阅五年,逮咸丰甲寅春,更为之迄今。”可见,李慈铭从1846到1848年还有近三年的日记,这些日记后人恐怕无缘得见了。

由于《越缦堂日记》的出版前后间隔70余年,又流传不广,因此时至近期,对于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的一些介绍性文章仍然未能揭示其全部内容。2004年4月,广陵书社重新整理影印和完整出版的《越缦堂日记》,得到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重视,并列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

(本文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组提供,中华文史网首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张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