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汇编 > 清史论著索引 > 专题研究论著索引
甲午战争研究论文索引
中华文史网编辑部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陈文添,台湾档案所载甲午日谍案,《档案春秋》,2011年,5期。

丁希宇,甲午上海日本间谍案,《兰台世界》,2011年,3期。

肖鹏,中国是怎样输掉甲午战争的,《海洋世界》,2011年,6期。

蔡伟,甲午战争回顾  中国为什么会输,《兰台内外》,2011年,1期。

曹雯,日本早期的对华策略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东北地区的调查状况,《江海学刊》,2011年,4期。

崔志海,美国政府与中日甲午战争,《历史研究》,2011年,2期。

李鹏军,甲午战争对日本工业近代化的影响,《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1期。

仲晨星张恒,试论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的深化,《世纪桥》,2011年,9期。

邓运山,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抗日战争同,看近代中华民族的大觉醒,《学术论坛》,2011年,5期。

王巍,中日甲午战争输在融资,《资本市场》,2011年,4期。

王威海单惠,现代化的国际比较从甲午战争看国家发展与国际竞争,《人文杂志》,2011年,4期。

蒋立文,"甲午战争赔款数额问题再探讨",《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年,1期。

王莲英,张荫桓与甲午中日战争谈判探微,《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期。

陆玉芹,甲午战争中的翁同龢与徐用仪,《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2期。

刘青松,甲午海战中的假炮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1年,9期。

赵磊,"浅谈甲午海战中国战败原因",《黑龙江史志》,2011年,1期。

刘念,甲午中日可有一战?——一个经济学视野的解读,《史林》,2011年,1期。

陈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谁之过,《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3期。

张玉芬,中日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天中学刊》,2010年,3期。

谢海涛杨宝杰,甲午战争中后清流提出的御敌方略初探,《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1期。

杨柳,甲午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兰台世界》,2010年,1期。

黄敬聪,小议清末帝后党争性质——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帝后党争为例,《网络财富》,2010年,12期。

林伟功余光仁曹旭峰,解读日方版本的甲午战争’”,《东方收藏》,2010年,4期。

刘申生,甲午战争后清政府重建海军的努力及其结果,《法制与社会》,2010年,36期。

李鹏军,甲午战争利润与日本现代化,《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

钱岚,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才智》,2010年,32期。

蔡榕津,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采取的策略及其原因分析,《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5期。

田雪梅,甲午战争与近代日本国民的形成——近代媒体的发展与作用,《外国问题研究》,2010年,3期。

蒋晓君,浅谈甲午战争后的洋务运动,《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17期。

徐磊,简析甲午战前的征日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

张春艳,以史为鉴  优化竞争手段——中日甲午战争给我们的启迪,《大连干部学刊》,2010年,9期。

梁大庆包玉环,甲午之战为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提供了契机,《黑龙江史志》,2010年,21期。

史斌,从甲午前后中日电信争端看两国政治关系变迁,《兰州学刊》,2010年,7期。

黄领霞,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洋务思想的发展,《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5期。

蒋立文,甲午战争赔款数额问题再探讨,《历史研究》,2010年,3期。

田梅英,中日文化差异与甲午战争的结局,《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0年,6期。

李元鹏,简论甲午战后清廷的裁减旧营问题,《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3期。

闭雄壮,论甲午战前的洋务困境,《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12期。

喜富裕,论甲午战前日本南进战略的构想及实施,《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5期。

潘家德,关于中日甲午战争赔款数目的再探讨,《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期。

姜秀峰,解析甲午战争中日之成败,《沧桑》,2010年,2期。

程强强,论甲午战后中国商业性农业的发展——1895—1930年为例,《中国市场》,2010年,44期。

李新军,论甲午战后北洋大臣在晚清外交中地位的衰落,《沧桑》,2010年,12期。

叶春芳,甲午战争爆发前美国对中朝英请求调停的态度,《沧桑》,2010年,4期。

王其勇,论甲午战前李鸿章寻求英国斡旋的努力,《沧桑》,2009年,1期。

孙先文,腐败——甲午海战败北的主要原因,《兰台世界》,2009年,1期。

罗强,甲午战争前袁世凯对朝鲜干涉及中朝宗藩体制的瓦解,《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5期。

李玉勤,甲午中日战争与汉阳铁厂的招商承办’”,《理论界》,2009年,2期。

邹本栋,甲午前线的五大营官兵",《世纪桥》,2009年,8期。

张秀强,甲午战争中近代日本文人的战争观,《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期。

李玥,从保守到激进——论甲午战争后谭嗣同政治思想的转变,《传承》,2009年,14期。

张鸣,甲午兵败的另类原因,《政府法制》,2009年,6期。

王庆海,日本近代军国主义与甲午战争,《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4期。

叶春雷卢飞,甲午海战中日指挥员素质之比较,《军事历史》,2009年,2期。

孙思远胡树华,浅析甲午战争对中国制造业的启示,《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年,15期。

王林,《中东战纪本末》与甲午中日战争,《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

武彦翀,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山西平定的社会变化《沧桑》,2009年,5期。

王铁军,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研究,《日本研究》,2009年,1期。

戴东阳,中国驻日使团与金玉均——兼论金玉均被刺与甲午战争爆发之关系,《近代史研究》,2009年,4期。

关捷,奕訢在甲午战争期间外交活动的考察,《满族研究》,2009年,1期。

仝令迪,甲午前近代爱国知识分子的救亡思想及实践历程,《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

赵巍巍乔瑞,留学生参加中法马尾海战和中日甲午海战的意义,《世纪桥》,2009年,21期。

唐振威高飞,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对华军事侦察之研究,《科技信息》,2009年,12期。

谢海涛杨宝杰,书生报国甲午战争中后清流的活动,《求索》,2009年,9期。

李荣,甲午战后清政府抵制租界的活动——以苏州为例《长治学院学报》,2009年,3期。

张海荣,关于引发甲午战后改革大讨论的九件折片,《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5期。

史革新,甲午战后中日学术文化交流流向转变初探,《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3期。

孙洪军,论甲午战争中清军的战地救护,《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

刘亚萍,从甲午诗歌看台湾民众的反割台斗争,《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2期。

何扬鸣吴静,试析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对欧美新闻舆论的态度,《国际新闻界》,2009年,9期。

赵丕强,试论信息与清朝甲午惨败,《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3期。

潘向明,甲午黄海之役北洋海军缺乏炮弹说质疑——兼论其失利原因问题,《清史研究》,2009年,1期。

石磊,捡起历史的脚印——读陈舜臣《甲午战争》,《全国新书目》,2009年,9期。

李峰王晋玲,甲午战争与黄人爱国诗歌创作的艺术新变,《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

姜峰,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惧战的心态及表现,《黑龙江史志》,2009年,24期。

朱从兵,甲午战前京津铁路线的筹议述论——兼议中国近代铁路建设起步的动力选择,《历史档案》,2009年,2期。

王志平,甲午战后日本佛教传入台湾的动机与效果分析,《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3期。

冯超高峻,试论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电报局的作用,《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

郭海燕,从朝鲜电信线问题看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关系,《近代史研究》,2008年,1期。

鄢家会张海霞赵冬梅李超,甲午海战前日本民众对华态度变化原因探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

孙洪军,浅议甲午战争中的汉奸,《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

刘岳兵,甲午战争的日本近代思想史意义,《日本学论坛》,2008年,1期。

迟金光,甲午战争期间蓬莱事件初探,《兰台世界》,2008年,20期。

孔祥吉,甲午战争后康有为变法条陈述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期。

杨国强,庚申与甲午之间的中国社会(),《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期。

周石峰,甲午战争后刘坤一外交方略解析,《兰台世界》,2008年,20期。

初礼清,中华民族的觉醒——浅析甲午中日战争的作用,《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18期。

翁有为,国际关系演变视角下的甲午战争与中国对东西方世界之认知,《史学月刊》,2008年,11期。

袁野,略论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东北的影响,《东北史地》,2008年,6期。

陈友良,甲午战争前后严复的日本观,《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8年,4期。

倪根金魏露苓,甲午战争前中国人对西方农业机械的认识与思考,《中国农史》,2008年,4期。

李元鹏,试论甲午战后津镇铁路的议筑与罢修,《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期。

萨苏,大清海军甲午遗事()——殉国第一舰广乙’”,《紫禁城》,2008年,4期。

陶飞亚,教会防范教案甲午战后新教传教士集体上疏清廷考,《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期。

金佳博,甲午战争前45天的晚清外交,《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期。

萨苏,大清海军甲午遗事()——殉国第一舰广乙’”,《紫禁城》,2008年,5期。

苏魏,论甲午战后中日之间关系(1895—1905),《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4期。

李新军,甲午战争前夕的《申报》舆论,《沧桑》,2008年,5期。

毛立坤张金苹,甲午前夕朝鲜海上对外贸易初探(1884-1893),《安徽史学》,2008年,4期。

郭海燕,从朝鲜电信线问题看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关系,《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10期。

刘鹏,甲午海战中国失利的原因及其对东亚格局的影响,《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5期。

孔祥吉,甲午战争后康有为变法条陈述考,《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10期。

萨苏,大清海军甲午遗事()——殉国第一舰广乙’”,《紫禁城》,2008年,6期。

程利,从战略思想看甲午战争清海军的失败,《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期。

王明霞,甲午海战中名垂青史的粤籍名将邓世昌,《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3期。

盛海生,试探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日本间谍情况,《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期。

中日甲午战争与朝鲜独立,《世界知识》,2008年,17期。

吴丽华,福泽谕吉与甲午战争,《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2期。

常青青,浅谈甲午战后50年间日本对中国留日政策的演变,《黑龙江史志》,2008年,14期。

杨国强,庚申与甲午之间的中国社会(),《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2期。

王贺雨,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的外债与财政,《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8期。

董平,浅谈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的影响,《才智》,2008年,5期。

臧丕文,论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源,《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期。

王绪渊,论甲午海战后丁汝昌谎报军情的原因,《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2期。

戴建兵,隐性中央银行甲午战争前后的外商银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期。

野草,"甲午海战中方战败不可忽视的原因",《国际展望》,2007年,11期。

王文玉,"从甲午海战看自主创新",《创新科技》,2007年,4期。

陈曦,论甲午战后湖南手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3期。

马洪林,历史著作也可以这样撰写——刘玉明、戚俊杰新著《辩证看甲午》读后,《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1期。

安尊华,树立正确的战争荣辱观——论甲午战争中四位海军将领自杀,《贵州文史丛刊》,2007年,3期。

薛恒,甲午之前士人对西方议会制的认识,《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2期。

肖华,试论甲午战前的湖南绅士与教育变迁,《长沙大学学报》,2007年,4期。

朱婧,甲午战前李鸿章与日本的外交之比较,《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期。

于春梅,论甲午时期官僚士大夫的战备思想,《历史档案》,2007年,3期。

严亚明,清末甲午战争后企业制度思想演变述论,《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期。

李吉奎,甲午战争史研究的创新成果——戚其章新著《走近甲午》出版,《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1期。

汪志杰,略论近代甲午以前中国知识分子对中日关系的考察与研究,《法制与社会》,2007年,7期。

丁志强杨伶,甲午战前中日两国外交政策思想浅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3期。

樊晓敏,甲午战后的北洋变局,《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年,5期。

张力,从中日甲午战争看中日关系,《沧桑》,2007年,2期。

王茜王婧,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清政府工商政策的选择,《湘潮(下半月)(理论)》,2007年,7期。

刘昊,论晚清对欧美小国的外交()——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甲午战争前对欧美小国的外交,《贵州文史丛刊》,2007年,2期。

邵永灵,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红旗文稿》,2007年,18期。

马骏杰,姚锡光在甲午战争前后的军事思想及活动,《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1期。

冯超,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电报局的作用,《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5期。

李喜所,“‘强敌成为榜样梁启超在甲午战争后对日本的反思,《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4期。

王宝平,甲午战前中国驻日翻译官考,《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5期。

湛贵成,浅析甲午战争后十余年间中日关系的特征,《历史档案》,2007年,1期。

檜山幸夫,东亚近代史中的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研究》,2007年,3期。

刘明智,日本浪人——是甲午战争的纵火元凶,《企业家天地》,2007年,4期。

赵卫华,软实力的缺失与甲午战争的失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期。

邓立勋,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期。

张华腾,袁世凯甲午条陈与练兵权的获得,《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6期。

靳永震论甲午战争时期的红十字会医院,《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年,2期。

张颖,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美国对华外交政策之探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期。

李鸿,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读《中日甲午战争全史》,《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4期。

刘昊,甲午战争后清朝对欧美小国的外交,《贺州学院学报》,2006年,4期。

肖守库,甲午战争前后捐纳舆论的宏观情势,《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期。

汪庆生,甲午战败后台湾知识界的文人抗日,《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期。

薛小荣,警世之音  醒世之篇——评《中日甲午战争全史》,《军事历史研究》,2006年,2期。

陈健张秀丽,论甲午战争后沙俄对中国东北资本输出的特征及其影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期。

魏明枢,中日甲午战争与黄遵宪晚年的民族国家思想,《嘉应学院学报》,2006年,2期。

王建华翟海涛,甲午陆战与晚清陆军军事教育的发展,《安徽史学》,2006年,2期。

王晓秋,对甲午战争进行全方位研究的最新成果——评《中日甲午战争全史》,《历史教学》,2006年,8期。

林和生,甲午战争前夕中日两国政局之比较,《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期。

罗怡明,日本幕末至甲午战前的中国观,《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1期。

王家俭,研究甲午战争史50年的心得之作——读戚其章教授新著《走近甲午》,《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4期。

王翔,甲午战争后中国传统手工业演化的不同路径,《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4期。

张伟乔清明,甲午海战对我国海军建设的几点启示,《理论界》,2006年,3期。

田玉洪,皈依与溢出甲午战前清政府整顿绿营略论——以规复绿营兵额为主线,《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3期。

魏中林宁夏江,“‘普天忠愤铸诗魂论甲午战争爱国诗潮,《学术论坛》,2006年,1期。

孙凤玲,你所不知道的甲午战争——读《辩证看甲午》一书,《全国新书目》,2006年,5期。

杨伶丁志强,甲午战前中日外交政策思想比较分析——由中日两国宣战书谈起,《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期。

钱晓虎,110年前发生的中国军事变革──读《甲午海祭》一书的几点思考,《军事记者》,2006年,2期。

付杰徐静,甲午战争话寿山,《黑龙江档案》,2006年,5期。

于新娟,甲午战前五十年中国棉织品进口贸易的整体态势,《北方论丛》,2006年,2期。

李宏生张登德,《中日甲午战争全史》评介,《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6年,5期。

高强,试论甲午战争期间的满汉矛盾,《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期。

袁振明,最后的溃败——甲午战争中的辽南会战,《军事历史》,2006年,11期。

李同勇,国衰兵弱  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的海陆争锋,《军事历史》,2006年,4期。

房永兴,翁同斂、张謇与甲午战争,《兰台世界》,2006年,21期。

李同勇,国门沦陷  甲午战争中鸭绿江防线失守之战,《军事历史》,2006年,5期。

苑爽,试析甲午战争与东亚宗藩体系的解体,《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期。

臧运祜,甲午战争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3期。

苏小东,丁汝昌与甲午海战,《安徽史学》,2005年,3期。

杨义胜,甲午战后中央与地方财权关系的演变,《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6期。

韩小林冯君,论甲午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日本观,《嘉应学院学报》,2005年,2期。

邓达文,黄遵宪关于甲午战争的诗意裁判,《嘉应学院学报》,2005年,5期。

邓立勋,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源,《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2期。

刘薇,甲午战争中日双方力量及损失对比,《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6期。

李晓春张卫东,甲午战争前及战争期间中日侦察活动比较,《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

中日甲午战争,《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4期。

刘玉明,勿忘泣血的民族悲壮史——读戚其章近著《甲午战争史》,《探索与争鸣》,2005年,12期。

李成生,从北洋舰队技术装备看甲午海战中国的战败,《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5期。

苏小东陈美慧,甲午战争110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学术界》,2005年,1期。

彭平一夏明涛,论甲午战争与英俄远东政策,《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4期。

林木,中日百年——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党史博览》,2005年,1期。

马洪林,勿忘甲午,《博览群书》,2005年,8期。

吕秀莲,论甲午战争后中外文化交流及其转型,《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1期。

曾超洪,论甲午战争后知识分子的心理嬗变,《学术论坛》,2005年,7期。

田玉洪,裁撤与留防晚清勇营命运的双重变奏——对甲午战前勇营地位的一种解读,《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4期。

谢俊美,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在东亚的侵略活动——写在《马关条约》签订110周年之际,《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4期。

马立志,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期。

田玉洪,甲午战争前清政府裁撤绿营简论,《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4期。

苏小东陈美慧,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的后路保障,《军事历史研究》,2005年,3期。

刘焕明周彦,日俄战争甲午战争的继续与发展,《学习与探索》,2005年,1期。

刘玉明,勿忘甲午  鉴古知今——甲午战争110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东岳论丛》,2005年,1期。

马洪林,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读戚俊杰、刘玉明主编的《勿忘甲午》丛书,《探索与争鸣》,2005年,9期。

戴建安,甲午惨败前清政府外交政策之检讨,《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5期。

孔祥吉,甲午战后是谁密保了袁世凯,《历史教学》,2005年,5期。

邱若宏,浅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国际背景,《天府新论》,2005年,6期。

华云,徐建寅奏折与甲午海战时的北洋海军,《中国档案》,2005年,5期。

曾琦,论甲午战争后晚清政局的变化,《学术论坛》,2005年,11期。

周雪莉,近十年来甲午战败原因研究综述,《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

时公,兼容并包  突破创新——喜读大型丛书《勿忘甲午》,《学术界》,2004年,6期。

柯平,甲午战争与日本割台计划的实施,《东岳论丛》,2004年,3期。

王占魁,从监督制度缺失看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12期。

罗绪安方新兵,论中国近代军事后勤体制建设——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2期。

马洪林,甲午战争与康有为世界观的重组,《探索与争鸣》,2004年,8期。

黄宁辉,从军事经济供给角度看中国甲午战败的原因,《理论月刊》,2004年,4期。

谢俊美,甲午战败再反思,《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6期。

孙洪军王国平,浅议甲午战争中的禁米出洋政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8期。

赵淑萍,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之比较,《太原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

张欣,论甲午战前清代书院改革的价值取向,《晋阳学刊》,2004年,4期。

张淑香,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军制改革与战时大本营,《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4期。

孙洪军高廷爱,系统论与清朝甲午惨败,《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期。

韩小林,论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心理防卫,《求索》,2004年,7期。

韩小林,《申报》对研究中日甲午战争的史料价值,《天府新论》,2004年,2期。

史滇生,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前的中国军事变革,《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3期。

陈明福,甲午海战争鸣问题新论,《政工学刊》,2004年,3期。

田玉洪,甲午战前清政府安置勇营军官略论,《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3期。

马庚存,章高元与中日甲午战争——兼论章高元在胶州湾事件中的表现,《安徽史学》,2004年,2期。

戚俊杰刘玉明,勿忘甲午  鉴古知今——纪念甲午战争11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探索与争鸣》,2004年,11期。

徐建平,甲午战争时期的天津《直报》及其对战后的舆论导向,《历史档案》,2004年,3期。

徐碧薇,张之洞与中日甲午战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期。

戚其章,日本董狐笔下的甲午战争真相——中塚明教授与日清战争研究,《河北学刊》,2004年,2期。

韩小林,从《申报》资料看中日甲午战争前国民的社会心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5期。

任青马忠文,张荫桓甲午日记稿本及其价值,《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1期。

邓立勋,甲午战争110年祭,《招商周刊》,2004年,

成伟明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期。

王双印,甲午战后中国海军近代化建设述论(1896191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6期。

胡予琪尹金欣,甲午战前日本对华谍报活动述略,《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4期。

高强袁世凯甲午战争前夕行为及其后果探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4期。

费秋香,论甲午战后的清廷改革(1895-1898),《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6期。

王琰,甲午序战——丰岛海战,《红河学院学报》,2003年,5期。

范德伟庄兴城,甲午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比较,《红河学院学报》,2003年,5期。

周德喜,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在上海创办的学校述论,《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6期。

戚其章,《翁同龢文献》与中日甲午战争研究,《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1期。

杨全顺,李鸿章和局思想与甲午中国战败,《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7期。

张金兰,近代史史料价值比较点滴——根据有关甲午战争记载比较几种史料之价值,《集宁师专学报》,2003年,1期。

刘国军,甲午战争前中国先进分子关于社会变革道路的探索,《求是学刊》,2003年,2期。

戚其章,甲午战争琐议——以高中课本甲午中日战争为例,《历史教学》,2003年,1期。

张锡科,甲午战争清政府的军事外债问题初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2期。

吴丽华邢丽雅周彦,甲午战争期间日本财界的对外志向论’”,《学术交流》,2003年,4期。

张登德,清流派与甲午战争,《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期。

马陵合,开放与应急的悖论——评甲午战前关于外债问题的争议,《学术研究》,2003年,3期。

刘晓琴,甲午战后的海军留英教育,《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期。

高强,试论甲午战争前夜中、日、朝三国关系,《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期。

吴佩林张国平,简论甲午战争前清季驻英使节的英国观,《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期。

宋卫忠,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间近代建筑与社会心理,《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期。

王明德,试论甲午战争时期的都城问题,《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2期。

焦润明,历史事实不容否定——评黄文雄著《从日清战争到太平洋战争被捏造的日本史》,《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2期。

王建朗,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新视野——读《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研究》,2002年,2期。

周志初吴善中,甲午战争前清政府财力研究,《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5期。

谢国新,浅谈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

黎仁凯王姗萍,甲午战争时期张之洞的保台活动,《历史教学》,2002年,4期。

张港,甲午故地难明其意,《新闻三昧》,2002年,4期。

伏荣玺,甲午战败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心态的影响,《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

许林,北洋舰队官兵甲午致败的心理因素,《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4期。

徐扬,甲午战争时期官僚士大夫的心理变化,《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期。

祝天智黄汝娟,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期。

张德鹏,试分析比较甲午战争和抗美援朝,《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1期。

张劲松,甲午战争前后东北亚铁路形成述论,《日本研究》,2002年,4期。

林琼,甲午战前清政府驻外使节回国后的命运与结局,《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4期。

林敏,试论甲午战争前夕英俄的远东外交,《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期。

李辉毅,救亡与启蒙——甲午战争后两种救国路径发轫初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1期。

陈相安王英,甲午战争在甘井子的两起战事,《兰台世界》,2002年,2期。

陈晓东,甲午战争中的丰岛海战,《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4期。

黄尊严陈德金,明治天皇与甲午战争,《文史哲》,2002年,6期。

祝天智黄汝娟,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2期。

苏双碧,新的视角  新的成果——读《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学术研究》,2002年,7期。

马洪林,站在国际法的历史平台上——读《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探索与争鸣》,2002年,6期。

庄安正翁同龢与张謇关系新探——以乙酉至甲午科考期间为例,《学术月刊》,2002年,4期。

廖宗麟,试论甲午清廷最高统治集团中的主战派,《天中学刊》,2002年,6期。

苑宏光,论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联俄拒日政策,《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3期。

马陵合,论甲午前借债筑路的开启及其困境——兼评李鸿章的铁路外债观,《安徽史学》,2002年,1期。

刘琼霞,甲午战争与晚清军队的近代化,《咸宁师专学报》,2002年,2期。

葛建男,略谈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1期。

铁权,甲午战争的国际法再审视评《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3期。

戚其章,甲午中日海上角逐与制海权问题,《江海学刊》,2002年,4期。

赵丕强黄志开,漠视信息与清朝甲午惨败,《学术论坛》,2002年,4期。

彭均胜,甲午故地——刘公岛”,《城乡建设》,2002年,10期。

宝成关田毅鹏,甲午庚子——论晚清华夷观念的崩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1期。

李洪锡,甲午战争时期延边越垦韩民团练及其反对日本奸细的斗争,《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期。

茅家琦,开拓研究视角提高学术水平——《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的启示,《东岳论丛》,2002年,3期。

王如绘,甲午战争史研究的创新之作——读戚其章先生新著《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历史教学》,2002年,3期。

戚其章,甲午开战与陆奥外交——以日本·二出兵为中心,《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1期。

汤志钧,甲午战后的《镜海丛报》,《近代史研究》,2001年,4期。

李娟芳钟林,甲午高升号事件经过情形考辨,《学术论坛》,2001年,2期。

戚其章,日本征清方策的陆续发现是对甲午战争偶发说的否定,《历史教学》,2001年,1期。

邵雍,甲午战争前后的会党问题,《历史档案》,2001年,2期。

孙建国,甲午战争前西文中译与西学传播问题探讨,《史学月刊》,2001年,3期。

余杰,读《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博览群书》,2001年,2期。

王中茂,甲午之后清政府对外出租土地的价税政策及特点,《史学月刊》,2001年,4期。

何家伟龚松柏,交通运输与中日甲午战争,《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4期。

刘国军张桂珍,"甲午战前中国先进士大夫西政观评析,《北方论丛》,2001年,5期。

张林黄湛,论甲午战争前后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期。

叶文郁,甲午战争时期英日地位的变换,《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5期。

高强,甲午战前清韩宗藩关系的强化及其后果,《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2期。

李绮,甲午战后士大夫弃官从商现象探析——张謇个案研究,《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2期。

关捷关伟,甲午清军五复海城失败原因新探,《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1期。

王心建,甲午战争与西学东渐,《宿州师专学报》,2001年,4期。

赵春晨,论甲午战后至辛丑年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6期。

苏全有李波,甲午战后缘何发生留日热潮,《焦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2期。

杨光,甲午战争前日本近代东亚国际体系观的演变《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1期。

苏小东,甲午御敌谋略:以攻为守的直捣日本之计,《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4期。

刘庆,重评清廷在甲午战争中的海守陆攻战略,《安徽史学》,2001年,3期。

孙丽青,略论甲午战后清政府工商政策的转变,《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3期。

郑师渠,《万国公报》与中日甲午战争,《近代史研究》,2001年,4期。

付杰戴丽艳,论甲午战争中的黑龙江军队,《世纪桥》,2000年,5期。

林琼,甲午之前清政府驻外公使的选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2期。

王中茂,甲午之后清政府以通商场抵制外人开辟租界的活动,《洛阳师专学报》,2000年,1期。

于建胜,甲午前中国的对朝政策——兼论李鸿章与以夷制夷政策,《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4期。

陈英,聂士成与中日甲午战争,《安徽史学》,2000年,3期。

马陵合,甲午前中国外债抵押问题初探,《求索》,2000年,3期。

孔祥吉,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上层人物的心态——营务处总办罗丰禄家书解读,《近代史研究》,2000年,6期。

郭春梅,甲午战前中国人对西方生产力的认识与引进,《生产力研究》,2000年,6期。

王宇博,甲午战争期间赫德与英国远东政策,《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5期。

谭力,甲午战争成败对日本国民的心理影响——兼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社会政治基础,《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3期。

刘轶强,甲午战后张之洞与维新运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10期。

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世纪回顾,《历史研究》,2000年,1期。

顾燕新,甲午之战与中华民族的觉醒,《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3期。

甲午战争与中国的衰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年,6期。

苏爱荣,“‘甲午战争研究资料中心成立,《国家图书馆学刊》,2000年,1期。

田梅英,试论甲午战败的文化成因,《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2期。

郭汉民贺金林,论甲午战前的晚清留学政策,《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期。

郭剑波,试论甲午战争前日本对华的间谍活动,《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2期。

金普森,中日甲午战争与中国外债,《东南学术》,2000年,1期。

袁钰,浅析甲午战争后华北农民与集市功能的变化,《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1期。

曾凡炎,甲午战争对科举制度的撞击,《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期。

贾熟村,李鸿章与甲午战争,《河北学刊》,2000年,5期。

甲午战争后日本将中国赔款用于何处,《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1999年,2期。

袁钰,甲午战争后华北商品市场发育对农民的影响,《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2期。

黄艾榕,甲午百年海祭,《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4期。

夏晓虹,日本汉诗中的甲午战争,《读书》,1999年,11期。

黄敏,试论甲午战争中的西太后集团和抗日战争中的蒋介石集团,《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1期。

赵丕强,论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主和的原因,《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2期。

曹艳红,从甲午海战看近代中国海军建设的失误,《安徽决策咨询》,1999年,12期。

王德泰刘华,论甲午战争期间倒李斗争中的安维峻,《甘肃高师学报》,1999年,3期。

苏小东,北洋海军管带群体与甲午海战,《近代史研究》,1999年,2期。

马骏杰,甲午北洋舰队援旅问题新探,《军事历史研究》,1999年,2期。

李坚,甲午战争时期的新闻舆论,《河北学刊》,1999年,1期。

景和,弘扬主旋律  面向青少年──《甲午风云》一书出版,《历史教学》,1999年,9期。

谭杰,甲午战后中华民族的觉醒,《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2期。

洪鸿,甲午战败谁之过?,《海洋开发与管理》,1999年,1期。

孙明,甲午战前二十年的清廷财政与北洋海防建设中的经费问题,《历史教学》,1999年,10期。

高相国,沉没的锚链——甲午海战前中日海军近代化之比较,《军事历史》,1999年,1期。

马骏杰,甲午年北洋舰队援旅问题新探,《历史档案》,1999年,1期。

程峰夏绍能,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洛阳师专学报》,1999年,4期。

黄玮,透视近代中外关系的一部力作──评季平子《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史林》,1999年,3期。

朱浒,甲午战争以前清政府的铁路政策,《清史研究》,1999年,2期。

郑春奎,论甲午战后帝党集团的觉醒,《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2期。

邓绍辉,论甲午战后清政府币制改革及失败原因,《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2期。

于建胜,试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的三次大借款及国际关系的变动,《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4期。

商鸣臣,甲午战争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重要步骤,《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2期。

林岚,日本女作家樋口一叶与甲午战争,《日本研究》,1999年,4期。

孙洪波,军事对比中日甲午陆战清军败因探略,《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1期。

顾燕新,甲午战败的深刻启示,《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4期。

肖平,中日甲午战争前后日本佛教教团的动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1期。

王金令孙福海张学林,试论中日甲午大平山争夺战,《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4期。

朱英,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长白学刊》,1999年,1期。

徐士绍,试析甲午战争中旅大地区清军兵力的配置,《昌潍师专学报》,1999年,3期。

朱英,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5期。

苏小东,张之洞在甲午战争中的海军作战方略,《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5期。

王玉华,甲午战前李鸿章的实力思想,《安徽史学》,1998年,2期。

熊宗仁,甲午战争与维新运动,《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6期。

吴晓军,不能将甲午战争的失败定为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甘肃社会科学》,1998年,1期。

施渡桥,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作战指导思想的失误,《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1期。

刘伟,甲午前四十年间督抚权力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98年,2期。

辛欣,甲午战前中日留学教育之比较,《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4期。

徐卫国,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历史教学》,1998年,3期。

马庚存,甲午战争与中华爱国青年,《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3期。

戚其章,甲午战争赔款问题考实,《历史研究》,1998年,3期。

穆良平,从经济史的角度考察中日甲午战争,《天府新论》,1998年,4期。

张红军,甲午战争中日双方海军战略比较考察,《齐鲁学刊》,1998年,5期。

张国斌,盛宣怀与甲午战争,《学海》,1998年,2期。

车维汉,甲午战争对日本经济的影响,《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6期。

龙汉武,略论甲午战争陆路战场清军后勤问题,《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1期。

张九洲,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的铁路借款,《史学月刊》,1998年,5期。

经盛鸿,从《甲午风云》、《北洋水师》谈刘步蟾的历史功过,《炎黄春秋》,1998年,2期。

刘少雪,甲午战争前中国教育改革探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1期。

高启荣冯晓琴,试论中日甲午战争与英日同盟的建立,《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3期。

田玉洪,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政府反间活动简论,《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3期。

潘贵喜,可歌可泣民族魂──徐邦道在中日甲午陆战中,《沧桑》,1998年,1期。

孙洪波,从军事力量对比看中日甲午陆战清军的失败,《丹东师专学报》,1998年,3期。

雷会生,以史注诗  以诗存史——评李生辉、刘镇伟的《甲午战争诗歌选注》,《丹东师专学报》,1998年,4期。

马骏杰,甲午年北洋舰队援旅问题新探,《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年,5期。

孙吉香,甲午名将丁汝昌,《春秋》,1997年,4期。

郭世佑,甲午中国战败琐议,《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1期。

徐伟民,“郑孝胥的甲午战争观,《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2期。

马克锋,民族危机与思维转型——论甲午战后中国社会思潮的转向,《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1期。

刘承斌赵文亮,甲午战争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4期。

赵葆惠,甲午战争与爱国主义在近代的演变,《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1期。

孙克复张立真,甲午黄海海战西战场说质疑,《近代史研究》,1997年,1期。

肖中华,英国与甲午中日战争,《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7年,3期。

吕永和,日本预谋发动甲午战争的一组史料,《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2期。

韩小林,论甲午战后国民社会心理的嬗变,《嘉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1期。

刘玉明,甲午战争与近代海防学术研讨会综述,《历史教学》,1997年,1期。

宋建华,甲午海战纪念馆形象观的刍议,《南方建筑》,1997年,3期。

赵兴元,从《申报》看甲午战后国人心态,《求是学刊》,1997年,2期。

李红梅,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彻底破产吗?,《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7年,1期。

田久川,甲午战争赔款与日本经济近代化,《日本学刊》,1997年,3期。

刘恩格,评关捷先生主编的《甲午国耻丛书》,《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5期。

宁刚,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期间中国人的日本观,《人文杂志》,1997年,6期。

王文英,试论中日甲午战争对日本政治和国民意识的影响,《苏州大学学报》,1997年,4期。

金在善,甲午战争以前中朝宗藩关系和中朝日对朝鲜藩属问题的争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1期。

陆炎,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丰厚收获——评介《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东岳论丛》,1997年,2期。

赵树好,英国与甲午战争,《学海》,1997年,1期。

杨天宏,甲午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情愫,《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4期。

李坚,甲午战争时期报刊舆论与社会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2期。

李玉熊秋良,论甲午战后国人公司意识的觉醒,《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2期。

李喜所,甲午战后50年间留日学生的日本观及其影响,《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1期。

中怠明,日清战争前的日本对清战争准备,《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2期。

马钰,壮烈御敌 气贯长虹──记甲午战争中清军爱国官兵的抗日卫国业绩,《理论纵横》,1996年,1期。

刘晓焕孟凡学,甲午名将——宋庆,《春秋》,1996年,3期。

尚明轩,甲午风云与廖仲恺的觉醒,《江汉大学学报》,1996年,2期。

戚其章,从制海权看甲午海战的结局,《东岳论丛》,1996年,4期。

孙吉香,中日甲午威海之战,《春秋》,1996年,5期。

张一文,论清方在甲午海战中的作战指导问题,《军事历史研究》,1996年,3期。

戴彦清唐宏,甲午海战后的清朝海军,《海洋世界》,1996年,6期。

郭铁桩,甲午战争时期大连人民的抗日斗争,《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4期。

谢俊美,张謇与中日甲午战争,《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4期。

赖华辉,甲午中日战争前的福建近代洋行,《龙岩师专学报》,1996年,1期。

牛士敏,甲午中日朝鲜之战与抗美援朝战争的比较,《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1期。

周爱萍,日本近代货币制度的确立与甲午战争赔款,《青海金融》,1996年,5期。

陈宪宇,简论丰岛海战对甲午战争双方的影响,《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1996年,4期。

刘薇张振民,甲午战争期间的列国调停,《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4期。

冒荣,两种自强与天朝大国的文化惰性——甲午中日战争的教训和启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1期。

俞辛,甲午战争与孙中山──兼评孙中山的革命战略和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5期。

林双成,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外交策略,《天水师专学报》,1996年,0期。

刘华明唐涛,中日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天中学刊(驻马店师专学报)》,1996年,2期。

陈双燕汤晓黎,近代爱国主义与中日甲午战争,《天中学刊(驻马店师专学报)》,1996年,2期。

《甲午战争与翁同龢》出版",《历史档案》,1996年,3期。

蓝桂英,田汉访问甲午海战名将萨镇冰,《新文化史料》,1996年,2期。

赵丕强,信息闭塞与清朝甲午惨败,《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3期。

周松青,甲午战争与士大夫心态,《学术月刊》,1996年,12期。

施仲学,甲午战争与浙江近代化,《浙江师大学报》,1996年,4期。

赵福超白陀碧,福泽谕吉与甲午战争,《贵州文史丛刊》,1996年,6期。

王守中,从甲午到清末中国两次改革运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2期。

罗耀九林平汉,甲午战争激发知识分子的救国思想,《漳州师院学报》,1996年,1期。

杨宏雨,甲午战败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响,《河北学刊》,1996年,2期。

张国辉,甲午战争后日本资本掠夺、经营抚顺、烟台煤矿,《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4期。

梁义群宫玉振,“试论甲午战后的洋务变法思潮,《中州学刊》,1996年,3期。

李中,论甲午以前近代中国开放思想的特点,《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版)》,1996年,5期。

陈在正,台湾与祖国大陆命运与共──重温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50年历史的启示,《台湾研究》,1995年,3期。

邢安臣邢邑开,“‘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借鉴,《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6期。

鲁岱,一部开创先路的诗选注本──评《甲午战争诗歌选注》,《东岳论丛》,1995年,3期。

姜铎,评《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学术月刊》,1995年,8期。

刘明翰陈月清,甲午战争时期的欧洲列强和日本,《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1期。

刘伟,试论甲午战争前后士大夫的中国观,《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5期。

周华,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的启示,《齐齐哈尔社会科学》,1995年,5期。

戚其章,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人认识世界,《东岳论丛》,1995年,5期。

张秀兰,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重大转折,《学习与探索》,1995年,1期。

蔡秉颀,从甲午战败看清廷的腐朽,《历史教学》,1995年,12期。

迟云飞,从国情国力军力的比较中看中日甲午战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1期。

包黎,甲午战争的历史启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2期。

刘欣华,甲午战争百年祭,《内蒙古电大学刊》,1995年,1期。

张礼恒,论巨文岛事件与甲午战前的远东国际局势,《东岳论丛》,1995年,

刘国军,甲午战前中国进步士大夫的富强观及其演进,《学习与探索》,1995年,4期。

米庆余,再论沙俄与甲午战争的关系,《南开学报》,1995年,2期。

傅玉能,论甲午战争前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近代史研究》,1995年,1期。

吴祖光,甲午战争百年感,《世纪》,1995年,2期。

商鸣臣,刘坤一与甲午战争,《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2期。

许华姜鸣,甲午海战的历史地位与军事意义,《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5年,1期。

《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兼质日本奥原敏雄诸教授》出版,《历史档案》,1995年,1期。

方坤张炜,海军学术的视角与近代海防的理论和实践──纪念甲午海战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近代史研究》,1995年,1期。

周华秦福清,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的启示,《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5期。

陈贞寿,甲午百年祭──马关割台与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5年,3期。

桑兵,"甲午战后台湾内渡官绅与庚子勤工运动",《历史研究》,1995年,6期。

岑红,论甲午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三大变化,《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2期。

刘学照侯颖方,日本的脱亚入欧与甲午中日战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6期。

高虹,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朝的腐败,《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5期。

郑剑顺,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与抗日战争的胜利,《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5年,5期。

张国权,甲午辽东辽南保卫战(),《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3期。

刘世龙,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与清末政治,《史林》,1995年,2期。

董蔡时王建华,关于甲午陆战中清军的武器装备,《江海学刊》,1995年,3期。

刘晓焕,甲午战争中的宋庆,《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5期。

何兰,甲午战争与日本产业革命,《高师函授学刊》,1995年,4期。

周辉湘,“‘甲午黄海海战图片补说,《北方论丛》,1995年,4期。

庄鲜明从甲午战争的失败看反腐败的重要性,《中国审计》,1995年,8期。

关捷,清朝政体与甲午战败之教训,《日本研究》,1995年,1期。

曹成建,甲午战后郑观应之日本观,《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4期。

万峰,勿忘甲午兴我中华,《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7期。

李伟,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改良运动,《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2期。

刘子明,甲午战争与中国军事近代化,《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4期。

赫坚朱兴义,论袁世凯与甲午中日战争,《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1期。

李必才,纪念甲午海战一百周年暨光复台澎五十周年,《四川党史》,1995年,3期。

张欣,试论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2期。

周颂伦,甲午战争前夕日本社会的精神状态,《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7期。

董丛林,百年沧桑溯甲午 千般风云连淮系──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侧记,《安徽史学》,1995年,1期。

孙占元,海防之议与甲午战争,《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4期。

吴乃华,甲午战争与康有为人格观的演变,《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8期。

季云飞,李鸿章甲午海战作战指导方针探析,《安徽史学》,1995年,1期。

丘权政,论甲午援朝,《荆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3期。

刘宗尧,甲午百年祭,《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2期。

易嘉健,论甲午战争前后湖南的’”,《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2期。

田毅鹏,甲午战争与华夷观念的崩溃,《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7期。

裴效维甲午百年祭──近代中日甲午战争文学略论,《文学遗产》,1995年,5期。

沈缙,翁同与中日甲午战争,《社会科学》,1995年,11期。

皮明勇,晚清海战理论及其对甲午海战的影响,《安徽史学》,1995年,2期。

邵雍,唐景崧与甲午战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1期。

杨齐福,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对朝外交的失误,《淮阴师专学报》,1995年,1期。

佟洵,甲午战后一场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5年,2期。

宇之,甲午铁血铸  华夏记艰危——《甲午战争图志》评介,《中国出版》,1995年,9期。

马敏,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对局势的判断论析,《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5期。

林吉玲,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前后的联俄制日政策《菏泽师专学报》,1995年,1期。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历史经验学术座谈会在榕召开,《福建学刊》,1995年,2期。

朱英,论甲午战前清政府的矿业政策,《史学月刊》,1995年,3期。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两次中日战争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4期。

起璐,甲午战后的《盛世危言》热与郑观应的爱国思想,《唐都学刊》,1995年,2期。

王楚良施渡桥,清政府的战备与甲午战争,《军事历史研究》,1995年,1期。

史习培,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福建学刊》,1995年,3期。

姜慧羽,梦回甲午——记甲午海战纪念馆,《走向世界》,1995年,6期。

戚其章,从甲午战争的开始时间看日本侵朝侵华的战争责任问题,《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1期。

潘求儆,难忘旅顺口——写于甲午战争旅顺殉难同胞百年祭日,《新疆新闻界》,1995年,3期。

邹鲁民,"《甲午战争百年祭》评介",《军事历史》,1995年,2期。

王大同,甲午中国惨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福建学刊》,1995年,3期。

臧世俊,甲午战争的国际背景,《学术研究》,1995年,6期。

张振鵾,中日甲午战争与东亚,《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1期。

刘镇伟郑淑秋王英波,甲午战争诗歌探析,《东北师大学报》,1995年,5期。

蒋为清,从甲午战争到《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始末,《台湾研究》,1995年,3期。

张浩,甲午战争中的日本间谍,《军事历史》,1995年,3期。

郭墨兰,甲午战争百年文化沉思录,《东岳论丛》,1995年,1期。

刘学照,“‘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学术月刊》,1995年,3期。

戴逸杨东梁,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格局的演变,《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1期。

马勇,甲午战败与中国精英阶层的激进与困厄,《战略与管理》,1994年,6期。

苏小东,李鸿章对日海军威慑战略与甲午海战,《近代史研究》,1994年,5期。

苏贵庆,甲午战争百年反思,《盐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2期。

陈政生,北洋海军与甲午海战,《国防》,1994年,9期。

郑守正,甲午丰岛海战失败责任在李鸿章,《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5期。

张旭日,甲午战争百年祭谈,《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2期。

杨荫东,甲午百年祭,《统一论坛》,1994年,2期。

张永芳,以诗纪史  写耻抒愤——黄遵宪咏写甲午战争的一组长诗,《党史纵横》,1994年,12期。

李默然,甲午风云壮 山河日月新,《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4年,10期。

戚俊杰王记华,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清史研究》,1994年,4期。

龚书铎,翁同和与甲午战争,《清史研究》,1994年,4期。

董建中黎烈军,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北京,《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4期。

施亚英,中国的觉醒与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世界历史》,1994年,5期。

王远照,甲午百年祭,《中国民兵》,1994年,6期。

田锡富,张之洞与中日甲午战争,《江汉论坛》,1994年,12期。

邓加荣,“揭开甲午历史的黑匣子,《炎黄春秋》,1994年,9期。

于晓静佟吉仑,抚今追昔  放眼未来——纪念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大连党校学报》,1994年,3期。

徐通顺,甲午一百年祭,《探索与求是》,1994年,7期。

樊文娥蔡娟,甲午惨败与士大夫的觉醒,《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4期。

刘铁君,甲午之败与李鸿章的军事思想,《湖北电大学刊》,1994年,

谢信芝,从甲午战败看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广西社会科学》,1994年,6期。

戚其章,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东岳论丛》,1994年,4期。

苏生文,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比较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4年,1期。

李文海,纵横天下事  风雨百年心——甲午战争的历史启示,《求是》,1994年,15期。

朱金甫,也论翁同和在甲午战争中的作用与责任,《清史研究》,1994年,4期。

张炜方坤,甲午海战与中国海防·北京,《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4期。

余明侠,李鸿章和甲午战争前后的铁路建设──兼论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的新发展,《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6期。

马立志,运用甲午战争耻辱史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两点启示,《中国民兵》,1994年,12期。

陈贵宗,甲午战争爆发前中日各自决定派兵赴朝的原因,《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1期。

王戎笙,中日甲午战争反思录,《炎黄春秋》,1994年,9期。

叶芳骐,我国首批留英海军生与甲午海战,《福州师专学报》,1994年,1期。

张红军,甲午战争与清军勇营制度,《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4期。

石志新,甲午战争对中国政治及远东局势的重大影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4期。

周塬,满江红  威海市刘公岛吊甲午海战古战场,《统一论坛》,1994年,6期。

李柏田,“‘泱泱大国何以败北——纪念甲午战争100周年,《呼兰师专学报》,1994年,4期。

赵增辉,关于战争罪行与赔偿问题──1994年为悼念甲午战争中英勇献身的将士作,《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5期。

杨惠萍,李鸿章与甲午中日议和新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3期。

周启乾,甲午战对近代日本的影响,《日本学刊》,1994年,5期。

王道成,中日甲午战争与慈禧太后,《清史研究》,1994年,4期。

玉明沫兰,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威海,《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4期。

柳长毅,论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纪念甲午战争100周年,《江汉论坛》,1994年,7期。

陈榕星,中日甲午人物谱,《海洋世界》,1994年,9期。

让百年耻辱唤起民族精神——纪念甲午海战一百周年,《疏导》,1994年,5期。

陈争平,从市场条件角度看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受到的外来压力,《教学与研究》,1994年,3期。

张剑,中国人你还记得甲午?,《炎黄春秋》,1994年,11期。

孙惠,甲午战争的反思,《张家口大学学报(综合版)》,1994年,2期。

吴静哲,由甲午海战想到的,《前进》,1994年,

羊非李富轩,甲午海战中水师提督丁汝昌功过的再考析,《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1期。

张红军,论甲午战争前后的清军兵制,《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4年,1期。

卢世菊,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张之洞,《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4期。

李家振,甲午战争百年志,《日本学刊》,1994年,5期。

杨东梁,略论甲午战争中的主战与主和,《清史研究》,1994年,4期。

戴逸,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因与后果,《历史教学》,1994年,7期。

王春良,甲午战争前后的远东国际关系──为甲午战争100周年而作,《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4期。

苏小东,甲午海战之谜,《海洋世界》,1994年,9期。

林嘉榕,甲午英魂永存——纪念邓世昌殉国100周年,《广东史志》,1994年,4期。

中日甲午战争一百周年,《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4期。

谢本书,近代爱国主义思潮的升华──甲午战争前后爱国主义思潮演变的轨迹,《云南学术探索》,1994年,4期。

李志英,勿忘国耻  强我中华——中日甲午战争百年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2期。

张志宇,甲午战争的背景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日本问题研究》,1994年,3期。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学术座谈会述要,《江淮论坛》,1994年,6期。

林庆元,甲午黄海战役的结局及其在近代海战史上的意义,《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4年,4期。

汤奇学,甲午战争激起的中国思想界的大变动,《安徽大学学报》,1994年,4期。

杜耀云,论中日甲午战争的时代特点,《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6期。

张一文,试论清军甲午战败的军事原因,《清史研究》,1994年,4期。

戚其章,甲午战争研究一百年的回顾,《历史教学》,1994年,7期。

戚其章,甲午百年话甲午’”,《发展论坛》,1994年,1期。

苏小东,甲午海战之谜(),《海洋世界》,1994年,11期。

马立志,铭记甲午屈辱史  激发爱国报国志,《人民论坛》,1994年,9期。

林庆元,甲午战争研究·台北,《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4期。

黄乘矩,甲午战后的海军建设和海防思想,《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4期。

杨秀祖侯雪峰,“‘征韩论与中日甲午战争,《通化师院学报》,1994年,1期。

张振国,论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华经济扩张——以棉纺织业为例,《日本问题研究》,1994年,3期。

刘殿滨,甲午战争中的皖籍爱国将领丁汝昌,《江淮文史》,1994年,6期。

戴学稷,中法马江之战和甲午中日海战中的留学生,《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4年,4期。

高鸿志,英国与中日甲午战争,《安徽大学学报》,1994年,4期。

安德喜,不忘血泪史 弘扬爱国情──为甲午战争爆发100周年而作,《辽宁档案》,1994年,8期。

董蔡时王建华,论甲午战争时期帝党和言官的倒李斗争,《清史研究》,1994年,4期。

龚奇柱,中国历史课本中的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教学》,1994年,8期。

林其昌,甲午中日战争国际背景初探──为甲午中日战争100周年而作,《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1期。

郑昌淦,甲午百年祭,《群言》,1994年,8期。

王胜利,永矢不忘——甲午日军血洗旅顺记,《文史精华》,1994年,4期。

李文海黄兴涛,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学习与研究》,1994年,14期。

戚其章,翁同和与甲午和战之争,《山东社会科学》,1994年,2期。

史滇生,甲午战争和中国海军的近代化,《军事历史研究》,1994年,1期。

刘志坚,甲午战争清廷筹款考析,《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4年,4期。

张国权,甲午辽东辽南保卫战,《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4期。

韩志峰,甲午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永放光芒,《辽宁档案》,1994年,11期。

吴廷嘉,甲午百年祭,《清史研究》,1994年,4期。

刘光永,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历史教学》,1994年,12期。

李生辉,风云甲午正气篇──甲午战争诗歌综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2期。

常宗虎,甲午战争与吏治腐败,《群言》,1994年,10期。

孙文利,刘公岛作证甲午海战百年祭,《理论学习》,1994年,8期。

郭墨兰,甲午百年祭,《春秋》,1994年,3期。

郭墨兰,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文化思考,《山东社会科学》,1994年,5期。

傅德华,甲午中日战争史百年论著目录(海战、陆战及有关军事人物部分),《军事历史研究》,1994年,3期。

陈锦谷,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觉醒,《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4年,4期。

宋庆,甲午黄海海战图片中的致远舰考疑,《北方论丛》,1994年,2期。

杜春华,大鹿岛纪行──重游中日甲午海战遗址,《辽宁档案》,1994年,11期。

沈雨梧,甲午战争与浙江近代工业,《清史研究》,1994年,4期。

《甲午战争与翁同和学术研讨会》在常熟市召开,《历史档案》,1994年,3期。

董贵胜,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写在甲午中日战争100周年之际,《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2期。

史滇生,甲午海戰和北洋海軍,《现代军事》,1994年,8期。

时萌,甲午战争中国文化质变转捩点,《吴中学刊》,1994年,1期。

史滇生,甲午海战中两个问题之我见,《安徽史学》,1994年,3期。

张茂荣,甲午忠烈谱,《春秋》,1994年,3期。

刘玉明,中国传统文化与甲午英魂,《山东社会科学》,1994年,5期。

王金山刘炳桥田崇法,甲午战将依克唐阿,《济宁师专学报》,1994年,3期。

罗肇前,甲申至甲午间北洋在海军建设上的若干失误,《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4年,4期。

安静波,试论甲午中日战争与民族觉醒,《北方论丛》,1994年,4期。

戚其章,甲午战争与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4期。

黄兴涛,甲午战争时期主战舆论三题,《清史研究》,1994年,4期。

李文海,甲午战争与灾荒,《历史研究》,1994年,6期。

唐政忠,中国历代治边风云录(之五)——甲午黄海·二五惨案纪实,《国防》,1994年,8期。

方英,北洋海军将领素质与甲午海战,《安徽史学》,1994年,4期。

刘前,甲午战前中日两国富强兵道路之比较观,《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1期。

吴剑杰,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5期。

王守中,甲午战争与教育改革,《山东社会科学》,1994年,5期。

沈宗佑,浪淘沙──为纪念中日甲午战争一百周年而作,《军事历史》,1994年,4期。

林子年,李鸿章的战略思想与甲午之败,《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4年,4期。

俸春华,甲午一百年祭,《创造》,1994年,4期。

孙克复,一幅绚丽的爱国主义画卷——甲午百年悼英魂,《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4期。

李侃,回首百年说甲午,《清史研究》,1994年,4期。

孙占元,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历史研究》,1994年,6期。

冀涞,刘公岛上祭甲午,《中国保险》,1994年,9期。

龚书铎,甲午战争期间的社会舆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5期。

许华,甲午海战的历史地位与军事意义,《海洋世界》,1994年,9期。

李少军,论甲午战争前夕中日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和判断,《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5期。

吴乃华,甲午战争与康有为近代化观的演变,《山东社会科学》,1994年,6期。

张一文,甲午战争中清廷战略决策评议,《军事历史》,1994年,5期。

林伟功,甲午海战中的福州籍将士,《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4年,4期。

李生辉,论甲午战争诗歌的艺术成就,《丹东师专学报》,1994年,2期。

史滇生,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和中日甲午战争,《史学月刊》,1994年,4期。

彭明,浅谈甲午战争与港台问题,《清史研究》,1994年,4期。

张凤翔,甲午战争中的翁同龢,《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4期。

左森,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舰艇技术保障的主要经验教训,《中国修船》,1994年,6期。

孙燕京,论甲午诗的思想特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5期。

易明军,甲午战争后的刘光第,《文史杂志》,1994年,5期。

刘玉明,甲午战争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山东社会科学》,1994年,6期。

王楚良施渡桥,甲午战争中清军败北原因探析,《军事历史》,1994年,5期。

陈名实,福州船政学堂教育与甲午海战,《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4年,4期。

梁恩宝,万忠墓轶事——中日甲午战争百年祭,《党史文汇》,1994年,9期。

王振坤,隐蔽战线不设防的惨痛教训──纪念中日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史学月刊》,1994年,5期。

尹福庭,甲午战争的启示与教训,《清史研究》,1994年,4期。

徐绍清,论甲午战争前后中日危机意识的变化,《清史研究》,1994年,1期。

刘永路,让甲午告诉年轻一代,《政工学刊》,1994年,8期。

苏中立涂光久,甲午战争时期严复爱国思想的特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5期。

雷国权,历史学家的神圣职责——读《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文史杂志》,1994年,6期。

刘轶强,浅述甲午战后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3期。

陈宇,纪念甲午战争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述略,《军事历史》,1994年,6期。

孙占元,甲午战争百年祭,《走向世界》,1994年,6期。

谢信芝,从甲午战败看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政法学报》,1994年,3期。

贾崇智,甲午风云之后……——安东人民抗日述略,《党史纵横》,1994年,8期。

黄顺力,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思潮的转型,《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3期。

沈渭滨,甲午战争与翁同和的士大夫本色,《清史研究》,1994年,4期。

戚其章,再论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清史研究》,1994年,4期。

黎巩之,百年之后祭甲午,《真理的追求》,1994年,10期。

彭南生,甲午战争时期主战官僚心理探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5期。

子规,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学术座谈会综述,《文史杂志》,1994年,6期。

糜振玉,甲午海战一百周年与现代海洋观,《国防》,1994年,9期。

董贵胜,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探析,《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4期。

王珊,甲午战前远东的国际背景及清政府的外交政策,《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6期。

郭墨兰,爱国情结,科学态度——记甲午战争史专家戚其章,《走向世界》,1994年,6期。

饶智刚,甲午战争百年祭,《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4期。

梁恩宝,话说旅顺万忠墓——写在中日甲午战争一百年祭,《党史纵横》,1994年,11期。

喻大华,甲午战败与中国近代化的巨大挫折,《学术月刊》,1994年,9期。

正平,甲午战争与翁同和学术研讨会综述,《清史研究》,1994年,4期。

刘大可,湘军与甲午战争,《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3期。

李文海康沛竹,甲午战争与日本间谍,《清史研究》,1994年,4期。

沈雨梧,甲午战争后的浙江农业,《浙江师大学报》,1994年,5期。

牛士敏,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之分析,《咸阳师专学报》,1994年,5期。

尹军,告慰甲午忠魂,《国防》,1994年,9期。

联文,缅怀在甲午故地,《台声》,1994年,12期。

刘向阳张红军,对中日甲午战争双方海军战略的比较考察,《临沂师专学报》,1994年,4期。

白启寰,中日甲午战争百年感赋,《统一论坛》,1994年,4期。

熊宗仁,甲午战争与贵州知识阶层的觉醒,《贵州文史丛刊》,1994年,5期。

张利国,民族的脊梁——甲午百年英魂祭,《党史纵横》,1994年,12期。

戴逸,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4年,10期。

董建中黎烈军,北京市中日甲午战争10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清史研究》,1994年,4期。

胡绳武,甲午战争的历史地位,《清史研究》,1994年,4期。

张礼恒王希莲,评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对朝政策,《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2期。

皮明勇,甲午战争前对西方海军建设理论和情况的译介及其影响,《军事历史研究》,1993年,2期。

张红军,论甲午战争期间的盛宣怀,《山东社会科学》,1993年,6期。

姜铎,论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史林》,1993年,2期。

郑守正,中日甲午海战中的方伯谦是被诬陷致死,《历史档案》,1993年,2期。

程镇芳,从北洋舰队的平时训练与素质看甲午海战失利的原因,《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3年,1期。

陈崇桥,清末甲午战后重建海军述略,《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2期。

郑瑞侠,甲午战争前日本的舆论及情报准备,《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6期。

甲午战争日军作战序列,《军事历史》,1993年,6期。

宾长初,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3期。

张礼恒,评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对朝政策,《安徽史学》,1993年,2期。

戚其章,论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的外交策略,《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4期。

郑守正,甲午海戰中的方伯謙是被誣陷致死,《紫禁城》,1993年,5期。

金基凤,日本军国主义与甲午战争,《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3期。

姜文英,简述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抢夺中国铁路利权和瓜分中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

王银春,甲午战争前后英国远东政策的变化,《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1期。

郭毅生,科学的爱国主义的信史——戚其章与《甲午战争史》,《文史哲》,1992年,4期。

郭豫庆,试论中国甲午战争赔款与日本军国主义经济膨胀、军事扩张的关系,《经济评论》,1992年,2期。

王楚良,略谈甲午之役李鸿章增兵牙山的决策,《军事历史》,1992年,5期。

关捷,满族在甲午战争中的抗日活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6期。

杨瑞贞,甲午战争后广州对外贸易新论,《开放时代》,1992年,6期。

潘茂忠王智远,日谍与甲午金州之战,《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1期。

林谋荣林伟功,对历史负责——史学界重评甲午海战中的方伯谦纪实,《日本研究》,1992年,1期。

乔还田,提炼与升华——《甲午战争史》读后,《近代史研究》,1992年,3期。

姜新,简论甲午战后仁人志士的救国主张,《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2年,3期。

张红军,李秉衡与甲午山东半岛之战,《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5期。

刘光永,甲午战争史研究的开拓之作,《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3期。

赵树好,略论甲午战争期间的英日关系,《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2期。

沈毅,甲午战争后的清朝海军述论,《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4期。

戚其章,论甲午战争期间的中外关系,《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2期。

刘远图,落后挨打的外交总结  辛勤耕耘的丰硕成果——评孙克复《甲午中日战争外交史》,《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6期。

薛世平,方伯谦是勇将还是逃军’?——甲午中日海战史料拾遗与质疑,《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2年,2期。

姜铎,评《甲午战争史》——兼论开展百年祭活动的意义,《东岳论丛》,1992年,2期。

杨志云,影响李鸿章甲午主和的若干因素,《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2期。

朱皓,谈甲午海战中的几个问题,《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2期。

郭沫兰,甲午战争史学术讨论会暨山东省甲午战争史研究会成立大会概述,《历史教学》,1991年,3期。

戴逸,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和意义,《齐鲁学刊》,1991年,1期。

漠帆,关于中日甲午战争性质的学术论争,《现代日本经济》,1991年,2期。

杜耀云,李鸿章与中日甲午海战,《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3期。

刘光永,李鸿章心态与甲午惨败,《安徽史学》,1991年,1期。

陈海宏,甲午战争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兰州学刊》,1991年,3期。

蔡锐,试论甲午战争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日本研究》,1991年,1期。

刘国军,甲午战争前先进知识分子救国道路的探索,《求是学刊》,1991年,1期。

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研究四十年,《历史教学》,1991年,2期。

李海英李峰,甲午战争对日本产业革命的影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4期。

景林,戚其章新著《甲午战争史》已经出版,《历史教学》,1991年,3期。

王国洪,论甲午威海之战中国军队战败的原因,《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1期。

孙克复,从甲午战争到·一八事变,《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5期。

刘志坚,后勤体制与甲午战争,《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1年,3期。

苏小东马骏杰,试论海军、海战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地位和影响,《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1年,5期。

敬木,是冤杀,还是罪有应得——甲午战争中之方伯谦问题研讨会综述,《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1年,6期。

刘晓焕,甲午战争史学术讨论会暨山东省甲午战争史研究会成立大会综述,《东岳论丛》,1991年,1期。

孙占元,十年来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3期。

陆炎,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的重要成果——戚其章《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评介,《山东社会科学》,1991年,6期。

戚其章,甲午战争中最大的一桩冤案——卫汝贵被杀案考析,《安徽史学》,1990年,1期。

高翠莲,近代中国海军教育与甲午海战,《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2期。

吴心伯,甲午战争至戊戌变法前清廷朝局初探,《安徽史学》,1990年,2期。

戚其章,论甲午战争后期的帝后党争,《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6期。

戚其章,甲午缸瓦寨之战试探,《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3期。

郭墨兰,戚其章与甲午战争史研究,《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6期。

梁景和,俄国与甲午中日战争,《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5期。

张俊霞,在理性和道德的夹缝中前行——甲午战争以前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社会科学》,1990年,10期。

韩行方,甲午旅顺大屠杀有关问题浅探,《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5期。

刘毅政,论甲午战争与海峡两岸的爱国思潮,《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1期。

路遥,论近代中国甲午战前的教案与反洋教斗争,《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1期。

梁义群,甲午赔款与晚清财政大变局,《浙江学刊》,1990年,4期。

宋秀元,甲午抗日将领马金叙生平述略,《历史档案》,1990年,1期。

宋秀元,甲午威海抗日将领孙万林生平述略,《历史档案》,1990年,2期。

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海军战略问题,《东岳论丛》,1990年,5期。

申春生,评甲午战争中的速胜论和持久战思想,《东岳论丛》,1990年,5期。

刘志坚,论军粮供给与甲午战争,《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0年,2期。

郑春奎,试论甲午战后帝党集团的觉醒,《丽水师专学报》,1990年,1期。

刘克祥,甲午战争后自由的、资本主义的农业雇佣劳动的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4期。

朱亚峰,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2期。

张炜,海军召开纪念甲午海战95周年学术座谈会,《军事历史》,1990年,3期。

蔡京柱,纪念甲午海战95周年学术座谈会述要,《近代史研究》,1990年,4期。

戚其章与甲午战争史研究,《东岳论丛》,1989年,1期。

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的结局及其影响,《东岳论丛》,1989年,4期。

孙放,论中日甲午高升轮事件的法律责任,《日本研究》,1989年,4期。

何平立,略论李鸿章与甲午海战,《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2期。

周育民,甲午战后清朝财政研究(1894—1899),《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4期。

高心湛,甲午庚子年间的清政府及其对外政策,《许昌学院学报》,1989年,3期。

戚其章,章高元与甲午盖平之战,《安徽史学》,1989年,2期。

薛正昌,中日甲午之战与河湟起义期间的董福祥,《固原师专学报》,1989年,4期。

戚其章,甲午金州保卫战述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1期。

戚其章,甲午成欢之战述论,《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1期。

曾明,评叶志超甲午平壤溃围,《近代史研究》,1989年,1期。

曾鸿,刘光第与中日甲午战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1期。

吕良海,丁汝昌甲午年援旅问题探讨,《近代史研究》,1989年,3期。

南昌龙,甲午战争与朝鲜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4期。

何平立,论甲午海战中李鸿章保船制敌策略,《军事历史研究》,1989年,3期。

孙石月宋守鹏,甲午战争对日本在华投资的影响,《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1期。

于耀洲,甲午辽河战役中的宋庆,《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5期。

陆方宋德玲,甲午战前日本侵华活动与李鸿章,《东北师大学报》,1989年,3期。

蔡国梁,甲午战争的重现——《中东大战演义》,《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2期。

刘恩格,试论甲午战争期间沙俄对日本的基本态度,《近代史研究》,1988年,3期。

张凤翔,略论甲午中日海战中之丁汝昌,《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3期。

王建华,论清军的装备、训练、战术与甲午陆战的失败,《历史教学》,1988年,9期。

戚其章,《章高元禀》的发现与甲午盖平之战研究,《社会科学辑刊》,1988年,6期。

洪邮生,英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立场,《历史教学》,1988年,12期。

邓元时,甲午战争与中日两国的历史命运,《贵州文史丛刊》,1988年,2期。

孙福海,甲午辽河战役为宋庆辩,《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1期。

廖宗麟,谈甲午战争中的刘铭传——和姚永森同志商榷,《安徽史学》,1988年,1期。

吴万善,甲午战争期间的铁汉御史安维峻,《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3期。

梁义群,甲午战争与清廷财政,《学术月刊》,1988年,5期。

何若钧,甲午战争时期的清议’”,《历史教学》,1987年,6期。

刘力,洋务派官僚资本在甲午战争后的变化,《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3期。

王燕梅,试论清政府甲午战争期间与战后的借款",《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2期。

杨立强,中日甲午战争与清末军制变革,《军事历史研究》,1987年,1期。

肃欠程,甲午战后山东教案刍议,《历史档案》,1987年,3期。

戚其章,论甲午战争初期的帝后党争,《山东社会科学》,1987年,2期。

许维雍,试析甲午战后的上海对外贸易,《上海经济研究》,1987年,1期。

张英莉,甲午战后赔款与日本的战后经营’”,《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1期。

叶昌纲,中日甲午战争与英国,《晋阳学刊》,1987年,3期。

戚其章,甲午战争前日谍在华活动述论,《晋阳学刊》,1987年,4期。

周辉湘,甲午战争前李鸿章的铁路活动,《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87年,4期。

穆景元,甲午威海海战北洋海军失败原因探,《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4期。

夏良才,日英修约谈判与中日甲午战争,《历史教学》,1986年,2期。

潘良炽李桦,甲午战后清政府对日赔款与赎辽费偿付期限正,《历史教学》,1986年,2期。

顾林,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的军费及日军的死伤人数,《历史教学》,1986年,6期。

张墨,甲午中日海战的历史教训,《史学月刊》,1986年,3期。

孙福海,甲午田庄台之战,《史学月刊》,1986年,4期。

廖宗麟,甲午清廷备战内幕述评,《广西社会科学》,1986年,4期。

刘熊祥,论甲午战争前官督商办企业的发展前途与经济效益,《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3期。

南昌龙,甲午战争期间朝鲜人民的抗日斗争,《东北师大学报》,1986年,2期。

李刚,试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4期。

桑兵,留日学生发端与甲午战后的中日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4期。

孙克复,略论甲午清军五复海城之役,《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2期。

姜铎,中日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学术月刊》,1985年,6期。

丁名楠,略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2期。

黄逸平,甲午战后官办军民用工矿业,《学术月刊》,1985年,8期。

余明侠,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彻底破产说辨析,《社会科学》,1985年,1期。

刘亚夫赫崇旺,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浅析,《学习与探索》,1985年,5期。

饶任坤,论甲午之战中李鸿章的以夷制夷政策,《学术论坛》,1985年,7期。

郭惠青,试论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4期。

孔祥吉,甲午战后康有为变法条陈考略,《浙江学刊》,1985年,5期。

王洪恩,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在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6期。

南昌龙,日本在发动甲午战争中的阴谋活动,《东北师大学报》,1985年,3期。

吴士英,中日甲午战争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历史教学》,1985年,1期。

沫兰,甲午战争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简述,《东岳论丛》,1985年,1期。

关捷高美雁,李鸿章子李经方在甲午战争中的两桩罪案,《历史教学》,1985年,5期。

余明侠,李鸿章应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主要责任,《苏州大学学报》,1985年,3期。

沈雨梧,甲午战争与中国农业,《中国农史》,1985年,2期。

竺柏松,李鸿章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方主角论质疑,《江汉论坛》,1985年,1期。

庄鸿铸,甲午战争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1期。

王魁喜,中日甲午战争与俄国的远东政策,《东北师大学报》,1985年,2期。

张建经,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将领左宝贵,《军事历史》,1985年,1期。

南昌龙,甲午战争初期日本的阴谋活动,《外国问题研究》,1985年,2期。

魏大柱,从战术思想论甲午海战,《河北学刊》,1985年,1期。

南昌龙,略论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对朝鲜实行的保护国政策,《外国问题研究》,1985年,4期。

梁世灿,论甲午战争时期的丁汝昌,《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85年,4期。

任鸿章,中日甲午之战与李鸿章的误国外交,《日本研究》,1985年,2期。

陈铮,甲午战争前后黄遵宪的日本观,《文史杂志》,1985年,2期。

小林一美吉尾宽于时化,日本关于日清战争的资料、研究、评论和国民意识的评介,《东岳论丛》,1985年,3期。

陈祖恩,甲午海战与军事技术,《社会科学》,1984年,2期。

李侃,甲午冲击在思想文学领域引起的变化,《近代史研究》,1984年,5期。

孙克复,论甲午盖平保卫战,《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3期。

冯天瑜,甲午战争期间张之洞主战言行评析,《江汉论坛》,1984年,5期。

戚其章,甲午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东岳论丛》,1984年,1期。

戚其章,甲午战争后保卫台湾之战,《东岳论丛》,1984年,4期。

郭墨兰,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上层不存在战和两派吗?——与夏冬同志商榷,《东岳论丛》,1984年,4期。

王如绘,甲午战争与山东大刀会的兴起,《东岳论丛》,1984年,4期。

庄维民,论甲午战争中的清军战略,《东岳论丛》,1984年,4期。

文川,《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评介,《东岳论丛》,1984年,5期。

南昌龙,甲午战争前的朝鲜问题与中日关系,《外国问题研究》,1984年,4期。

廖宗麟,戴宗骞和甲午威海之役,《安徽史学》,1984年,6期。

马骏,甲午海战中出色的指挥者刘步蟾,《军事历史》,1984年,3期。

张国权马俊吉,关于甲午辽阳保卫战的几个问题,《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1期。

赵颂尧,论甲午战争中的以夷制夷’”,《理论学习》,1984年,6期。

关捷,刘坤一与甲午中日战争,《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4期。

戚其章,建国以来中日甲午战争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1984年,4期。

夏良才,关于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起倒清拥李的密谋事件,《近代史研究》,1984年,6期。

孙克复,论甲午牛庄之战,《近代史研究》,1983年,4期。

孙克复,左宝贵与甲午平壤之战,《史学月刊》,1983年,1期。

戚其章,从甲午战争看洋务运动的性质及其失败原因,《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5期。

戚其章孙克复关捷,甲午黄海海战北洋舰队阵形考,《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1期。

宋文瑄蒲增繁,关于甲午战争中日军在山东的登陆地点,《历史教学》,1983年,6期。

季平子,甲午战争后期的议和活动,《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4期。

陈汶,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学习与研究》,1982年,9期。

关捷,甲午战争前中日海军力量之对比,《东北师大学报》,1982年,1期。

孙克复,甲午成欢之战,《历史教学》,1982年,6期。

吕万和,甲午海城之役与日本的军事冒险主义,《近代史研究》,1982年,2期。

戚其章,关于甲午黄海海战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1982年,1期。

戚其章,英人泰莱《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质疑——兼与董蔡时同志商榷,《近代史研究》,1982年,4期。

桑田忠亲李凡,甲午中日海战,《外国问题研究》,1982年,4期。

邱远猷,甲午中日黄海之战述略,《学习与研究》,1982年,9期。

卢骅,甲午战争的史实不容歪曲,《江淮论坛》,1981年,5期。

王少普,沙俄与中日甲午战争,《社会科学》,1981年,3期。

孙克复,甲午平壤之战,《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4期。

丁名楠,甲午战后到日俄战前日本对俄决战国策指导下的侵华策略,《东岳论丛》,1981年,5期。

戚其章,甲午威海海战始末,《东岳论丛》,1981年,5期。

董蔡时,有关甲午中日黄海海战的两种史籍记载的考释——再论刘步蟾在海战中的表现",《江苏师院学报》,1981年,2期。

吴如嵩,略谈甲午海战北洋舰队的议定队形,《江苏师院学报》,1981年,3期。

吴廷桢何玉畴,试论甲午战争中和战之争的性质,《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4期。

戚其章,甲午黄海海战始末,《历史教学》,1981年,2期。

戈扬,中日甲午战争人物介绍,《历史教学》,1981年,11期。

孙克复,试论甲午鸭绿江防之战,《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4期。

金基凤,关于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问题,《世界历史》,1981年,6期。

孙克复,丁汝昌与甲午中日战争,《史学月刊》,1980年,3期。

任茂棠,试论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帝党,《晋阳学刊》,1980年,2期。

孙穆,甲午中日战争的一则史料——介绍《大清敕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6期。

李安庆,甲午战后沙俄攫夺中东、芦汉、正太铁路的阴谋(1895—1898),《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3期。

吴如嵩,谈谈中日甲午黄海海战北洋舰队的战斗队形,《江苏师院学报》,1979年,

米庆余,沙俄在甲午战争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历史研究》,1979年,8期。

吕万和,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密电码是怎样被破译的,《历史教学》,1979年,6期。

孙克复,甲午丰岛海战始末,《历史教学》,1979年,11期。

承烈,甲午战争中威海人民抗敌资料一则,《破与立》,1978年,5期。

曾凡,严复甲午战争时期写的三通手札,《文物》,1975年,11期。

孙克复,美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玩弄的和平骗局,《史学月刊》,1965年,9期。

谷南,略论中日甲午战争中的美帝国主义,《学术研究》,1963年,4期。

孔经纬,清初至甲午战前东北官田旗地的经营和民佃以及民地的发展,《历史研究》,1963年,4期。

胡昭曦,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对四川的经济侵略,《历史教学》,1961年,

李希凡,畧论话剧《甲午海战》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戏剧报》,1960年,18期。

陈诗啓,中日甲午战爭中國际資本主义在中国的干涉活动和矛盾斗爭,《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0年,1期。

李健吾,《甲午海战》与历史剧,《文学评论》,1960年,6期。

张炯,评《甲午海战》兼论历史剧,《文学评论》,1960年,6期。

陈诗啓,甲午战前中国农村手工棉纺织业的变化和资本主义生产的成长,《历史研究》,1959年,2期。

李时岳,甲午战争前三十年间反洋教运动,《历史研究》,1958年,6期。

严启祥,中日甲午战争前中日在朝鲜的矛盾和斗争,《史学集刊》,1957年,1期。

郭毅生湯池安,"論甲午黄海大战与中國北洋篭?,《文史哲》,1957年,6期。

顾林,试谈甲午战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完全形成,《历史教学》,1956年,4期。

徐义生,甲午中日战争前清政府的外债,《经济研究》,1956年,5期。

孙毓棠,中日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近代工业,《历史研究》,1954年,5期。

卿汝楫,甲午战争期间美国的侵华政策,《世界知识》,1954年,15期。

赵捷民,中日甲午战争济远舰先逃与方伯谦问题,《新史学通讯》,1953年,8期。

來新夏中日甲午戰爭後台灣人民抗日始末,《历史教学》,1953年,12期。

孫毓棠,中日甲午戰爭赔款的借款,《历史教学》,1951年,3期。

张荫麟,甲午中国海军战蹟考,《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5年,1期。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