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汇编 > 清史镜鉴 > 人物
顺治帝之死与康熙帝继位
王思治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一、顺治帝笃信佛教,出家未果

  顺治帝性好佛。嘉庆时的礼亲王昭说:“章皇帝(顺治帝)……其于禅语,尤为阐悟。尝召玉琳()、木陈()二和尚入京,命驻万善殿,机务之暇,时相过访,与二师谈论禅机,皆彻通大乘……真天纵夙悟也。”(《啸亭杂录》)玉林,清初临济宗著名高僧,江南蓉城(今江苏江阴)人,湖州(今浙江吴兴)报恩寺住持。顺治帝闻其名,顺治十五年(1658)九月,遣使宣诏,请玉林入京说法。顺治帝礼尊有加,以禅门师长之礼相待,请其为自己取法名“行痴”,自称弟子,常至玉林所驻万善殿,聆听讲道,顺治帝自觉如聆佛语,封其为“大觉禅师”。一个月后,玉林南还。

 

  顺治帝尊礼的又一高僧木陈,讳道,广东茶阳(今大埔)人,明末清初临济宗高僧,宁波天童寺住持。门下弟子甚众,其得法而为一方寺院住持者,多达20余人。木陈认为清王朝入主中原是奉天承运,故应借帝王命官以护法,方能弘扬佛法,于是往来于当道者之间。顺治帝闻其名,玉林南还湖州后,木陈应召入京,仍住万善殿,顺治帝尊礼甚恭,以佛门弟子自居,常与其论说佛家道法。木陈对顺治帝领悟禅机称赞不已,说当今皇上“夙世为僧”,乃和尚转世。顺治帝也对木陈说:“朕想前身的确是僧。今每常到寺,见僧家明窗净几,辄低回不能去。”“若非皇太后一人挂念,便可随老和尚出家去。”他封木陈为“弘觉禅师”。顺治十七年五月,木陈南还,顺治帝说:“老和尚一旦还山,教朕如何忍得?”(木陈《北游集》)命留弟子本月旅庵、本月山晓二人,以便随时应对。

 

  顺治十七年八月,顺治帝爱妃董鄂妃去世后,他一度痛不欲生,有记载说,“竟至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杀”(魏特《汤若望传》)。顺治帝求死不得,于是更加沉迷于佛法,自九月至十月的两个月中,他访问高僧ánɡ)溪森(玉林的高徒)、本月旅庵共38次。顺治帝命溪森、本月旅庵、本月山晓在景山为董鄂妃作大法场,为死者诵经祈福。他终日与这几位高僧在一起,“竟成了僧徒手中的一个傀儡”,决意遁入空门。十月中,顺治帝请溪森为其净发,欲“披缁山林,孑然修道”。此时,玉林奉诏进京,闻知徒弟为顺治帝落发,大怒,欲积薪将溪森烧死。顺治帝为求溪森不死,同意蓄发,但仍希望出家成佛,问玉林:“朕思上古惟释迦如来舍王宫而成正觉,达摩亦舍国位而为禅祖。朕欲效之,如何?”(《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年谱》)玉林力劝顺治帝永做皇帝,以帝王至尊护法。而孝庄太后更是坚决反对顺治帝落发为僧,“如果没有他理性深厚的母亲加以劝阻,他一定会充当僧徒的”。

 

二、顺治帝因病痘逝世

  董鄂妃死后,顺治帝先是寻死觅活,继而又想皈依佛门而未果,于是深陷悲痛之中,他说自己“五内催痛”,健康日益恶化。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顺治帝发病,患上了当时认为十分可怕的出痘之症(天花)。当日,他抱病前往悯忠寺,亲视太监吴良辅替己祝发剃度,以示出家。太监马公则前往万善殿造访玉林,告以“圣躬少安”。玉林集众僧做法事,求佛祖为皇帝保平安。翌日,有李近侍前来,传语:“圣躬不安之甚。”顺治帝病情加重,九卿大臣齐集,叩请“圣安”。时宫殿各门所悬门神对联尽行除去(张宸《杂记》),又传谕民间:勿许炒豆、燃灯及泼水,因为这在当时为出痘之禁忌,于是皇帝病痘一事传遍京城。

 

  初六日,顺治帝病势垂危。入夜,召学士王熙、麻勒吉至养心殿,命撰遗诏,降旨一一自责。王熙在其自撰《年谱》中记述其经过说:初六日三鼓,他奉诏入养心殿,顺治帝病卧于御榻,谕曰:“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即就御榻前书写。”王熙闻言,惊恐不能成语,“五内催崩,泪不能止”。顺治帝说:“朕平日待尔如何优渥,训尔如何详切,今事已至此,皆有定数……尔不必如此悲痛。此何时?尚可迁延从事,致误大事!”王熙蒙谕之后,勉强拭泪吞声,就御榻前书写遗诏首段,顺治帝已然体力不支,于是奏明恐“圣体过劳”,请口谕之后,再仔细撰拟进呈。王熙退至乾清门西围屏内撰拟,“凡三次进览,三蒙钦定”,日出时遗诏始撰毕。初七日晚间,“圣驾宾天”,顺治帝与世长辞,年仅24岁。其时距董鄂妃之死,只有四个月。 

 

  顺治帝逝世,外间尚不得而知。时官兵部督捕主事的张宸记述次日京城各衙门及街巷情景云:

 

  初八日,各衙门开印。予黎明盥洗毕,具朝服入署。长班遽止曰:“门启后复闭,止传中堂及礼部三堂入,入即摘帽缨,百官散矣。”余错愕久之。盖本朝制度,有大丧则去缨。讵上春秋富,有此变也?

 

  张宸止于家,疑惧重重,早饭后,出门探消息,众皆茫然。时外城门俱闭,列卒戒严,大街寂寥无人,众人甚惶骇。至午,诏百官携朝服,令赴户部领帛,然后至太和殿西阁门,此时众人始知皇帝已然“宾天”。张宸遇同官魏思齐,问嗣君为谁?答曰:“吾君之子。”张宸闻言,心中一块石头落地,说:“心乃安。”可见,在此之前,由谁继承皇位的问题在众官心中颇存疑虑,而这却是事出有因的。

 

三、顺治帝立太子过程之曲折

  顺治帝遗诏,立8岁的玄烨为皇太子,即帝位。初八日二鼓,宣遗诏于百官,宣毕,令各官勿退,等候新天子即位。各官露坐于午门外,冬夜漫长,寒风凛冽,紫禁城笼罩在哀戚幽暗之中。

 

  初九日寅时,玄烨升太和殿,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康熙元年(1662)。登极大典所用卤簿仪仗,无一是顺治帝用过的旧物,灿然一新,于哀戚中显示了天家富丽。

 

  《清圣祖实录》记载,顺治帝早有立玄烨为太子之意。顺治十六年,皇三子玄烨6岁,与7岁的皇二子福全、3岁的皇五子常宁往宫中向父皇问安。顺治帝问各人长大后志向,皇五子常宁太小,不能答。福全以“愿为贤王”对,玄烨答曰:“待长而效法父皇,黾勉尽力。”“世祖章皇帝于是遂属意焉。”嗣君出于先帝之意的溢美之词,可谓老生常谈,事实并非如此。玄烨生而未得父皇的钟爱。

 

  玄烨幼时因未出痘,由保姆护视迁往宫外长安路东住所(今福佑寺),大约在五六岁时,出痘后才重回紫禁城。半个多世纪后,康熙帝回忆说:“世祖章皇帝因朕年幼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玄烨幼时父子各居一处,未能得到父皇欢心。更重要的是,顺治帝另有情之所钟。

 

  顺治十三年,董鄂妃进宫,翌年生皇四子,存活数月,尚未命名便夭亡了,却被追封为荣亲王。“亲王”是建大功勋者始封之,顺治帝爱母及子,有意立此子为太子,于追封黄口乳儿为亲王之事可以窥见。孟森先生说:“董鄂妃之奇宠,世祖之滥恩,若使荣亲王不殇,端敬(董鄂妃死后追封为端敬皇后)不夭,母爱子抱,神器恐非圣祖(康熙帝)所能有。”(《明清史论著集刊续编》)所以太子的第一人选本是董鄂妃所生的夭亡之子。

 

  顺治帝体魄日衰,孝庄太后十分焦虑,催促他早立太子,“皇帝想到了一位从兄弟,但是皇太后和亲王们的意见,都是愿意从皇子中选一位继承者”。顺治帝欲传位的从兄弟系何人?今已不得而知。但当时官员中似已知有此事。故前引张宸闻知嗣位者为“吾君之子”,而非另有其人,其心始安。

 

  太后和亲王坚持立皇子为帝。顺治帝有子8人,早殇者4人,存者4人:皇二子福全、皇三子玄烨、皇五子常宁、皇七子隆禧。常宁幼小,隆禧尚在襁褓,福全与玄烨是择立太子的人选。

 

  福全年长于玄烨,根据“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福全处于优势地位。福全生母董鄂氏是满人,玄烨生母佟氏本汉军,从生母看,福全又胜一筹。然而,孝庄太后决定立玄烨为太子,顺治帝同意,原因是:

 

  “当时促成这一决断提出的理由,是因为这位年龄较幼的太子,在髫(tiáo)龄时已出过天花,不会再受到这种病症的伤害了,而那位年长的皇子(福全),尚未出过天花,时时都得小心这种病症。这样这位被选择的皇帝,后来在康熙的年号之下,竟成为中国伟大的君主。”(魏特《汤若望传》)

 

  美国学者詹纳森·司潘斯在《康熙的七个时期》中也说:“(玄烨)生了天花,脸上的麻子存在一辈子。就因为他已对这种致命的疾病具有了免疫力,幸运的康复帮助他登上皇位。”(《清史译文新编》第2辑)

 

  康熙帝之所以被择立,就是他已出过天花,获得免疫力,不至于像他父亲那样英年早逝。

 

  康熙帝出天花时,由于护理不善,脸上留下了痘痕。见过他的传教士南怀仁、白晋、李明,俄国使臣雅兰布,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有记述。

 

 

  作者简介

 

  王思治(1929—2012),四川自贡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清史论稿》、《清代通史·康熙卷》、《康熙大帝》、《康熙事典》、《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等,并主编《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一、三、五、八卷等。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