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汇编 > 清史镜鉴 > 人物
1912:孙中山与袁世凯在北京的会见
王建伟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北京自元明以来长期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其政局直接影响着全国的变化和发展。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一生曾三次来到北京并最终病逝于此,他与袁世凯的唯一会见也发生在这里。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于12月25日结束长期海外流亡,回到国内。29日,独立各省的代表在南京选举他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形成了与北京清政府南北对峙的政治格局。2月12日,清颁布了《退位诏书》。次日,孙中山履行先前承诺,辞去临时大总统,并提名选举袁世凯为继任人。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4月1日,孙中山正式卸任。临时政府北迁,南北统一初步告成,各党派团体纷纷将总部迁往北京,北京成为民国初年各派政治势力角逐斗争的中心。

 

  虽然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之职,但黄兴在临时政府北迁之后出任南京留守,对袁世凯仍然具有一定威胁。同时,革命党人也是参议院中的主要政治力量,对政府有制约作用。为了缓和局面,稳定局势,袁世凯派专人南下,邀请孙中山、黄兴到京共商国是。孙中山抱着疏通南北感情,“融合意见”的良好愿望,不顾周围人士劝阻,决意北上。1912年8月24日17时30分,孙中山乘坐火车由天津抵达北京前门东车站,这是他第二次到京(1894年,时年28岁的孙中山与友人陆皓东曾来过北京),袁世凯派心腹赵秉钧前去欢迎北京一时万人空巷,市民争睹其风采。各报刊争相采访、报道孙中山之行,形成一股巨大的政治旋风。

 

  当晚8时,袁世凯在铁狮子胡同总统府(今张自忠路3号段祺瑞执政府旧址院内)为孙中山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并亲自为孙中山执盏,略谓:“刻下时事日非,边警迭至,世凯识薄能鲜,望先生有以教我。”“财政外交,甚为棘手,尤望先生不时匡助。”孙中山表示,国内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唯有恢复生产,兴办实业,开源节流,而交通为“发达之媒介”,故提出修筑全国铁路之务,希望袁世凯给予帮助。宴会结束后,袁世凯对人感慨与孙相见恨晚,谓:“不图中山如此嘹亮!”孙中山亦对其他人称:“袁总统可与为善,绝无不忠民国之意,国民对袁总统,万不可存猜疑心,妄肆攻讦,使彼此诚意不孚,一事不可办,转至激迫袁总统为恶。”(《孙中山年谱长编》)

 

  孙中山此次入京,正值时局微妙之际。就在孙入京前9天,作为武昌起义元勋之一的革命党人张振武,因与黎元洪的矛盾被黎电请袁世凯杀害于北京,一时舆论哗然,革命党的报纸激烈抨击,一些其他报纸也纷纷加入声讨队伍,指责这一行为“违法”。南方的革命党人极为愤慨,本拟随孙中山北上的黄兴因此推迟行期,两次发送电报严词质问袁世凯,有人甚至要求用武力解决此事。袁世凯政府面临很大的政治压力。此时孙中山进京,可谓雪中送炭。早在双方会面以前,孙中山就经常在多种场合表示信任并支持袁世凯。他还在张振武被杀一事上为袁开脱,在催促黄兴进京的电报中,孙中山明确表示,袁世凯同意处死张振武是迫不得已,是为了促进当时南北统一的大局。正是孙中山的坚持,本已放弃入京计划的黄兴最终还是来到了北京。

 

  而袁世凯对孙中山也是非常期待,孙在京期间,袁自始至终态度谦卑,为表示礼让,他将自己在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的临时大总统府第作为孙中山在京居所,自己则迁往铁狮子胡同陆军部。据时任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的梁士诒描述,双方长谈共计13次,“论事最为畅恰”。谈话时间多为自下午4点至晚上10点或12点,有时甚至延长至翌日凌晨2点。多数会谈只限孙、袁及梁士诒三人,内容皆国家大政、中外情形,如内阁、土地、实业、军队、外交、迁都、党争、对外借款等。(《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袁世凯一再表示孙中山、黄兴是建立民国之“首功”、南北统一之“关键”、民国安危之“所系”,并表示待正式大总统选出之后,也要退出政坛,与孙、黄共谋社会建设事业。对于会谈结果,孙中山也是满意的,他曾经亲口对袁表示:“十年以内大总统非公莫属。”同时,多次公开劝诫国民党人破除党界,勿争意见,与政府保持一致,和衷共济。

 

  铁路和实业是这一时期孙中山非常关心的问题。卸任总统之后,孙中山的政治热情下降,他认为,民国建立之后,三民主义之民族、民权均已完成,唯有民生问题尚待解决。他基本不理会同盟会日常事务,在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过程中也没有亲自出面组织,宋教仁成为国民党的实际负责人。同时,孙中山将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方面。他开始游历国内各省,所到之处即阐释其实行民生主义的主张。在孙中山看来,“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又为交通之母”。在卸任总统之后的几个月中,孙考察了津浦、胶济、京张等重要铁路干线。他曾在与袁的会谈中约定,十年之内,袁练成陆军一百万,而其本人经营铁路,延长二十万里,期望国家每年收入八万万。1912年9月9日,袁世凯颁布临时大总统令,特授孙中山“筹划全国铁路全权”,规定:在借款方面,纯然输入商家资本,不涉及政治意味;权限方面,未动工之铁路归孙中山经营,已修未成之路线,其管理权限需要与交通部商定;用人方面,一切以孙中山为准,政府不加干涉;经费方面,暂由交通部每月拨款3万元以资开办,日后再行续筹。孙中山也具体实施了铁路计划,于同年10月在上海创建了中国铁路总公司。1913年2月11日,孙中山以“筹办全国铁路全权”名义赴日考察。但随着国民党与袁世凯的决裂,上述约定迅速沦为一纸空文。

 

  孙中山在京期间,到过很多地方。当时的国务院在金鱼胡同的那家花园(晚清大臣那桐府第的俗称)宴请过他,前清皇室人员也在此举行宴会欢迎他。孙中山还拜访了清朝最后三年的实际掌权者——宣统帝之父、摄政王载沣,慰勉其和平交权。载沣表示民国建立是大势所趋,自己感谢民国的照顾。此外,孙中山还参观了雍和宫、万牲园(今北京动物园)、颐和园,到南口考察了京张铁路,在位于灯市口的基督教堂出席了基督教会、公理会、长老会、圣公会、青年会等欢迎大会,在位于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参加了多位友人的欢迎会等。9月17日,孙中山离京赴山西考察。

 

  孙中山与袁世凯都是清末民初影响巨大的政治强人,双方的会见具有重要意义。孙中山在公开场合对袁的推崇进一步提升了后者的声望,其卸任总统之后专心实业的一系列表态进一步淡化了对抗态度。参议院中国民党议员与北洋政府的对立也开始缓解。袁世凯则通过表面上的谦卑姿态,表达了他作为临时大总统所具有的开诚布公的政治胸怀,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地位与向心力。南北之间似乎开始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因张振武案而引发的动荡局势被稳住,该案最后不了了之。

 

  表面看来,孙、袁关系融洽,此一时期也是两人的“蜜月期”,但双方其实各怀心事。袁世凯从未真正放松警惕,而孙中山也并非完全放弃对最高权力的争取,只是限于自身实力的不足暂时屈就。孙中山既是一个信仰上的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个策略上的实用主义者。他曾公开说明:“维持现状,我不如袁,规划将来,袁不如我。为中国目前计,此十年内,仍宜以袁氏为总统,我专尽力于社会事业,十年以后,国民欲我出来服役,尚不为迟。”(《民立报》1912年9月3日)就在孙中山在京期间,由孙所创办的上海英文报纸《民国西报》却在攻击袁世凯。他虽然在许多问题上与袁达成了共识,但还有更多的分歧始终存在。孙中山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现实情况的务实选择,有些姿态绝非其内心的真实表露。像他这样的人物,绝不会被袁世凯轻易迷惑。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何不到一年之后,孙、袁二人关系就迅速跌入冰点,并最终兵戎相见。

 

  作者简介

 

  王建伟,1979年生,内蒙古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民国政治文化史、民国北京历史,著有《民族主义政治口号史研究(1921—1928)》。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