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汇编 > 清史镜鉴 > 人物
“疯颠”大师章太炎
张晨怡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浙江余杭人。作为一位特立独行的国学大师、辛亥时期的革命元勋,他素有“革命之文豪”、“新中国之卢骚(今译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与“民国祢衡(汉末名士)”之美誉。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其行为却常常与“疯颠”二字相联系。

 

  早在清朝末年,章太炎就因为宣传革命被视为“疯颠”。而他对此评价并不反感,反而十分自豪。1906年7月15日(光绪三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章太炎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发表演说时,称:

 

  我是有神经病,而且听见说我疯颠,说我有神经病的话,倒反格外高兴。为什么缘故呢?大凡非常可怪的议论,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也不敢说。说了以后,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的神经病。

 

  显然,章太炎在1906年就称自己“疯颠”,是因为他知道,在清政府的统治下冒着生命危险投身“逐满独立”事业,必须要具有如痴如狂、非同寻常的勇气。

 

  这就难怪章太炎的“疯颠”不仅没有为人们所反感,反而引起了他的学生及追随者的敬意。1918年,鲁迅在写作《狂人日记》的时候,恐怕脑子里想到的,除了他自己承认的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外,就是老师章太炎的影子。而在《药》中,鲁迅更进一步揭示,所谓“疯子”的称谓,往往是愚昧的庸众加之于革命的先行者的。

 

  如果说在革命未成之际,章太炎的“疯颠”显示了一个革命先驱的勇气并且为众人敬佩,那么,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后,他应该享受革命元老的待遇才对。但事实却是,在1912年的中国,章太炎再次被时人视作“章疯子”,而给予这个并不恭敬的绰号的,居然是他昔日的革命同仁。

 

  实际上,在武昌起义之后,章太炎也短暂地拥有一些光荣的称号。1911年11月,他结束了长达5年的流亡生活,带领一众门下弟子,自日本神户坐船回国。对于章太炎的归来,代表同盟会立场的《民立报》不仅于16日发表了章太炎“回国返沪”的消息,而且专门刊载《欢迎鼓吹革命之文豪》,极为友好地宣称:“章太炎,中国近代之大文豪,而亦革命家之巨子也。”

 

  不过,因为观念不同,同盟会和章太炎很快就反目成仇,而对章太炎的赞扬也随即为谩骂所替代。1912年5、6月,以激进著称的同盟会会员戴季陶以笔名“天仇”在《民权报》上发表一系列文章,从《哀章炳麟》、《该死的章炳麟》、《杀》到《章炳麟非人》、《水性花之人妖》等,持续不断地对章太炎破口大骂。

 

  同盟会成员之所以对革命元老章太炎恨之入骨,主要原因有两条:其一,章太炎“运动各界排斥同盟会”;其二,认为章太炎投靠袁世凯,并且在袁面前“力诋孙、黄”,是“阿权”、“朝东暮西”和“伪诈百出”。

 

  实际上,章太炎和同盟会的分歧,早在辛亥革命前已经出现。1907年,因为《民报》的费用问题,章太炎和孙中山开始交恶。当年日本政府应清政府的要求,促令孙中山离境。孙在被驱逐前,接受了日本政府送的五千元旅费以及商人铃木久五郎馈赠的一万元。当时他正在策划新的起义,因此只留下二千元给《民报》,其他的用作军费,这招致了不明内情的章太炎等人的不满。章因此认定孙企图私吞革命经费,气愤地把挂在报社墙上的孙中山照片取下来,寄给同盟会香港分会,并附言说:“出卖《民报》之孙文,应即撕去。”

 

  之后,两人矛盾不断激化。1910年,章太炎和陶成章等人在东京重新成立光复会,并在南洋各地设分会,与同盟会分庭抗礼。几乎同时,孙中山也在旧金山将同盟会分会改名为中华革命党。

 

  今天我们无法断言二人之争是否夹杂个人恩怨,但可以肯定,仅在政治观念上,章太炎和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就存在诸多分歧。章太炎因此也就从受人尊敬的革命元勋变成了同盟会攻击的对象。

 

  1912年1月13日,光复会领袖陶成章在上海法租界被暗杀。真相很快大白,凶手是蒋介石,而背后指使者居然是革命党都督陈其美。这一事件让作为光复会会长的章太炎十分愤怒,也让他与同盟会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他激烈地声称:“惟以詈(lì,骂)骂同盟会、毁诬同盟会为最得意之事。”

 

  实际上,章太炎在民国元年被冠以“疯子”之名,这是以光复会和同盟会为代表的革命队伍内部日益分裂的表现。因为分裂,昔日的战友与同志变成了互相攻击与诋毁的对象,甚至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

 

  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全票通过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此前,章太炎曾经主张北伐,现在,他也被袁世凯的慷慨激昂所迷惑。章认为中国需要华盛顿那样的领袖人物,袁既然拥护共和,又拥有北洋军事实力和丰富的政治经验,应该是实现南北统一的最佳人选。从此,他开始支持袁世凯。

 

  当然,革命党人推举袁世凯当中华民国的总统,很快被证明是一个错误。章太炎在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后也终于意识到这一点。他愤慨地辞去东三省筹边使的职务,匆匆南下上海,他与袁世凯的政治“蜜月”基本结束。

 

  随后,大量证据表明“宋案”的主使人正是袁世凯,这让革命者不再对袁抱有幻想。7月,二次革命爆发,但不久即告失败,孙中山、黄兴等人先后逃亡日本。章太炎不甘心再次流亡国外,冒险留在了上海。

 

  这时,一部分国民党和新共和党议员还在北京,他们幻想通过宪法和选举继续同袁世凯较量一番。8月初,新共和党本部急电章太炎到北京主持斗争事宜。“时危挺剑入长安,流血先争五步看。”章太炎明知道北上的危险,但为了共和,他仍然怀着决死的斗志赶到北京。

 

  随后,章太炎再次“疯”发作,讥笑袁世凯,大闹总统府。这一时期他所干的诸多疯事之一,就是鲁迅在《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中记叙的“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之门,大诟袁世凯之包藏祸心”。1914年1月14日的《申报》如此报道:“章手执团扇一柄,团扇之下系以勋章,足穿破官靴一,在院内疯言疯语,大闹不休。”他的“疯子”行为再次引起人们的担忧,《时报》警告说,如果不把章太炎放出北京,恐怕北京人都将传染疯气。之后,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为了表达胸中的愤怒,他在案几上写满“袁世凯”三字,每天都要用木杖击打数次,并美其名曰“鞭尸”。而袁世凯惮于背负杀害“民国祢衡”的恶名,无计可施,只好自慰不必与一疯子计较。

 

  1916年, 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中死去,章太炎恢复自由。五四运动后,章太炎主张复古,反对白话文。鲁迅写了《趋时和复古》等文章,对其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九一八事变以后,章太炎再次为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号,怒斥不抵抗政策,言辞犀利,再现“疯”本色。临终前10天,他还致书蒋介石,劝其联共抗日。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于苏州病逝,终年68岁。

 

  “笼中何所有,四顾吐长舌”,这是章太炎用以自嘲的诗句。回头来看,他的几次“疯”原因各异,但都反映了狂狷率性、爱国忧民的名士风骨。章太炎曾有遗嘱云:“凡人总以立身为贵,学问尚是其次。不得因富贵而骄矜,因贫困而屈节。”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作者简介

 

  张晨怡,女,1976年生,浙江绍兴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著有《罗泽南理学思想研究》、《清咸同年间湖湘理学群体研究》、《1912:帝国的终结》等。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