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荣,“桐城‘义法’与方苞的交游”,《古典文学知识》,01期,2013年。
刘泽子沐,“桐城派散文创始人:方苞”,《中学生》,03期,2013年。
刘文彬,“论‘方苞不作诗’”,《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1期,2012年。
刘文彬,“欲效风雅追贤圣,且就义法赋诗篇——论方苞的诗作和诗论”,《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5期,2012年。
刘月菊,“论方苞的女性观”,《剑南文学(经典教苑)》,12期,2012年。
宋豪飞,“方苞‘绝意不为诗’之辩及其诗论”,《北方论丛》,02期,2012年。
宋豪飞,“方苞受学于其兄方舟述论”,《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2012年。
王婷,“重新认识方苞——从《方苞集》的发轫与文论个性说起”,《文教资料》,34期,2012年。
王振红,“方苞《史记》学成就述论”,《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5期,2012年。
朱洪,“方苞父亲方逸巢与曹寅交往考”,《学术界》,02期,2012年。
胡贤林,“汉学视野中的桐城义法——以钱大昕批评方苞为例”,《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2011年。
黄颖,“浅析方苞对韩愈文论的继承与发展”,《荆楚理工学院学报》,08期,2011年。
江小角,“方苞的文论思想及其散文创作特色”,《江淮论坛》,05期,2011年。
鲁青,“从《陈驭虚墓志铭》看方苞的‘雅洁说’”,《兰州教育学院学报》,05期,2011年。
邵宁,“论方苞对桐城派文风的开创及影响”,《时代文学(下半月)》,10期,2011年。
王振红,“历史叙事视野下的方苞‘义法’说”,《湖南科技学院学报》,09期,2011年。
魏慧娟,“论方苞政治态度之转变”,《文学教育(下)》,05期,2011年。
余水英,“方苞与姚鼐的游记之比较”,《安康学院学报》,04期,2011年。
张德锤,“一代宗师方苞与避暑山庄”,《承德民族师专学报》,03期,2011年。
张则桐,“方苞《石斋黄公逸事》疏证”,《中国典籍与文化》,02期,2011年。
冯峰,“方苞礼学的形成及其特点”,《历史档案》,03期,2010年。
张全民、姚上怡,“循天理、随势变——方苞法律思想论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5期,2010年。
张伟,“方苞‘义法’说的审美解读”,《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3期,2010年。
张伟,“形式的超越——方苞‘义法’说的审美阐释”,《社科纵横》,01期,2010年。
张毓洲,“《南山集》案与方苞人生及心态的变化”,《齐鲁学刊》,06期,2010年。
张元,“方苞的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08期,2010年。
黄全春,“梁启超贬斥方苞之事实与缘由考析”,《韶关学院学报》,04期,2009年。
孟伟,“方苞《古文约选》的编选、评点及其影响”,《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8期,2009年。
邬国平,“向天国的妻魂致歉——读方苞《亡妻蔡氏哀辞》”,《古典文学知识》,06期,2009年。
徐杰,“方苞的‘义法’说对刘大櫆‘神气’说的影响”,《绵阳师范学院学报》,06期,2009年。
赵栋栋,“方苞之‘雅’的美学意蕴”,《沧桑》,02期,2009年。
查桂义,“从归有光之‘白描’到方苞之‘白描’”,《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3期,2008年。
李丽英,“方苞‘义法’说研究综述”,《安徽文学(下半月)》,03期,2008年。
罗军凤,“方苞的古文‘义法’与科举世风”,《文学遗产》,02期,2008年。
萧晓阳,“近三百年文化嬗变中的桐城学术精神——以方苞、曾国藩、严复为中心”,《北方论丛》,03期,2008年。
张双田,“简析方苞对清政权由离心变为向心”,《文学教育(上)》,08期,2008年。
赵栋栋,“‘虚言其大略’的方苞古文”,《长治学院学报》,04期,2008年。
镇方利:《方苞“义法”说的现代阐释》,硕士,四川师范大学,指导老师马正平,2008年。
李勇:《方苞《春秋》学二题》,“全国第三届桐城派学术研讨会暨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中国安徽合肥、中国安徽桐城,2007年。
卢佑诚,“方苞与颜李学派”,《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4期,2007年。
卢佑诚,“方苞与颜李学派”,《铜陵学院学报》,02期,2007年。
唐红炬:《试论方苞散文中的“义”与“法”》,“全国第三届桐城派学术研讨会暨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中国安徽合肥、中国安徽桐城,2007年。
童丽慧:《带着镣铐的舞者心迹——论方苞的游记创作》,“全国第三届桐城派学术研讨会暨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中国安徽合肥、中国安徽桐城,2007年。
吴筱霞,“方苞与地方志”,《中国地方志》,04期,2007年。
萧晓阳:《近三百年文化嬗变中的桐城学术精神——以方苞、曾国藩、严复为中心》,“全国第三届桐城派学术研讨会暨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第二届年会”,中国安徽合肥、中国安徽桐城,2007年。
张维,“唯其理之是 唯其辞之是——从李绂、方苞评点柳文的异同再论‘义法说’”,《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期,2007年。
慈波、倪玲颖,“论方苞的古文‘雅洁’说”,《理论界》,07期,2006年。
佟成,“方苞不写诗 姚鼐不作词”,《刊授党校》,10期,2006年。
张成权,“方苞是‘汉学’的对立面吗?——“桐城派与汉宋学之争”札记之一”,《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4期,2006年。
程根荣:《方苞“义法”与散文双璧》,“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中国安徽桐城,2005年。
刘守安,“一个矛盾而痛苦的灵魂——方苞生平与思想探微”,《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期,2005年。
卢佑诚:《方苞与颜李学派》,“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中国安徽桐城,2005年。
王建农、王成军,“清代传记文学论——以顾炎武、方苞、曾国藩、沈复为个案”,《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2005年。
吴筱霞:《方苞与地方志》,“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中国安徽桐城,2005年。
翟国璋,“方苞‘进士’辩”,《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2004年。
关爱和,“《南山集》案与清代士人的心路历程——以戴名世、方苞为例”,《史学月刊》,12期,2003年。
李业桃,“从《左忠毅公逸事》看方苞的‘雅洁’”,《皖西学院学报》,04期,2003年。
钟扬、顾海,“桐城《戴氏宗谱》中戴名世、方苞佚文两则”,《中国典籍与文化》,02期,2003年。
施明智,“‘虚言其大略’的方苞散文及其成因”,《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5期,2002年。
袁忠群,“刘大櫆与方苞文论的本质性区别”,《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01期,2001年。
赵建章,“论方苞的‘义法’说”,《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6期,2001年。
邱章红,“论方苞‘雅洁’思想美学意蕴”,《合肥联合大学学报》,03期,2000年。
张东敏,“赵钧彤《狱中八咏》与方苞《狱中杂记》”,《社科纵横》,01期,1998年。
暴鸿昌,“论方苞与康雍时期的理学”,《中国史研究》,02期,1997年。
丁鼎,“方苞‘进士’身份考辨──兼析清代‘进士’一名的不同含义”,《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02期,1996年。
罗仁忠,“清代方苞铭文端砚”,《四川文物》,04期,1994年。
黄挺,“戴名世的《雁荡记》和方苞的《游雁荡记》比较评析”,《韩山师专学报》,04期,1992年。
陈耀东,“太华三峰 质文兼美——论方苞、刘大櫆、姚鼐散文的杰出成就”,《浙江师大学报》,02期,1991年。
熊秉尧,“望溪文章称雅洁——试论方苞散文的语言特色”,《内江师范学院学报》,01期,1991年。
叶建华,“论方苞的史书‘义法’”,《安徽史学》,01期,1990年。
戴文葆,“历代编辑列传(三十四) 方苞(1668—1749年)”,《出版工作》,08期,1989年。
杨向奎,“论方苞的经学与理学”,《孔子研究》,03期,1988年。
龚维英,“方苞下狱潜在因由探索”,《商丘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87年。
华世忠,“从方苞的义法到姚鼐的文论——桐城派文论述评”,《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期,1987年。
徐天祥,“简论方苞的‘雅洁’”,《江淮论坛》,02期,1987年。
余秉颐,“方苞与颜李学派”,《江淮论坛》,03期,1987年。
龚维英:《方苞下狱真正因由浅议》,“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中国安徽桐城,1985年。
姜海峰、徐礼君:《方苞与韩愈论纲》,“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中国安徽桐城,1985年。
潘忠荣:《试论方苞与诗》,“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中国安徽桐城,1985年。
王镇远,“论方苞的思想”,《江淮论坛》,05期,1985年。
王镇远,“论方苞的‘义法’说”,《江淮论坛》,01期,1984年。
段会杰,“慧眼识英才,肝胆鉴后人——读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承德师专学报》,02期,1983年。
刘法绥,“方苞在狱中种种”,《语文教学与研究》,08期,1983年。
潭学习,“方苞和桐城派”,《语文教学与研究》,08期,1983年。
顾易生,“方苞姚鼐的文论及其历史地位”,《江淮论坛》,02期,1982年。
王显春,“方苞《狱中杂记》写作目的辩”,《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期,1982年。
刘梓钰,“方苞抑柳谈”,《天津师院学报》,06期,1980年。
杨必胜,“澄清至极,自然而发其光精——读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学通讯》,06期,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