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汇编 > 史苑 > 调研报告

大陆清史研究队伍现状调研报告
王江 颜军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编者按:本文是在清史纂修工程启动阶段,向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提供的一份清史学术调研报告,写成于2003年,现予发表,以饗清史界同仁。

要完成一部总结既往清史研究成果,充分体现当代清史研究水平的大型《清史》,必须动员全国各地的学术力量协同努力。因此,有必要在清史纂修工程的启动阶段对当前的清史研究队伍进行一次大规模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科学组建一支优秀的清史纂修队伍。根据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学术调研工作安排,“国内清史研究队伍现状调研小组”从2003年3月份开始对全国30余个省市地区的320多个单位展开了调研,以为最大程度地调动和发挥全国清史研究力量提供科学依据。 

此次调研,原本设计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会议咨询等多种手段,但由于“非典”疫情的影响,实际调研主要依靠问卷调查和电话咨询方式,共向除台港澳地区[1]以外的全国290多个高校、科研机构、文博等单位发出“清史研究人员调查表”[2]1500余份,截至2003年7月底,共收回调查表格800余份、单位简介50余份。[3] 

作为一次全国性的清史研究队伍基本情况摸底调查,此次调研尽管遇到了各种困难,但总体来说仍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不少地方科研机关、院校对调研工作较为重视,认真填写了表格,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信息。当然,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个别单位的反馈也存在着迟滞、疏漏、简略等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调研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对此,调研小组通过多种渠道、手段尽力加以完善补充。以直接搜集的各种人员信息为基础,经过录入校对和多次调试,目前已建立起一个储存800余人多项数据信息并具备多种检索手段的“清史研究人员数据库”。这一数据库尽管由于上述多种原因仍有待于完善,但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惟一的清史研究人员数据库,不仅能够为清史纂修下一步主体工程的项目分解和落实人选等工作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还可以在不少方面弥补其他相关数据库的缺陷。 

从调研结果来看,目前我国清史研究队伍的现状是可喜的,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规模都在日趋完善壮大的清史研究队伍,并在综合研究、专题研究、史料整理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成绩。下面根据我们调研所获得的资料和信息,对目前我国大陆地区清史研究队伍现状试作分析。 

一、             大陆清史研究队伍概况 

(一)清史研究人员的分布与结构 

目前大陆地区的清史研究人员主要分布在高校、社科院、文博单位等几大系统,其他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军事科学院、各级政协文史资料、政府地方志等机构,虽然也有从事清史研究、资料整理的人员,但无论是专业化程度还是规模,都有待进一步发展。 

1.高校系统 

高等院校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这里活跃着一支较强的清史研究力量,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教育部加大推动研究型高校发展的力度,实施了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一系列建设计划,高校的清史研究力量在不断加强。 

高校的清史研究人员,主要分布在各类具有历史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其中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院校13所[4]、历史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31所、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约200所。这些院校都有数量不等的清史研究人员。 

此次调研,我们共向大陆110余所高校寄去了调研材料,截至2003年7月底,收回480余人的返函,加上此后陆续返回的,共获得全国高校约500余名清史研究人员的材料。他们主要分布在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黑龙江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暨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藏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湘潭大学、新疆大学、扬州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64所院校。  

以上480余人中,有高级职称的(教授、研究员、研究馆员、编审)300余人、副高职称的(副教授、副研究员、副研究馆员、副编审)140余人、讲师30余人。 

从学历看,480余人中,有博士学位的180余人、硕士学位的150余人、本科学位的116人、专科3人。 

从年龄结构来看,70-80岁的有20余人,60-70岁的有50余人,50-60岁的有120余人,40-50岁的有140人,40岁以下的有150余人。 

2.社会科学院系统 

社会科学院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专业学术机构,在清史研究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之外,各省市也设有社科院。各级社科院除了承担相当数量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外,还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独立地进行研究。建国以来,出版了大量的清史研究著作、论文、资料翻译和文献整理等,这些科研成果丰富和发展了清史研究,许多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和高校相比,社会科学院系统在清史研究方面具有研究领域全面、梯队完整等特点。此次调研,我们共收到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新疆社会科学院,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历史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世界宗教所、近代史研究所、人口研究所这26家单位共200余人的回函。其中,有高级职称的100余人、副高职称的50余人、中级职称的10余人;博士学位的30余人、硕士学位的50余人;本科80余人,专科2人。从年龄结构看,70-80岁的有10余人,60-70岁的有30余人,50-60岁的有40余人,40-50岁的有30余人,40岁以下的有50余人。(其他不详) 

3.档案文博系统 

清代留有大量的文物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单位整理出版了大量清代档案文献,并开始了档案文献的数字化、网络化处理应用。档案文博系统的清史研究人员,近年来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此次调研,我们共收到故宫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海南省档案局、河北省图书馆、清东陵文物管理处、河南省图书馆、湖北省档案馆、内蒙古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沈阳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四川省档案馆、四川省图书馆、天津市档案馆、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浙江省图书馆、圆明园管理处、浙江省博物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文物研究所这20个文博单位约140余人的回函。其中,有高级职称的60余人、副高职称的70余人;有博士学位的2人、硕士学位的16人、本科110余人、专科10余人。从年龄结构来看,70-80岁的有8人,60-70岁的有20余人,50-60岁的有20余人,40-50岁的有40人,40岁以下的有40余人。 

综合以上统计,我们可以大致了解目前大陆地区清史研究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 

有高级职称的460余人、副高级职称的260余人、中级职称的40余人; 

有博士学位的210余人、硕士学位的210余人、本科300余人; 

60岁以上的130余人,50-60岁的180余人,50岁以下的450余人。 

(二)研究领域情况 

清史研究包罗万象,为对目前大陆地区清史研究人员的研究领域有一个大致把握,此次调研中,我们按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学术思想、社会、边疆民族、历史地理、中外关系、语言与档案文献、区域等12个领域对800余人的研究领域进行了统计,结果如下: 

政治,194人, 

经济,111人, 

军事,23人, 

科技,13人, 

文化艺术,143人, 

学术思想,114人, 

社会,128人, 

边疆民族,146人, 

历史地理,30人, 

中外关系,67人, 

语言与档案文献,153人, 

区域,172人。 

从上面统计数据来看,从事清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学术思想、边疆民族、语言与档案文献的较多,而军事、科技等领域的研究则有待加强。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调研所获资料存在着欠缺,以上数据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目前大陆清史研究队伍的情况。 

二、重点清史研究队伍介绍 

此次调研显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国内各地,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实力的清史研究队伍。其中有属于高校系统的,也有属于社科院系统的,有注重综合性研究的,也有侧重专题性研究的。另外,我们还发现,不同地区的研究队伍具有不同的研究取向和优势,总体看来,京津地区具有较强的综合研究力量;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在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方面占有优势;福建、广东地区注重结合华南地方史开展研究;湖南、湖北学者偏重晚清史研究;东北学者在前清史、东北史领域实力明显;内蒙、新疆、西藏、云贵等地学者则在边疆民族史研究方面有较强实力。当然,以上划分只是相对而言。下面根据各单位的简介和我们调研获得的资料,择其重点加以介绍。 

(一)京津地区 

1.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5月,重新组建于1999年6月,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清史教学与研究机构。 

清史研究所具有较强的科研力量,现有研究人员30余人,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研究涵盖清史研究的各主要方面,形成了老中青结合、思想活跃、富有潜力和创新意识的学术队伍。大多教授均有2部以上有关清史的学术专著及诸多学术论文发表,显示出较强的学术实力。 

清史研究所的创设,即以纂修清史为目标。几十年来,对清代历史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耕耘,在清代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边疆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特别是中国近代灾荒、清代秘密社会、清代基层社会、清代边疆等领域的研究,一直处于国内国际的前沿水平。清史研究所能够并正在主持和承担多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等国家级重大历史学研究项目。建所以来,共出版了《简明清史》、《清通鉴》、《清史编年》等学术著作200余部,发表论文2500余篇,获国家和部级奖励20余项。 

清史研究所是培养高层次清史研究人才的基地。该所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2个博士点,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点以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等4个硕士点,其中中国古代史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清史研究所同时也是教育部所设“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几十年来,清史研究所为国家培养了100余名高层次的清史专门研究人才。 

清史研究所也是著名的国际汉学交流窗口,主办及参与主办了30余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与日、美、德、韩、俄等国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关系,先后有近百名来自世界各国的硕士、博士、教授来所交流访问、研修。 

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立于1954年,该所也是国内实力较强的清史研究机构,研究范围侧重于前清史,其清史研究人员,主要分布在明清史、社会、思想研究室和徽学研究中心。 

明清史研究室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明清史研究组,1966年改为明清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徽学研究中心依托该室)。该室现有研究人员20余人。主要研究范围是明、清断代史及徽学(清史学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的重点学科,徽学是该所8个重点学科之一)。近20年来,该室的明清史和徽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出版专著40余部、论文数百篇及研究集刊《明史论丛》、《清史论丛》,涉及明清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学术文化及徽学研究等各方面。其中,国家重点大型集体项目《清代全史》1—10卷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优秀成果奖和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徽州千年契约文书》(1—40卷)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优秀成果奖。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国家社科基金和院重点课题有“清代政治研究”、“明清徽州社会史研究”、“思想转变与十八世纪士林风气”、“乾嘉学派研究”、“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其对策研究”等。

社会史研究室始建于1992年,现有研究人员5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博士3人。该研究室先后完成并出版了《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清代家庭与婚姻问题研究》、《伦理与生活—清代婚姻研究》、《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清代八旗驻防研究》等。 

思想史研究室成立于1957年,该室共有研究人员13人,其中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4人。思想史是历史所的8个重点学科之一,重点研究中国先秦至“五四”时期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60年代初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内容覆盖了从殷商至鸦片战争的中国古代思想史全程。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社科基金和院重点科研项目有“中国经学思想史”、“中国史学史”等。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以1840年至1949年间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中外关系为研究重点,下设近代政治史室、近代中外关系一室、近代中外关系二室、近代经济史室、近代文化史室、近代思想史室、史学理论室和近代史资料编译室。该所经过40余年的发展,相继建立起中国近代政治史、中国近代经济史和中国近代文化史诸学科。目前有高级研究人员70余人,其中研究员30余人、副研究员40余人,是国内重要的晚清史研究机构。 

该所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每年出版专著约10部、论文160余篇,完成并正在进行的重点研究项目有“中国近代史”、“帝国主义侵华史”、“十九世纪香港史”、“沙俄侵华史”、“近代中国华北农村社会经济研究”、“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化进程”、“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及实践”、“晚清人物与政治历史”等;已出版了《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稿》、《帝国主义侵华史》、《沙俄侵华史》、《日本侵华七十年》、《十九世纪香港史》等重要著作;编纂的大型资料有《太平天国资料续编》、《中法战争资料续编》、《中俄关系史料丛刊》等,研究论著涵盖清代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学术、文化、边疆、民族诸领域。 

近几年,近代史研究所举办或联合举办了“近代中国与世界”、第二届“近百年中日关系史”等国际学术讨论会,并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学术机构及学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通过联合举办“孙逸仙思想与中国现代化”、“孙逸仙思想与儒家人文精神”学术讨论会,同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和台湾师范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学术交往更为密切。与葡萄牙有关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对澳门史、中萄关系史的研究。 

4.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清代经济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该所的清史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经济思想史研究室和中国经济史研究室,他们以近代经济史研究为主攻方向,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在明清土地制度、清代等级制度、洋务运动、中西关系、金融、航运、铁路、地方经济史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出版了几十部论著,发表学术论文2000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如严中平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5),汪敬虞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许涤新、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一、二、三卷,方行、魏金玉、经君健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李文治、魏金玉、经君健《明清时期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章有义《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近代徽州租佃关系研究》、《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晚清钱庄和票号研究》,经君健《清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史志宏《清代前期的小农经济》,徐建生、徐卫国《清末民初经济政策研究》等,对推动清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该所还编纂了大量清代经济研究史料,如《中国近代经济史参考资料丛刊》,自上世纪50年起至80年代,先后出版了近代工业、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外债、铁路、航运史等资料集8种30多册。此外,还有《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清代工商行业碑文集粹》、《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上海民族毛纺织工业》等资料集。这批资料集尤其是50年代后出版的资料集,大大地缓解了中国经济研究的资料荒,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史、特别是近代经济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了经济史学界、历史学界乃至现实经济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至今仍在进行,《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二辑)近日已在排版,即将出版。近期将出版的还有《明清时期土地问题数据集》和陈树平编辑的《明清时期生产力数据集》等。 

5.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开放性研究机构,主要职能是组织协调全国范围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该中心以中国近代边界研究、中国古代疆域研究和中国边疆研究史三大研究系列为内容,重点研究中国近代边界变迁、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历史上治边政策的经验教训以及中国边疆研究的历史遗产等。现有研究人员10余人。 

该中心在清代边疆史地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国家、院重点科研项目有《中国近代边界沿革史》(国家“六·五”重点项目)、《中国古代疆域史》(国家“八·五”重点项目)、《清代的边疆政策》(国家社科基金)、《中国边疆通史》(国家社科基金),《清代中朝使者往来研究》(院青年基金)、《近百年来南沙群岛研究》(所重点)、《中国边疆研究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所重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奏折有关清代边疆目录索引》(所重点)等。 

6.北京大学历史系 

北京大学历史系现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世界近现代史和考古学5个博士点,其中中国古代史等是国家级重点学科。该系现有清史研究人员10余人,主要侧重晚清政治、军事、学术、中外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完成和正在进行的项目有《近代中日文化交流》、《近代中国考据史学的转变》、《近代西北边疆交通史》等,主要论著有《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清王朝的覆灭》、《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不平等条约与近代中国》、《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等。 

7.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的清史研究人员主要分布在历史系和史学研究所。 

历史系是全国高校中最早设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和最早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也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史学研究所是198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国第一个史学史科研机构。目前该校从事清史研究的约有20余人,主要侧重清代思想、学术、社会、经济等领域,特别是史学史研究,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现已完成和正在承担的重要项目有“对否定我国近现代革命史错误思潮的评析”、“清代理学研究”、“明清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清代回疆法律制度研究”、“元明清北京少数民族社区研究”、“明清北京宫廷藏书研究”等。重要论著有《中国通史》、《清代公羊学》、《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等。 

8.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成立于1956年,是国内高校在民族史研究中方向最全、综合实力较强、研究水平较高的单位。现有专门史、中国少数民族史、考古学与博物馆、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5个硕士点及专门史、中国少数民族史2个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同时也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该系现有清史研究人员10余人,从事清代民族、边疆、宗教、语言等领域的研究,完成和正在进行的重要项目有“明末清初满蒙关系”、“清代蒙古史研究”、“清末民国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社会变迁”等,较重要的论著有《清史杂考》、《清史新考》、《清史续考》、《太平天国经济制度》、《满族八旗制国家初探》、《太平天国大辞典》、《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等,参加点校和整理的文献有《清史稿》、《清史列传》。  

9.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由具有近80年历史的南开大学历史系发展而来。学院学科门类齐全,拥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与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8个二级学科,下辖20个专业、9个博士点、20个硕士点,基本上涵盖了史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是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资助学科,同时还拥有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历史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全院在岗教师和科研人员共98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39人、讲师21人、博士生导师2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55人。 

南开大学的清史研究人员主要分布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了以清代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思想与制度为基本内容的清史研究重点与特色,是国内重要的清史教学与研究基地。 

历史学院目前约有清史研究人员20余人,主要侧重清代社会思想、大众心态、基层社会、社会生活风俗、华北地域社会史研究。近年来,在清史研究、特别是清代社会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大批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对深化拓展中国社会历史研究,提升中国历史学的学术水准作出了较大贡献。现已完成并正在进行的课题有“明清以来华北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社会秩序研究”、“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清皇族与蒙古贵族联姻及其与边疆经营研究”、“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明清以来华北地域市场与流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近现代华北农村社会的权威、秩序与情理”等。 

(二)华东地区 

10.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也是国内综合性的清史研究与教学基地。该校清史研究侧重近代史和专门史,特别是历史地理研究,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目前该校的清史研究人员,主要分布在历史系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历史系目前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5个博士学位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历史文献学、旅游管理7个硕士学位点,下设“宋元明清史”、“晚清史”等教研室,现有清史研究人员约20人,侧重晚清思想、人物、学术、经济、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重要论著有《章太炎思想研究》、《大道之行-孙中山思想探微》、《维新旧梦录—戊戌前百年中国的“自改革”运动》、《明清江南市镇探微》、《近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域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13)》等。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成立于1982年6月,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8人。该中心的历史人文地理研究,以人地关系为理论基础,探讨各历史时期中国疆域、政区、人口的变迁,农、牧、工矿、聚落布局的变化以及学术流派、方言、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的区域分布等人文景观的形成过程及其自然和社会背景。历史地理是复旦大学科研的优势和强项,其疆域政区、水道变迁、地名考证、历史地图的研究和编绘、历史地理古籍整理、历史气候和灾害等领域的研究,不但在高校保持绝对优势,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该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清史研究方面有许多重要成果,《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移民史》、《中国人口史》等书,对清代的疆域、人口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目前正在进行“近五百年以来中国自然环境与社会”等重大课题研究。 

11.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创建于1951年,是中国高校历史学学科教学和研究中心之一。该系1994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现有5个博士点和5个硕士点,其中中国近现代史等学科是教育部“211”工程支撑学科。该系在明清史、江南地区史、洋务运动史、上海史、城市史等领域成绩显著,形成了较强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群体。清史研究方面完成和在研的重要项目有“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研究”、“中国近代史学思潮研究”等,较重要的清史研究成果有《翁同龢传》、《常熟翁氏》、《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以及“盛宣怀档案资料”、《王国维全集》等。 

12.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10月,该所主要根据上海地区的特点,开展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以上海史为重点的各项研究。下设有古代史室、近代史室、现代史室、上海史室、社会史室、思想文化史室6个研究室。现有从事清史研究人员30余人。 

近年来该所在清史研究方面,出版了一系列以上海史研究为主体的重要研究成果。1999年出版的《上海通史》被评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成果一等奖,最近又获得国家图书奖。此外,还相继编写出版了《近代上海大事记》、《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道契》、《上海近代经济史》、《上海地名小志》、《百年上海滩》、《上海旧影》、《百年上海城》等有关上海研究的成果和资料汇编。 此外,历史所在清代思想文化史、社会史等领域也有许多优秀成果问世,如《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等。 

13.南京大学历史系 

南京大学历史系现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国际关系史)、考古学5个博士点(含硕士点)。1995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办评审,获准按历史学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生。该系在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近代秘密社会研究和近代思想史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研究力量。目前主持的项目有“明清商帮研究”(国家教委九五项目)、“明清徽州社会史”(中国社科院“九五”重点项目)、“中国明清地方档案的研究”(日本文部省国际学术研究项目)等,重要的论著有《太平天国通史》、《江南丝绸史研究》、《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卷)》、《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中国秘密社会》等。 

(三)华中地区 

14.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前身为历史系辛亥革命研究室,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建所。该所是我国高校恢复学位制度后最先被批准为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单位之一,也是全国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重点学科点之一。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建所后,除了继续以辛亥革命史研究作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外,又建立了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早期现代化、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等研究方向。该所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2人,其中校内兼职人员2人,直接承担项目研究的校外兼职人员4人。校内专兼职人员中,教授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讲师2人。经过前后20余年的建设,该所已拥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有多个明确、稳定、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先后出版了《辛亥革命史》、《辛亥革命前夜的一场大论战》、《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概论》、《辛亥革命时期新式商人社团研究》、《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商人精神的嬗变-近代中国商人精神观念研究》,以及“辛亥革命史丛刊”(已出10辑)、“中外近代化比较研究丛书”(已出6种)、“辛亥革命人物文集丛书”(已出8种)、“苏州商会档案丛编”等,在辛亥革命史、近代商会等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 

15.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在晚清史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该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是湖南首个文科博士点,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以中国近现代史方向为主体的“湖湘文化研究”被正式立项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该系也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该系现有清史研究人员10余人,在辛亥革命、湖湘文化、条约制度、慈善事业等领域颇有建树,现已完成和正在承担的重要项目有“杨毓麟文集整理与研究”、“熊希龄研究”、“近代中国反对废除不平等条约斗争研究”、“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红十字会研究”等,出版了《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熊希龄传》、《刘揆一与辛亥革命》、《近代湖湘文化概论》等。 

(四)华南地区 

16.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现拥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这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专门史重点学科,有权接收博士后。同时该系也是“国家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厦门大学在清史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力量,现有清史研究人员近20人,主要分布在历史系、台湾研究中心、东南亚研究中心等单位,在区域社会经济史、中国财政史、商业史、城市史和海外华侨、华人史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现已出版的重要论著有《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近500年的福建家族社会与文化》、《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中国赋役制度史》、《中国近代海关史(晚清部分)》、《近代中国海关与中国财政》、《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台湾海疆史》等;完成和正在进行的项目有“明清福建地区经济史研究”、“中国近代海关史”、“明清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明清中国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清代台湾与大陆家族组织比较研究”、“清代闽台社会形态与地方行政比较研究”等。 

近年来,该系在继承传统研究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学科增长点。在古代社会理论研究上,对以往被忽视的海洋区域文明史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推出了“海洋中国丛书”等著作,弥补了过去重大陆史、轻海洋史的缺陷。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上,运用当代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中国经济史的内在结构及其演变趋势。从而跨越历史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的界限,对中国经济史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上,结合历史学和人类学方法,对地方文化、宗教仪式、民间信仰等课题进行了研究。  

17.中山大学历史系 

中山大学历史系具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等5个博士点以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等4个硕士点。中国近现代史是国家重点学科。该系也是“国家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中山大学的清史研究侧重于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晚清至民国的社会与文化、中国近代的政治与社会、晚清与民国的思潮与人物等领域。现有清史研究人员10余人,主要成果有《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孙中山在海外与港澳活动史迹》、《近代中国社会思潮论集》、《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研究》、《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与清末民初的广东》、《廖仲恺和何香凝》、《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等;完成和正在进行的项目有“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道路研究”、“孙中山与近代中国”、“近代中国学术流派研究”、“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清代两广总督衙门档案整理与研究”等。 

18.广东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3月。全所现有研究人员10余人,在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该所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从建室开始,孙中山研究就一直被列为重点研究课题。先后出版了《孙中山年谱》(合作)、《孙中山全集》(合作)、《廖仲恺集》、《朱执信集》、《孙中山选集》(校订本)、《孙中山思想研究》、《纪念孙中山先生》(图片集,合作)、《孙中山书信手迹选》(合作)、《孙中山藏档选编—辛亥革命前后》等一批重要成果。此外,以“孙中山的思想与实践”、“孙中山与中华民国史”、“孙中山史料研究”为研究主项,已有《孙中山论》、《近代中国地方自治研究》、《孙中山:愈挫愈奋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研究和史料编纂》、《孙中山与中国近代社会》、《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合作)、《孙中山与近代广东社会》、《孙中山和他的亲友》(合作)、《孙中山评传》、《孙中山辞典》、《宋庆龄辞典》、《孙中山与澳门》(图集,合作)、《孙中山题词遗墨汇编》等多种专著问世。目前,全所正在倾力编辑一部更为完善的多卷本《孙文全集》。 

该所还参与组织了1984年“孙中山国际学术讨论会”、1986年“孙中山和他的时代”国际学术讨论会、1987年“廖仲恺国际学术讨论会”、1990年“孙中山与亚洲”国际学术讨论会、1996年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和2000年“孙中山与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变革”学术讨论会等。 

(五)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的清史研究人员主要分布在东北师范大学明清史研究所、辽宁大学历史系、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单位。现有清史研究人员约70余人,他们在前清史、东北区域史、八旗史及相关史料的整理与研究方面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现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项目有“明清在东北地区治边比较研究”、“清代东北边疆城镇研究”、“明清时期的契约与社会秩序研究”、“明清八旗研究”、“清代陪都制度研究”、“清史稿大辞典”等,重要论著有《清代全史》、《清史简编》、《满族大辞典》、《清康乾盛世》、《清太宗全传》、《明清社会经济结构研究》、《明清北方市场研究》、《爱新觉罗家族全书》、《清代宫廷萨满祭祀研究》、《清代满族家谱研究》等。此外,还编辑点校了《清初史料丛刊》、《八旗通志》、《满洲源流考》等清史资料。 

三、             成绩和问题 

本次调研的最终目的,是在客观、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对国内清史研究队伍的现状、实力、潜力、问题作一次深入调查,并从清史纂修工程的角度出发,建设清史研究人员储备数据库。这就是说,要考察目前国内的清史研究队伍能在多大程度上为清史纂修提供人才支持,并就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预警。就调研结果来看,目前大陆清史研究队伍的现状是可喜的,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首先,国内已经形成了一支实力较强的清史研究队伍。 

总体看来,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清史研究队伍已经初具规模,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博单位有一批具有较高理论素养、扎实的史料功底、丰富的治史经验,并已在清史综合研究、专题研究、史料整理等诸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中老年专家。这支队伍,是我们启动清史编纂工程的前提基础,也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成为清史编纂的主要力量。 

其次,清史研究队伍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近二十余年来,随着学术空气的活跃和对外交流的加强,大陆清史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时期。各单位开始注重借鉴吸收新的史学理论方法,深化拓展清史研究,提出新问题新方法,不但推动了清史研究本身,也使研究队伍的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许多清史研究单位开始遵照这种趋势,调整各自的队伍结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增设了社会史、徽学研究机构,近代史研究所加强了对近代化、农村社会经济、晚清宪政的研究,南开大学设立了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国内各地开始出现了一些结合自身优势、注重具体专题研究的队伍。可以说,清史研究队伍正在向专题化、专业化、地域化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趋势将使清史纂修拥有更为具体扎实的研究基础。 

再者,清史研究队伍发展具有充实的后备人才。 

从此次调查来看,目前国内各单位都有一批接受了较为全面史学训练的青年学者,他们大多有博士、硕士学位,视野开阔,善于、敢于运用各种史学理论方法,已经并正在各领域崭露头角。他们将是清史纂修中一支新的生力军。尤其重要的是,目前国内清史研究人才培养日趋规范化,大多清史研究机构都设有博士、硕士点,依托各自的优势,招收培养清史研究各方向的人才,这无疑使未来的清史纂修队伍拥有了可靠的人才保证。 

最后,清史研究队伍发展具有很大潜力。 

清代是我国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从封闭走向世界的转折时期,在268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各民族交流加速,中国和世界文明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融,有清一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观念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也影响了目前世界的格局。可以说,离开清史研究,目前国内国际发展面临的许多问题很难得以解释,而通过清史研究,则能为目前多元化的世界的和谐发展提供历史的经验和借鉴。正是由于清史研究本身所蕴涵的意义和价值,吸引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这也是目前国内清史研究队伍发展的重要原因。可以预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清史研究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而清史研究这种内在潜力,也将是今后清史研究队伍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清史编纂工程的启动,清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研究角度的更新和新问题的不断提出,必将使目前的清史研究队伍发展在良性的循环中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当然,此次调研,也暴露了目前国内清史研究队伍存在的不足。 

首先,清史研究队伍内部缺乏足够的交流。 

建国以来,我国清史研究被分割在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两个学科,社科研究体制则分成高校、科研机关、文博单位等不同系统,不同学科形成各自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不同体制则形成各自研究领域和风格,学科、体制上的分野,造成了完整的清史研究被人为的割裂,清史研究队伍长期以来缺乏必要的协调、交流、沟通,甚至出现了许多不应有的隔阂和误区。清史研究队伍缺乏沟通、交流的情况,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显然,不改变这种状况,不但会影响清史研究队伍本身的建设,也势必会影响清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其次,清史研究队伍缺乏和其他学科的交流。 

清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是我国社会发展最为错综复杂的一个时期,特别是进入近代以后,各种近代文化、科技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引起了传统社会体制发生了一系列全新的变化。清代历史的这种特质,决定了对这一时期历史的研究,不仅仅只是对史料的简单解释,而是需要多学科合作,对纷繁复杂历史现象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国内清史研究队伍缺乏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特别是具有较高自然科学修养的人才,由此造成了许多领域的研究目前仍是空白。而要弥补这种缺陷,显然要加强和其他学科的交流合作,特别是培养综合性、跨学科的清史研究人才。 

再者,清史研究队伍缺乏和国际学术界的交流。 

清史研究是一门国际性的学科,目前欧美、日本等国的清史研究在不少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史料整理、理论方法上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清史研究对外交流开始加强,许多单位和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学术机构及学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不断派出学者互访,清史研究呈现国际化趋势,这也是目前国内清史研究繁荣的重要原因。但是,和港台地区相比,大陆清史研究的国际化交流仍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大陆地区很少有毕业于海外汉学研究机构的清史研究人才,这从一个层面反映了我国清史研究队伍建设的局限性。 

(本文由作者提供,中华文史网首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 

作者:王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生 

      颜军,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1] 台港澳地区调研通过其他方法。

[2] 本表格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单位、职称、学历、研究领域专长、主持参与项目、科研成果、获奖成果、联系方式等多项内容。

[3] 本报告的数据统计根据2003年7月底之前有关数据完成。

[4] 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