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汇编 > 史苑 > 人物考证
有关英廉籍贯、姓氏和身份的考证
冯佐哲
    更换背景   简体版   繁体版 

 

近年来人们对于“英廉”这个名字并不会太陌生,因为他是清朝著名大贪官和?妻子(冯氏)的祖父,也就是说和?是他的孙女婿;同时他又是清朝的高官、名臣、诗人和书画艺术家。因此,近年来他在不少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但是,关于其籍贯、姓氏和身份的问题,在有些著述中,却时有不同说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有必要进行一番考证,以作出确切的结论。 

英廉(1707-1783),字六计,号梦堂,一号竹井老人。他生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从小聪明好学,知书识礼,奋发上进。在雍正十年(1732)考中举人后,便开始作官,历任笔帖式、江南河工学习、淮南府外河同知、永定河道、内务府正黄旗护军统领、江宁布政使兼江宁织造(并未上任)、户部侍郎、内务府大臣、刑部尚书、正黄旗都统、协办大学士、直隶总督、东阁大学士,并加太子太保等职。他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病逝,享年77岁。为此乾隆皇帝曾特意拨发白银5000两为其治丧,并赐祭祀于贤良祠,谥文肃。 

英廉原本姓冯,内务府包衣,汉军镶黄旗籍人,籍贯辽东沈阳地方(即今辽宁省沈阳市)。据说他的祖籍原本是居住在浙江嘉兴地区,后来其先世由于某种原因,率领族人由浙江迁徙到山东地区居住,不久又辗转迁徙到辽东沈阳地区定居下来。但是,关于他的籍贯和姓氏问题,长期以来却说法不一,例如,在《清代画史》一书中说英廉是满族人,认为他是属于满洲正白旗人,姓冯佳氏。而王昶(号兰泉)在其所著《湖海诗传》中,又把其认为是直隶(今河北省)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并说他是当地有名的望族冯氏(即与明清之际有名的大官僚冯铨为一家)[1]的后人。其次,张维屏(号南山)在其所著《诗人征略》中亦沿用其说,认为英廉的祖籍是直隶涿州,以误就误。再有,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邓之诚在其所著《骨董琐记》中,也认为英廉是涿州冯氏,并说他就是冯铨后人。邓先生在该书中说:“英廉,字计六,汉军镶黄旗人,本姓冯,涿州人,盖铨之裔也。”[2]特别是当代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其所著《〈红楼梦〉全璧背后》[3]与《和?史片与〈红楼梦〉》[4]两篇文章中,认为英廉籍贯也是直隶顺天府涿州,就是冯铨后代;并且在文章中,他一会儿认为“和?的母亲是英廉之女”, 一会儿又认为“英廉是和?的舅父”,[5]并说英、和两人经常交往,关系密切,┉┉云云,在其著作中,他曾说: “名臣英廉是他(即和?)的舅氏(他们之间多有诗句唱和),而英廉正是内务府出身(彼时真贵族是不屑与内务府人缔结姻亲的),英廉本是自明朝降清的‘贰臣’冯铨之后代(清初严格规定,凡这种人的后代都没入‘辛者库’为奴,后即成为内务府籍了)。和?家若不在内务府焉肯与‘包衣’为亲”[6]。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同说法,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 

笔者认为上述这些说法都是不可靠的,多是以误传误的不实之词。因为在有关清朝的正史(例如,《清史稿》、《清史列传》)与清朝实录和《八旗满氏族通谱》等史籍中,均已一致明确指出:英廉本来姓冯,内务府包衣籍出身,汉军镶黄旗人,这是无庸置疑的不争事实,也说明英廉与冯铨,虽然都姓冯,但两人却没有血缘关系。例如,在《清史稿》《英廉传》中记载:“英廉,字计六,内务府汉军镶黄旗人,雍正十年举人”。[7]又在《御制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一书中,在“尼堪姓氏”项目下,就明文记载说:英廉的先祖叫冯士勇,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东北沈阳地方,何时归顺清朝先祖(即“后金”)已不可考。并明确指出英廉是冯士勇的第六世孙。[8]而我们知道,直隶涿州冯氏,世居该地有年,是该地有名的仕宦族望,特别是冯铨在明清两朝都作过“大学士”等高官,根本就没有成为旗人,所以他的家族也不会没入“辛者库”为奴,更不是内务府“包衣”籍。冯铨(1595?11672)[9],字振鹭,又字伯衡,号鹿?,直隶顺天府涿州人。他在19岁时(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就考中了进士。这就是说,早在明朝时他就已做了高官,并当上了“大学士”;到了清军入关时,他又摇身一变,投降了清朝,并与一些降清的明朝官僚一起,跑到京师朝阳门外,迎接以多尔衮为首的清军进入北京城;此后他还亲自率领明降臣在武英殿向多尔衮跪拜,上表致贺,从而赢得了多尔衮的青睐。除此之外,他还积极为清朝最高统治者出谋献策,积极策划如何尽快剿灭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以及残余的南明小朝廷,因此得到了多尔衮和顺治皇帝,乃至康熙皇帝等人的重用,被授予礼部尚书、中和殿大学士、太保兼太子太师等官。虽然他在仕途上,时有起伏,道路坎坷,但总起来说,还是有惊无险,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他于康熙十一年(1672)病逝,康熙皇帝封其谥号“文敏”。他去世后其子孙后代一直受到清统治者的照顾,有的还在朝廷为官,他一家并没有成为内务府的包衣,也没有入“辛者库”为奴。只是到了乾隆皇帝当政期间,由于乾隆帝为了加强和巩固清朝统治,使其长治久安,因此强化对百姓进行思想教育,培养百姓“忠君”思想的政治目的,而大力号召民众学习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特别是极力表彰一些明末清初时的抗清人物(如,史可法、阎应元和瞿式耜等人),反而对前明灭亡后立即降清的高官(如,冯铨、钱谦益等人)有所贬低;如在乾隆五十四年(1716)十二月时,把冯铨的“文敏”谥号去掉了。并把他视为“贰臣”;但对他的家族与后代,并没有给予什么处罚。例如,其弟冯铎、冯钰,其子冯源济、冯源淮,以及其侄冯源泗等人,都受到了清朝廷的册封,继续在朝为官。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英廉既不是满洲正白旗人,也并不姓冯佳氏;其祖籍亦不是直隶涿州,更不是冯铨的后裔。准确地说,他是世居辽东沈阳地方的汉军包衣籍,镶黄旗之旗鼓人出身,他的先祖名叫冯士勇,他是冯士勇的第六世孙。 

 

[1] 例如,现代著名德国文学语言专家、杜甫研究家、诗人、曾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的冯至先生,就是涿州冯氏的后裔。 

 

[2] 邓之诚:《骨董琐记》卷四《冯铨后人》。 

 

[3] 该文载于《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4期和1981年第1期。 

 

[4] 该文刊载于《北京日报》1996年5月9日。 

 

[5] 其实这两种说法均不正确,因为和?的儿子丰绅殷德在其诗集《延禧堂诗钞》中,就明确称呼英廉为“曾外祖父”。 

 

[6] 周汝昌:《和?片史与〈红楼梦〉》,《北京日报》1996年5月9日。 

 

[7] 参见《清史稿》卷三二0《英廉传》。 

 

[8] 参见《御制八旗氏族通谱》卷七十八,《尼堪姓氏?冯士勇》。 

 

[9] 即生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死于清朝康熙十一年。 [10] 清朝在朝为官者中,据我所知,就有两个“英廉”。一个是本文所提及的英廉;另一个则是清朝晚期的英廉(?-1900),蒙古正蓝旗人,伊克明安氏。官历笔帖式、汉军镶红旗副都统、内务府大臣和八旗汉军炮队专操大臣等。他曾参加镇压捻军和太平军,并到过新疆伊犁帮办事务。 

(本文由作者提供,中华文史网首发,引用转载,注明出处)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Copyright©2003-2019 History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4103号-1京ICP备19034103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40053号 网站访问量:0 技术支持:泽元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