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汇编  >>清史镜鉴
清史镜鉴        

目 录

前言

政治
清代中叶以来中国国力的变化[戴逸]

“振兴中华”口号的由来[李文海]

清朝的任官回避制度[郭松义]

清朝严厉打击科场舞弊案例[李国荣]

清代严禁太监干政[唐益年]

清代的秋审制度[李岚]

“康乾盛世”的闪光点[李国荣]

清末制订的中国第一部版权法[闵杰]

经济
清代的“黄宗羲定律”效应[郭松义]

清代盐业经济中的垄断问题[张小也]

康熙发现和推广的御稻种[闻性真]

直隶巡抚李光地治理永定河[王思治]

晚清时期兴修铁路的纷争[唐益年]

晚清商标法的颁布及其夭折[崔志海]

清末一场由股票投机引发的金融大恐慌[闵杰]

社会生活
清代的“农转非”[郭松义]

清代灾情与救灾[江太新]

“重农桑以足衣食”[左步青]

清末 “丁戊奇荒”[李岚]

清末彩票的创始[闵杰]

清末彩票的泛滥[闵杰]

思想文化
儒学书籍的编纂与清初文治[史革新]

《四库全书》的编纂与中国传统文化[黄爱平]

《四库全书》的历史变迁[黄爱平]

晚清仁人志士的忧患意识[冯天瑜]

清代饮茶、品茗趣闻[林永匡]

边疆民族
有清一代边疆政策的当代启示[马大正]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见证[王思治]

六世班禅朝觐乾隆皇帝[李建宏]

土尔扈特蒙古万里回归的启示[马大正]

左宗棠与“新疆危机”[杨东梁]

对外关系
中俄《尼布楚条约》[薛衔天]

大西北的阴霾[薛衔天]

从“夷务”到“洋务”[虞和平]

几乎被历史遗忘的海外游历使(1887-1889)[王晓秋]

清末五大臣出洋[王晓秋]

《辛丑条约》谈判李鸿章迁延北上原因浅议[史革新]

军事
李自成对清战略防御失误的思考[王冬青]

以战逼和[陈在正]

人物
努尔哈赤与明朝的人参商战[闻性真]

从洪承畴说明清之际的“贰臣”[李尚英]

康熙帝八拒尊号[李文海]

康熙帝读书[李治亭]

康熙与清初历法之争[闻性真]

康熙皇帝与西洋科学[刘潞]

清代廉吏于成龙[王俊义]

浅议清初廉吏汤斌[史革新]

清代御史钱沣[冯佐哲]

黄遵宪及其著作《日本国志》[王晓秋]

“状元资本家”张謇的商海生涯[朱英]

康熙帝读书

李治亭

康熙帝,姓爱新觉罗,名玄烨。顺治十八年(1661)即位,时年8岁,取年号康熙,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去世,在位61年。 

康熙帝一生,勤苦为政,励精图治,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政通人和、空前统一、经济与文化繁荣昌盛的新时代。他去世前,曾自评其人生:“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仅‘劳苦’二字所能该(概)括耶!” 

康熙帝不仅“劳苦”治国,就是读书,亦达到“劳苦”的地步。他执政时期,正是国家多事之秋,可谓“日理万机”。但无论军机政务多么繁忙,他仍坚持每天读书不止。 

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初四(1684年12月9日),他南巡至南京,在停泊于燕子矶的船上过夜,读书至三更,还未就寝。侍讲学士高士奇劝道:“皇上南巡以来,行殿读书写字,每至夜分,诚恐圣躬过劳,宜少自节养。”康熙帝便对高士奇忆起以往读书的情景:“朕自五龄即知读书,八龄践祚,辄以学庸训诂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后愉快。日所读者,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及四子之书既已通贯,乃读《尚书》,于典谟训古之中,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期见之施行;及读大《易》,观象玩占于数,圣人扶阳抑阴,防微杜渐,垂世立教之精心,朕反复探索,必心与理会,不使纤毫扞格。实觉义理悦心,故乐此不疲……”康熙帝把读书看成是一件乐事,每读书,必有所得,开茅塞,增智慧,因而总是以读书而心悦。他到晚年,每天仍手不释卷,即使外出巡视,总是携带大批书籍,不管到了什么地方,就是不废读书。 

康熙帝一方面自己苦读,一方面继承历代传统,开设“经筵”,即由当时的博学硕儒给他系统讲授经史。他把“经筵”作为一项典制而明确规定下来。康熙六年、七年,著名儒臣熊赐履就先后两次上疏,建议康熙帝请选耆儒硕德、天下英俊于上左右,讲论道理,并强调说:“讲学、勤政,在今日最为切要。”因受权臣鳌拜阻挠,讲学之事,迟未实行。康熙十年(1671),在保和殿隆重举行“经筵礼”,即举行“开学典礼”,告祭先师孔子。康熙帝时年18岁,首次即以熊赐履等16名儒学之士为老师。自此,每年分春秋两季举行,在规定学期之内,皇帝要按规定“上学”读书。讲课的老师,名为“经筵讲官”,简称“讲官”。还有的称为“日讲起居注官”,除了讲课,还负责记录皇帝每天的活动。开始时,在弘德殿听课,每隔一天,一早进讲一次。自康熙十二年二月,改为每天讲读一次,以后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康熙帝一天也不耽误,始终认真听讲,“有疑必问”,老师则有问必答。康熙帝每天还要到乾清门听政,处理政务后,即到懋勤殿听课。当天气渐寒时,老师讲课可是件苦差事,康熙帝通情达理,特赐貂皮、缎疋制衣御寒。为进讲方便,又设一南书房,命各讲官分别轮流入值。南书房就成了皇帝专门读书、日讲官传授文化的专门场所。南书房为内廷机构,在此任职的官员,还负责给皇帝起草谕旨,或备咨询。康熙帝说:“朕不时观书习字,欲得文学之臣朝夕置左右,讲究文义,给内庐居之,不令与外事。”意思是他要朝夕问学,让他的讲官搬到内城来住,不参与外面的事情,可保证专心专意尽到讲官的责任。他们向皇帝进讲《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兼及其他。“经筵”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 

康熙帝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儒家经典及各学派著作,几乎无所不包。历史也是他学习的一门主课,如《史记》、《资治通鉴》、《春秋》等,都是必读之书。记述他的先辈的实录,如太祖、太宗实录,也是每日必读。甚至大臣的著作,他也要大臣本人亲自讲授给他听。著名的理学大臣熊赐履著《学统》、《闲道录札记》,他要求拿来讲给他听。康熙帝听完课后,总是与讲官展开讨论。有时,君臣之间也讨论些很有趣的问题。有一次,康熙帝戏问:“天下何物最肥?何物最瘦?”有一大臣抢先说:“莫瘦于豺狼,莫肥于牛羊。”康熙帝转而问张玉书:“你意思如何?”张玉书不慌不忙,说:“臣以为莫肥于春雨,莫瘦于秋霜。”康熙帝不禁感叹:“此真宰相之言也。” 

康熙帝读书,极其认真,绝不“自欺”,务求读懂,明其义理。国事再忙,还是认真读书。当吴三桂发动叛乱时,凡出师、运饷、划谋制胜,无不由康熙帝一人决断,但他仍于繁忙中“孜孜于经史之学”。他为什么如此辛苦读书呢?有一次他读《尚书》时,说出了其中的缘由:“观《尚书》内,古来君臣,无不交相劝勉。如此,何忧天下不治?”他读此书所得到的认识,应是他对历代包括自己为政经验的总结。 

康熙帝一生刻苦读书,不仅精通中国古代传统的各学科知识,同时也深悉兴文教、重教化是为治国之根本。他说:“朕惟至治之世,不以法令为亟,而以教化为先……盖法令禁于一时,而教化维于可久。若徒恃法令,而教化不先,是舍本而务末也。” 

康熙帝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学习,终于成为一代精通经书易理的大学问家。与此同时,他还努力学习掌握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诸如数学、物理、天文、地理、医学等。这一切,都为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念,并付诸于治国的实践中。 

 

作者简介 

李治亭,1942年生,山东莒南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传记组特聘专家。主要著作有:《吴三桂大传》、《清康乾盛世》、《中国漕运史》,及主编《清史》(上、下)等25部(包括部分合著)、论文2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