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汇编  >>清史镜鉴
清史镜鉴        

目 录

政治
清代对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邹逸麟]

清代积案之弊[李文海]

为政以通下情为急[李文海]

清代京官升迁中的循资与特例[刘凤云]

乾隆帝惩贪屡禁不止的原因[刘凤云]

清朝第一大贪污案[倪玉平]

紫禁城之变[李尚英]

嘉庆朝花杰弹劾戴衢亨案[朱诚如]

清朝最大的银库案[倪玉平]

清季《钦定宪法》起草始末[王晓秋]

清代法律中的“犯罪存留养亲”[林乾]

经济
清代中国生态环境演变主要趋向及特点[朱士光]

乾隆初期“禁酒令”的讨论与颁行[陈兆肆]

从乾隆帝误读人口数看人口统计制度清前期[侯杨方]

“中国皇后号”:开启中美早期的贸易[李国荣]

晚清劝农桑、兴水利的重农政策[郑起东]

清末企业垄断与中国商战的失利[郑起东]

社会生活
清代慈善机构的地域分布及其原因[刘宗志]

清代的粥厂[王林]

清末东北鼠疫及政府的应对[朱浒]

辛亥风潮与长江大水[朱浒]

清代的走西口[刘平]

思想文化
乾隆朝礼制建设的政治文化取向[林存阳]

东学西渐的先行者[史革新]

《清史稿》仅成一稿的教训[赵晨岭]

边疆民族
清代 “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赵云田]

清朝的驻藏大臣[赵云田]

清代的金瓶掣签制度[赵云田]

清朝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吕文利]

有清一代治理台湾的政策评议(上)[何瑜]

有清一代治理台湾的政策评议(下)[何瑜]

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形成与问题[刘平]

“台湾民主国”的性质及其影响[唐博]

晚清领土丧失备忘录(上)[厉声]

晚清领土丧失备忘录(下)[厉声]

对外关系
康熙帝与法国科学传教团[李景屏]

赴天津投诉案[吴伯娅]

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晚清留美幼童[王晓秋]

晚清留欧船政学生[王晓秋]

清末留日热潮[王晓秋]

“师夷长技”与“全盘西化”[杨东梁]

军事
清代边疆驿传与帝国安全[刘文鹏]

晚清海权观的萌发与滞后[杨东梁]

甲午战争中李鸿章消极防御、保船避战的方针[史革新]

马江风云的反思[杨东梁]

人物
清朝惟一的汉族公主[吴伯娅]

“香妃”其人与“香妃墓”释疑[赵云田]

耶稣会士汤若望的在华活动[吴伯娅]

康乾两帝盛开“千叟宴”[李治亭]

紫禁城之变

李尚英

 

距今196年前的秋冬之际,在清皇朝的统治中枢——北京皇宫(紫禁城)内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这就是仁宗嘉庆十八年(1813)天理教徒举行的以攻占紫禁城为主要目的的反清起义。 

北京是清朝的京城,号称“首善之区”。乾隆后期至嘉庆前中期,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抢夺、兼并土地,以及官吏贪污、营私舞弊盛行,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贫困。据史载,京城外数十里之地即是一片茅草房屋,一如穷乡僻壤,广大人民家无积蓄,“一遇凶年,支绌立见”。嘉庆时期,京畿地区和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占有数百上千亩土地的地主比比皆是;而广大农民终岁辛劳,“服田力穑,乃亦有秋季啼饥号寒,几于无生”之人。嘉庆十七、十八年上述地区连遭自然灾害,到处都是“歉收处所”,京畿有的县一亩地只打一二斗粮食。广大人民衣食无着,“皆以草根树皮糊口度日”,地方官吏又乘机催科、派差,更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以致“思乱者众”。京畿地区终于在嘉庆十八年九月,由以破产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组成的天理教发动了惊人的“紫禁城之变”。嘉庆帝在起义失败后,“几暇静思其变故”,不得不承认“总由贫困而起”。这确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天理教是由活动在京畿地区的弘阳教、坎卦教和活跃在直鲁豫地区的以震、离二卦为主的八卦教联合组成的一个民间秘密宗教团体。它的首领主要是林清(京畿)、李文成(河南)、冯克善(山东)。他们从传教收徒、扩大组织到武装起义,经过了长期的准备。早在嘉庆十六年(1811),三人就多次秘密集会,制定嘉庆十八年的起义计划,决定由林清负责先攻取北京,李、冯在分别夺取河南、山东后派人马接应,会师后,趁嘉庆帝巡幸回銮中,将满族统治者赶回东北。 

从嘉庆十六年起,林清就在京畿一带积极传教收徒,为起义做准备。他命令天理教骨干李五在固安县加紧打制刀枪武器;又从居住在宛平县的天理教信徒中选拔精壮青年二百余人,每天舞弄枪棒,进行操练,组成了一支起义军。同时,林清又秘密联络宫中地位低微的太监,使他们成为起义军进攻紫禁城的向导和内应。 

嘉庆十八年初,林清在京畿地区广泛宣传夺取天下的思想,制造了各种谶(chèn,谶语:迷信的人指事后应验的话)语,如“若要白面贱,除非林清坐了殿”,天理教“要改天换地了”等,实际上成为起义的一种舆论准备。八月,林清和李文成派来的刘成章共同议定了京畿地区起义的具体计划,决定以“奉天开道”白布旗为标志,暗号是“得胜”;组成一支一百余人的队伍,每人头上、腰间各缠一块白布,上面写着“同心合我,永不分离”或“四季平安”字样,作为识别标志。林清还决定,起义军分东西两路,分别在太监刘得财、刘金、杨进忠、高广幅等带领下,由东、西华门攻入紫禁城。 

正当起义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之际,河南李文成等人因机密失泄被捕。为搭救李文成等人出狱,其部下于九月初七日提前起义。林清却因不知此事,仍按原计划行事。 

九月十五日晨,天理教徒分作东西两路,东路在首领陈爽、陈文魁带领下进攻东华门,西路在刘第五、祝现等带领下进攻西华门。日方晡(bū,晡时:指下午三点至五点之间)时,来到东华门的天理教徒,由于和往宫中送煤的人发生了争执,一名天理教徒脱衣露刃,送煤人急声呼喊,被守门清军听见,急忙关闭宫门。天理教徒见势不妙,即刻抽出战刀,径直冲入门内。结果只冲进了陈爽等数人,大门就已关闭,陈文魁和大部分教徒则被挡在门外,被迫分散,各自出城隐匿起来。陈爽等在太监刘得财、刘金引导下,于协和门与清军展开激战。礼部侍郎觉罗宝兴命人关闭景运门,入告皇次子旻宁(mín níng,即后来的道光帝)。旻宁慌忙下令取撒袋、鸟枪、腰刀迎战。 

攻打西华门的天理教徒,在太监杨进忠的接应下,全队五六十人顺利冲进门内,迅速关闭城门,以拒官军;又爬上城楼,插上白旗,以号召城外的天理教徒。接着有一部分天理教徒向皇帝居住的养心殿进发。他们打着“大明天顺”、“顺天保民”的小白旗,由太监高广幅等引路,很快打到隆宗门一带,此时门已关闭。天理教徒抢下门外摆放的弓箭,施放起来。至今隆宗门匾额右上方遗留的一支箭头,很可能就是他们所射。另一部分天理教徒也打到文颖馆、尚衣监等地,与清军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 

天理教徒攻进紫禁城,使清统治者猝不及防,乱作一团。旻宁与几个亲王仓皇迎战。这时几个天理教徒已翻越宫墙来到养心殿附近,旻宁慌乱中用鸟枪击毙两名教徒。礼亲王昭梿、庄亲王绵课闻变后,临时调来千余名火器营兵,赶至隆宗门下,与天理教徒展开激战。天理教徒虽拼命抵御,但因力量悬殊,众寡不敌,很快即被打散,刘第五、祝现等人跳城逃脱,未能冲出的也在慌乱中分别潜伏于宫中各处,继续坚持战斗。天理教首领李五在清军搜捕时,挺刀“与官兵格杀,被伤甚重,是夜毙焉”。有一位天理教徒在嘉庆二十二年(1817)被捕后回忆当年在紫禁城内的战斗情形时说:“我藏在夹道子里,只见一个头戴水晶顶大花翎子的官员,向一个白布缠头拿刀的追赶,那官员赶上,踢掉刀子,就用腰刀将他杀了。我因同教的人被杀,就上前拾起刀子,把他砍倒。……我是习教弟子,一秉至诚,死而无怨。”这些都表明天理教徒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与天理教徒的顽强斗争精神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清统治者的种种丑态。宫廷内的后妃、皇子以及显贵大臣、武将勋戚等,平时作威作福,神气十足,然而紫禁城内的惊人之变,犹如晴天霹雳,吓得他们魂飞魄散,尽成惊弓之鸟,纷纷逃离紫禁城。直至九月十七日,皇亲国戚以及大臣、兵丁还心神未定,遇有动静,草木皆兵。 

九月十六、十七两日,清军在宫门内大肆搜索,擒获三十多个天理教徒。十七日早,由于叛徒告密,坐镇大兴黄村的天理教首领林清被捕。至此,天理教在京城的反清起义以失败而告终。    紫禁城之变发生时,嘉庆帝正驻跸(bì,驻跸指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热河。他得知消息后,惊恐万状,马上中断“秋狝(xiǎn,古指秋天打猎)行围”,“即命回銮”,于十九日回到紫禁城。对于这次事变,他一面故作姿态,下“罪己诏”;一面大骂林清和天理教徒骚扰禁城,谋危社稷,“罪大恶极”。在派兵捉拿林清的同时,又命火焚黄村,“终夜火光燎然”。嘉庆帝又多次指示内阁,对造反的天理教徒“必应详审周密,勿留遗孽”。二十三日,他亲至中南海丰泽园当堂审讯和处死了林清和太监刘得财、刘金等人。此后又对其他被捕的天理教徒进行了长达四十多天的严酷刑讯,施用了各种惨绝人寰的酷刑,最后将三百多名天理教徒及其家属分别处以死刑、流徙和发遣到边疆为奴。 

清廷在镇压了京畿地区的天理教起义后,又集中精力先后镇压了河南李文成、山东冯克善领导的反清起义。 

林清领导的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的战斗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惊人的壮举。紫禁城在明清两代统治者的眼里从来都是“固若金汤”的,这次居然被几十名手持大刀的天理教徒一拥而进,搅得不宁,充分暴露了清统治者的腐朽、没落。难怪嘉庆帝在谕旨和诗词中不止一次地哀叹:“我大清以前何等强盛,今乃致有此事”;“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这是清朝统治中国一百七十年来,最高统治者第一次对自己的统治权力产生巨大危机感的反映。后人也曾指出:“自是之后,清廷纲纪之弛废,臣僚之冗劣,人心之不附,兵力之已衰,悉暴无遗。……故是役为有清一代兴亡之关键。”这充分说明,林清等人领导的这次反清起义,在嘉庆初年川、楚、陕、甘、豫五省白莲教起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把清朝推向下坡路。 

作者简介 

李尚英,男,1942年生,辽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学报编辑部原副主编、编审。主要著作有:《清代政治与民间宗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