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汇编  >>清史镜鉴
清史镜鉴        

目 录

政治
清代对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邹逸麟]

清代积案之弊[李文海]

为政以通下情为急[李文海]

清代京官升迁中的循资与特例[刘凤云]

乾隆帝惩贪屡禁不止的原因[刘凤云]

清朝第一大贪污案[倪玉平]

紫禁城之变[李尚英]

嘉庆朝花杰弹劾戴衢亨案[朱诚如]

清朝最大的银库案[倪玉平]

清季《钦定宪法》起草始末[王晓秋]

清代法律中的“犯罪存留养亲”[林乾]

经济
清代中国生态环境演变主要趋向及特点[朱士光]

乾隆初期“禁酒令”的讨论与颁行[陈兆肆]

从乾隆帝误读人口数看人口统计制度清前期[侯杨方]

“中国皇后号”:开启中美早期的贸易[李国荣]

晚清劝农桑、兴水利的重农政策[郑起东]

清末企业垄断与中国商战的失利[郑起东]

社会生活
清代慈善机构的地域分布及其原因[刘宗志]

清代的粥厂[王林]

清末东北鼠疫及政府的应对[朱浒]

辛亥风潮与长江大水[朱浒]

清代的走西口[刘平]

思想文化
乾隆朝礼制建设的政治文化取向[林存阳]

东学西渐的先行者[史革新]

《清史稿》仅成一稿的教训[赵晨岭]

边疆民族
清代 “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赵云田]

清朝的驻藏大臣[赵云田]

清代的金瓶掣签制度[赵云田]

清朝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吕文利]

有清一代治理台湾的政策评议(上)[何瑜]

有清一代治理台湾的政策评议(下)[何瑜]

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形成与问题[刘平]

“台湾民主国”的性质及其影响[唐博]

晚清领土丧失备忘录(上)[厉声]

晚清领土丧失备忘录(下)[厉声]

对外关系
康熙帝与法国科学传教团[李景屏]

赴天津投诉案[吴伯娅]

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晚清留美幼童[王晓秋]

晚清留欧船政学生[王晓秋]

清末留日热潮[王晓秋]

“师夷长技”与“全盘西化”[杨东梁]

军事
清代边疆驿传与帝国安全[刘文鹏]

晚清海权观的萌发与滞后[杨东梁]

甲午战争中李鸿章消极防御、保船避战的方针[史革新]

马江风云的反思[杨东梁]

人物
清朝惟一的汉族公主[吴伯娅]

“香妃”其人与“香妃墓”释疑[赵云田]

耶稣会士汤若望的在华活动[吴伯娅]

康乾两帝盛开“千叟宴”[李治亭]

清朝第一大贪污案

倪玉平

 

 

乾隆继位后,一改雍正严酷之风,施政主张宽严相济。但对于贪污,乾隆却一直严加惩治。乾隆三十九年(1774)开始的甘肃捐监冒赈案因贪污数量大、延续时间长、牵涉官员多、惩处罪犯严,被后人称为“清朝第一大贪污案”。 

一、误用贪官,好事办坏 

乾隆三十九年,陕甘总督勒尔谨以甘肃省土地贫瘠,时有灾荒,常需政府救济,请在甘肃实行捐纳,让无法考取功名而财力有余的人,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换取监生名号。捐纳之风从明清以来就一直盛行不衰。乾隆帝于四月十八日准勒尔谨之奏,并特意将“能事之藩司”王亶(dǎn)望调任甘肃布政使,负责捐监事宜。 

王亶望赴任之后六个月,向乾隆帝报告了甘肃省的“捐纳”情况:目前已有19017余人前来捐纳,共收得粮食827500余石。看到奏折后,乾隆帝心有疑问:甘肃百姓向来贫穷,怎么会有近2万人前来捐监?开捐半年就收到粮食八十多万石,年复一年,势必会无处存放,潮湿损坏,又该如何处置?不久甘肃回奏称,因为平定少数民族起义后,新疆与内地的商品流通日益发达,商人们获利颇丰,甘肃为商民必经之地,所以报捐者很多。而甘肃省雨水稀少,连年大旱,需要大量的粮食赈济百姓,所收监粮正好用于赈济百姓。乾隆帝一时也找不到破绽,便批示:“尔等既身任其事,勉力妥当可也。”乾隆帝没想到,王亶望所收“监粮”,竟全系纸上之数,仓库之中一粒未有;他所上报的“赈灾”粮食,也从未送到百姓手中。 

骗局没有被揭穿,王亶望等人的贪欲愈来愈甚,上报的收捐数目也愈来愈多,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五月,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所上报的“粮食”已多达六百多万石,是甘肃省全年赋税的7到8倍。报捐人数和所收粮食数,不仅在甘肃省是空前的,就是在全国也名列榜首。同时,三年内甘肃省所奏报的“赈灾粮食”发放数额也多达六百多万石。因为捐监有功,王亶望被提升为浙江巡抚。四十五年(1780)春,乾隆帝下江南,王亶望投其所好,竭力逢迎,大肆铺张,得到了好大喜功的乾隆帝的欢心,乾隆帝还赏赐王亶望之母御书匾额,以及大缎二匹和貂皮四张。此时的王亶望,官居从二品,是独领一方的封疆大臣,踌躇满志。 

二、多雨生疑,顺藤摸瓜 

乾隆四十六年(1781)三月,甘肃河州发生回民苏四十三起义,乾隆帝派最为亲信的大臣阿桂前往平定。阿桂在上报军情的奏章中,多次提到由于当地雨水太多,官兵推进困难。乾隆帝回想到过去甘肃的灾情报告总是“连年干旱”,不禁疑心大起:“该省向来年年报旱,何以今年雨水独多?此中有无蒙弊?”他觉察到甘肃年年报旱可能有诈,于是命阿桂等人仔细查办。 

阿桂很快就查明,王亶望等人的“捐纳”,所收的不是粮食,而是银子。乾隆帝随即命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陈辉祖,查讯在浙江家中丁忧(旧称遭父母之丧)的王亶望,又命接替王亶望出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赞呈报捐纳私收折色(中国历史上对原定赋税征收之财物称本色,改征其他财物称折色,清代折色专指银两)的情况。六月初,王廷赞上疏辩称,自己到任后,原不许折色,因无人报捐,只得照旧章办理;又担心粮价不一,所以统一规定,报捐者以55两为准。 

六月初十日,乾隆帝指出,甘肃开捐,原本是为收粮济赈,自应收取本色,岂能公然核定折收价格?如此重大之事,为何甘肃各级官员从无一人对朝廷提及?况且,所定55两银子的价格,表明该省的粮价并不算高,粮源充足,又何必赈济?三天后,陈辉祖报告说,王亶望承认在办捐过程中,确实听说过有折色一事,并曾就此事责备过属下,但考虑到收银后可以补购粮食,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乾隆帝不相信这种辩解。又过了四天,因阿桂再报“连遇阴雨”,无法采取军事行动,乾隆帝连下几道谕旨断言:“甘省如此多雨,而历年来俱称被旱,可见冒赈是假,贪污是实。”他指令阿桂一定要追查到底,务必水落石出。 

到七月初,阿桂将王亶望等人在甘肃省折收捐纳、冒销赈粮等违法乱纪事实,查明上报。乾隆帝于七月三十日上谕对案情作了概括:王亶望上下其手,公然征收折色;勒尔谨竟如木偶,毫无见闻。王亶望又依靠兰州府知府蒋全迪,胡乱编造全省各地的旱灾情况,报销冒领,下面的地方官更是上行下效,串通一气,肆无忌惮,所以造成了如此重大的贪污案件。 

三、集体作案,怵目惊心 

王亶望等人所收的捐纳银两和贪贿,已经无从知晓具体数额,但可以肯定,数目必然非常巨大。按王亶望所说的收捐八百余万石,则共有捐生十八万余人,以每名55两计,所收的银子应该有一千多万两,而这1000万两银子,最后全部消失在“赈灾”活动中,也就是说,全部被这帮“蛀虫”侵吞了。其贪污数量之巨,堪称清朝之最。浙江查抄王亶望家产时,虽然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陈辉祖私自侵占不少,但上报的数字仍高达300万两。 

四十六年七月三十日,乾隆帝上谕将王亶望立即正法,勒尔谨自尽,王廷赞绞监候。八月十八日,乾隆帝又对其他涉案官员做出处理:贪污在2万两白银以上者,立即正法;2万两以下者拟斩监候;1万两以下各犯亦斩监候,并随时请旨定夺。通计甘肃官员,前后赴刑场正法的多达56人,而以后又陆续免死流放的则有46人之多。 

甘肃省当时共有直隶州6个,直隶厅1个,州6个,厅8个,县47个,而最后被追查出来的贪官即达一百余人,其中县官63人,知州5人,同知3人,通判5人,县承2人。经过此番审理,甘肃省的官员几乎“为之一空”。而且这还只是指贪污数量在1000两银子以上的人,如果贪污数额划定不是以千两为底线,细查下去,涉贪人员必定更多。 

这种上至总督,下至州县衙役,全省官员几“无不染指”的大规模集体作案,在清朝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而一次就斩杀、绞决、流放如此多的贪官,更是闻所未闻。回想到“内外大臣,皆知而不举”,以致形成如此贪污巨案,也使得乾隆帝“思之实为寒心”,不得不当即停止了甘肃和陕西的捐监之事。 

四、案中有案,又揪贪官 

王亶望的家产被查抄后,由浙江运解京城。乾隆帝亲往验收,发现所交物品大多平淡无奇,与这位大贪污犯的身份很不协调。九月初七日,乾隆帝再次派大学士阿桂和户部右侍郎福长安前往清查,同时还要陈辉祖也来参与对此案的审理,他深信“陈辉祖深受朕恩,必不肯同流合污”。 

没过几天,在接见浙江盐道陈淮时,乾隆帝才得知查抄王亶望之财产时,浙江官府曾有公然以黄金换白银的情况。乾隆帝感到此举绝非抄家的兵丁营私舞弊所为,怀疑与陈辉祖有直接关系,于是命将陈辉祖革职审查。 

十月下旬,阿桂等人通过陈辉祖的家人刘大昌等供词得知,陈辉祖曾偷换过玉器字画等,兑换黄金800两。接着,署河东河道总督何裕成也报告乾隆帝,陈辉祖曾给其妻舅送银3万两,“令开典铺生息”,又在去年十月份,送来杂色金子一千余两,要他兑换银子,并叮嘱他“勿向人言”。 

王亶望案中之案终于暴露了。十二月初二,乾隆帝对陈辉祖一伙作出处理决定:陈辉祖斩监候,秋后处决(次年因又查明其亏空仓谷银钱多达一百三十余万,“令其自尽”);布政使国栋、知府王士瀚、杨仁誉,通同作弊,从中分肥,均判为斩监候;知县杨先仪、张翥(zhù)直接经手其事,却不闻不问,发配新疆充当苦差;布政使李封、按察使陈淮对此事毫无察觉,著革职并发往河工效力赎罪。 

至此,历时十年的甘肃捐监冒赈案在乾隆帝直接过问下才最终宣告结束。然而,该案也暴露出乾隆朝在用人和赈灾等制度上存在的弊端和漏洞。 

作者简介 

倪玉平,1975年生,湖北汉川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专著有:《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博弈与均衡:清代两淮盐政改革》等,论文有:《〈汇核嘉庆十七年各直省钱粮出入清单〉所载关税额辨析》等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