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台湾的近代化建设,人们必然要与刘铭传联系在一起。刘铭传,字省三,安徽合肥人,原为淮军将领,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受命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率领台湾军民浴血奋战,给予入侵的法国军队以沉重的打击,挫败了侵略者“据地为质”的图谋。战争结束后,清廷正式宣布台湾建省,任命抗法有功的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在六年的巡抚任上,刘铭传呕心沥血,全力经营,为台湾的近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增设府县完成建省工作
1885年11月12日,清政府正式宣布台湾设立行省。刘铭传与闽浙总督杨昌浚会商筹议,向清廷提出了台湾建省的各项事宜。首先,他认为闽、台本为一省,今台湾虽然改设行省,但仍须与福建连成一气,保持两者之间唇齿相依、内外相维的关系。巡抚不称台湾巡抚,而称“福建台湾巡抚”。文武科举仍归福建应试。闽台盐务,不必分办,每届奏销,由福建盐法道汇核造报。并按照建省规制,选择位于全岛中央的彰化定为省会,以期南、北兼顾。接着他又根据实际的需要,对台湾郡县进行添改裁撤,重新设定行政区划。在中部省会设立首府,曰“台湾府”,附郭首县曰“台湾县”。原台湾府改为台南府,原台湾县改为安平县。另划嘉义以东,彰化以南长约百余里之地为云林县,分新竹以南沿山新垦地带为苗栗县,升卑南厅为台东直隶州。在省会建成以前,以台北为施政中心。全省下辖三府十一县三厅一直隶州,划界分守,奠定了以后台湾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二、整顿军备,加强海防
清代台湾军务废弛,将贪兵猾,浮冒极多。战斗力很弱。刘铭传上任后大力整顿,汰弱留强,只留35营,全部改用洋枪,聘请外国教习,加强训练,并重新部署兵力。以林维源为团练大臣,在台北设团练总局,各府、县、厅设分局,分段自卫,维持治安。聘请外国技师,采用钢筋水泥重建、改建澎湖、基隆、沪尾、旗后和安平等各海口要地炮台共13座。又从国外购进阿姆斯顿新式后膛钢炮31尊,沉雷60、碰雷20,配置其中。为了防止敌军封锁,他又在台北创设军械机器局制造枪炮子弹,同时建造军械所作为贮存之所。鉴于台湾内山土著部落尚未开发而屡次成为列强觊觎的目标,刘铭传将招抚山地土著部落和开发内山作为巩固防务的重要措施之一。1886年于大科崁设垦抚总局,在各重要“番”区设抚垦局,采取较为开明正确的招抚政策,对已就抚的部落订立规章,给以粮银,教以耕织,施医施药,设立“番”学堂,教育“番”童等等,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招抚中还开通了一条西起彰化集集,东至花莲水尾长达183里横贯中央山脉的大路,将台湾东西海岸连成一片,距离大为缩短。经过刘铭传的整顿,台湾的防务力量日见充实。
三、整理财政,增加地方收入
清代台湾赋役制度极为混乱,田园赋则不一,农民负担轻重不均,隐田极多,常常种百亩之地,不过报数亩之田,田园虽日辟日广,但田赋并不增多。为了清除积弊,增加收入,达到“以台地自有之财,供台地经常之用”的财政自立之目标,刘铭传于1886年在台北、台南各设清赋总局,清查田赋,其做法是先办保甲,就户问粮,再逐田清丈,就田问赋;最后按福建同安下沙则例,重新制定统一的赋则,化甲为亩,删繁就简,把所有地丁粮耗并入正供,折色征收,使农民易知易从,胥吏无从盘剥。在刘铭传的主持下,全台清赋工作仅用三年全部完成,共丈得民业田园四十三万二千余甲,相当于旧额田园的六倍。田赋收入每年可达银六十七万余两,扣除补水平余外,每年实际比原来增收银三十六万余两。除田赋外,在其他的税收,如茶税、盐税、樟脑硫磺税、洋商子口税的整顿上也卓有成效。全省年财政收入达银二百多万两,为台湾地方的近代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通通讯及邮政事业
刘铭传是中国近代倡议修筑铁路最力之人。早在光绪六年应召进京时,刘铭传就向清廷上了“筹建铁路以求自强折”,提出以北京为中心,全国南北分修四条铁路的主张。这一计划虽然遭到保守派官员的反对而未能实现,但刘氏心中“铁路为国家血脉,富强生计”的理念并未有丝毫改变。所以在台湾近代化的建设中,刘铭传尤其致力于交通的建设,制定了由民间商人集资百万,修筑自基隆至台南的铁路计划,并亲自订立《商办铁路章程》。1887年成立全台铁路商务总局,聘请德国人毕克尔、英国人马礼逊为工程师,动工兴建。后由于工程浩大,进展缓慢,工款超出预算,商股中途退出,刘铭传不得已把原定官督商办改为办。1891年基隆至台北段通车,1893年台北至新竹段建成,全线共106.7公里,奠定了台湾纵贯铁路的基础。在当时,除了直隶之外,台湾是全国第二个拥有铁路的省份,而且这是中国人自建自办的第一条铁路,在中国铁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除了铁路之外,刘铭传还参照沈葆桢及丁日昌的原定计划,架设电报线,发展电讯事业。陆路自基隆、沪尾合至台北,再延伸至台南。水路两条,一自沪尾至福州川石,一自安平至澎湖,由英商怡和洋行承包敷设,于1888年全部竣工。水陆两线共长1400余里,大大改善了台岛内外的电讯文报往来。同时,刘铭传还裁撤旧有驿站,仿西方国家之例创立新式邮政制度。在台北设立总局,各地设分局,发行邮票两种,官用邮票不收费,民用邮票按站收费,自台北到台南共13站。同时还备有邮船两艘,不定期往来本省各港及福州、上海,递送外洋信函。当时大陆的邮政还附属于海关之内,刘铭传这一创举比大陆整整早了10年。
五、兴办新式企业,发展地方经济
刘铭传在台湾巡抚任上创办了许多新式企业,较重要的有煤务局、脑磺总局、招商局、煤油局等等。基隆煤矿为我国最早的机器采煤厂之一,早期经营不善,赢利不多,中法战争中又遭受严重破坏。刘铭传以台煤为船厂、机器局、轮船等所必需,乃于1887年设煤务局,筹集资金,添购机器,雇用英国技师,悉心经营,产量有所恢复,日产煤百吨,但仍有亏折。为了摆脱困境,刘铭传奏请把煤矿交归商办,清廷不但不允,还予以革职留任的处分。樟脑是台湾的特产,其出口向为外商所垄断。1886年,刘铭传设脑磺总局,把樟脑、硫磺收归官卖,以所得盈利补贴地方财政。招商局设于新加坡,由侨商等集资购买轮船,航行于大陆沿海及南洋等地,打破了外轮对台湾航运的独占。煤油局设于苗栗,用来开采油矿,产量虽不多,但在当时意义却格外重大。
除兴办企业外,刘铭传还积极推动台北的市政建设。划出临近淡水河的地方为商埠,由富商林维源、李春生等投资修建街市,招徕浙江商人,集资成立“兴市公司”,购买蒸汽碾路机,开筑道路,兴办自来水公司和医院,设置专管市内卫生的机构。1888年又装设电灯,建造淡水河铁桥等等。数年之内,台北已成为一个市容整洁、颇具规模的近代化都市。
六、施行新式教育,培养建设人材
刘铭传对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培养近代化所需的人材一向十分重视。早先他曾上疏要求清廷下旨开设译局,延访通才,取外洋实用之书,先行译刻,发行各省,务使人人讲求,父诏兄勉,而奋兴人才。赴台之后,他更进一步感觉到近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求,1886年架设电报线时,首先创办电报学堂培养技术人员,以应急需。
1887年起刘铭传又在台北大稻埕正式创办西式学堂,聘请英国及丹麦人为教习,学生一律公费,上下午专习西学,课程有英法语文、地理、历史、算术、物理、化学、测量、绘图、制造等科。早晚则由汉教习督课国文。每季度派员会同洋教习考校一次,别其差等,分行奖戒。西学堂的创办及科学教育的推行是刘铭传新政中最有意义的一项。当时全国设有公立新式学堂的省份寥寥无几,而台湾则为其中之一。
刘铭传任台湾巡抚,主持省政共6年(1885—1891)。在这短短的几年之内,他全力以赴,任劳任怨,克服重重困难,把边疆海岛建设成为近代中国最先进的省份之一。对于他的业绩,世人给予充分的肯定。著名历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一书中对刘铭传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是“大有功于国家者”,“其功业足与台湾不朽”。
作者简介
李祖基,1952年生,福建莆田人,现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著有《近代台湾地方对外贸易》、《战后台湾四十年》、《台湾历史研究》;主编《台湾研究25年精粹》(历史篇);参与编撰《中国农民负担史》、《台湾历史纲要》、《福建移民史》;整理、出版了《台湾志略》、《巡台录》、《蓉洲诗文稿选辑》、《东宁政事集》、《“二·二八”事件报刊资料汇编》等台湾历史文献资料;并在海峡两岸学术刊物上发表台湾史研究的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