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参与世界博览会的历史,有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从私人参展到国家设馆,从洋人代理到高官出席,从海关包办到官商合作,反映了晚清中国走向世界和现代化起步的艰难历程。
世界博览会,晚清曾称“万国赛会”或“万国博览会”,第一届是1851年(咸丰元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当时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鼎盛时期,维多利亚女王通过外交途径邀请各国参展,期间还进行展品评比和文艺表演,奠定了以后各国举办世博会的基本模式。在俗称“水晶宫博览会”的伦敦世博会上,共有各国18000多商人提供的近10万件展品参展,组委会为其中的5084位参展商颁奖。中国的展品第一次在世博会上亮相,但都是以中国商人和在华英国人以私人名义提供的。其中上海商人徐荣村的“荣记湖丝”荣获金银大奖。据1884年出版的《北岭徐氏宗谱》记载,徐荣村是广东香山人,道光中叶到上海经商,并充宝顺洋行买办。他经营丝茶出口贸易,重视质量信誉,“取材必精”,“一丝一茶,必居上品”。当他得知伦敦举办世博会的消息后,立即精选了12包“荣记湖丝”运往伦敦参展。起初因包装简陋遭到冷遇,但经数月展出,湖丝仍光彩夺目,终于荣获大奖,为国争光。评委会在《评审报告》中的评语是:“在中国展区,上海荣记的丝绸样品充分显示了来自桑蚕原产国的丝绸的优异品质。”据《评审报告》记载,当时在中国的一些英国外交官、商人也提供了一些中国产品参展,如茶叶、棉花、药材、瓷器之类农产品和工艺品,但基本上没有工业品,这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与欧美工业国家的差距。
1867年(同治六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博会,开始让各参展国建设自己独立的展馆。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的发动机、法国的炼钢炉和德国克虏伯大炮等工业产品。巴黎世博会上首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但他并不是参展官员或商人,而是刚好旅行到巴黎的中国文人王韬。他以游客身份参观了巴黎世博会,并写下了中国人最早记述世博会的游记。王韬在其《漫游随录》一书中描述巴黎世博会“物玩精奇”、“美不胜收”。他还听说有广东来的戏班在世博会场演出,“旗帜新鲜,冠服华丽”,受到观众喝彩。
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参展是1873年(同治十二年)奥地利维也纳的世博会。这届世博会有30多个国家近7万家厂商参展。清政府应邀参展并委托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全权负责有关事宜。赫德则指派粤海关副税务司英国人包腊为代表出席。海关从上海、天津、广州等14个城市征集了丝绸、茶叶、瓷器、中药等商品参展。
中国官员第一次正式出席世博会是1876年(光绪二年)美国为纪念独立一百周年而举行的费城世博会。这次世博会有来自35个国家的3万种产品展出。以前中国出席世博会的代表都是海关的外国职员,而此次代表团里也有一位中国官员,即浙江海关文书李圭。他的游记《环游地球新录》卷一《美会纪略》,详细介绍了费城世博会的盛况与观感,赞扬其“基址之广阔,营构之奇崛,局变之恢宏,陈物之美备”,“志在联交谊,奖人才,广物产,并藉以通有无,是有益于国而不徒费”。李圭还记述中国馆占地8000平方尺,展品6801种,其中丝、茶、瓷器、绸货、景泰蓝等“在各国中推为第一”,铜器、漆器、银器、藤竹器“次之”。有华商十余人在会中值班,会上瓷器被抢购一空,而绸缎、古玩等因价格太贵,“购者较鲜”。茶叶“掺杂太多”、包装过大,蚕丝“做法不善、粗细相杂”,也不受欢迎。因此他认为,中国商品若不加改进,“上何以裕国,下何以利民”?李圭还描述了各国的展品,尤其是对美国的大型蒸汽机、抽水机、印刷机、打字机,英国的织布机,瑞士的钟表,德国的钢琴等,“皆赞叹不置”,并认为中国也应“仿而行之”。李圭还遇到正在美国留学的一百多名中国幼童,他们在老师带领下参观费城世博会。美国第18任总统格兰特还在费城接见了李圭和中国留学生。
1878年(光绪四年),世博会在法国巴黎举行。共有30多个国家展出产品5万多件,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和钨丝灯泡成了最大亮点。中国也是参展国之一,展馆以“中华会所”命名。最受欢迎的中国展品是广东绣屏和象牙折扇。世博会结束后,清政府把这幢中华会所作为礼物赠送给法国政府。当时清政府驻法国公使馆参赞黎庶昌也参观了巴黎世博会,并在《西洋杂志》一书中记述了世博会的全貌和盛况。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法国巴黎再次承办世博会,有40个国家参展,最受注目的是最新发明的电影机、无线电收发报机、千倍望远镜、X射线仪等新科技产品。观众达到破纪录的5000万人。这届世博会中国馆占地3300平方米,共有5座建筑分别模拟北京城墙、万里长城、孔庙等中国标志性建筑。中国提供的展品仍以瓷器、绸缎等工艺品和茶叶、小麦等农产品为主,另有工匠数十人每天为观众表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
1904年(光绪三十年),美国举办了圣路易斯世博会,共有60个国家参展,参观人数近2000万。清政府首次以官方名义派遣高级官员率商人组团参加,这标志着中国政府正式登上世博会舞台。参展团由贝子溥伦任正监督,并派副监督、候补道黄开甲先期赴美筹建中国馆。不过展品却仍以海关筹集的传统产品为主,更恶劣的是海关洋员竟把小脚女人、娼妓、乞丐、囚犯、鸦片烟鬼的塑像也作为展品陈列,故意展示中国的落后面。对此,国人无不视为国耻。《东方杂志》刊文抨击:“此次出品名曰陈赛,实无异于献丑也。”中国展品中还有一幅由美国女画家卡尔所绘的巨幅慈禧太后油画像,会后作为礼品送给美国政府。当时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专门在华盛顿白宫举行盛大典礼接收这幅画像。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世博会在比利时列日举行,共有31国参展。中国也是参展国之一,并实现了官商合作参展的尝试。清政府任命当时驻比公使杨兆鋆为参会钦差大臣兼监督,同时仍委托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负责赴会具体事宜。中国馆是一幢典型的中式建筑,包括国亭1座、会所2间,市房14间。展品分官方与私人两类,官方展品仍由各地海关筹集,多数仍是传统农副产品和工艺品。商人参展不够踊跃,虽各省“出示招商”,但只有17家华商参展。中国展品总共获奖牌百余枚。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世博会在意大利米兰举行,有25国参加。中国应邀参展。清政府交由商部头等顾问张謇(jiǎn)负责。张謇建议按商部所订《出洋赛会通行简章》,收回出洋赛会承办权,初步摆脱了此事由海关洋员包办的局面,并向制度化方向发展。张謇还牵头成立“七省渔业公司”,汇集沿海各省产品参展。当时正在欧洲考察政治的大臣端方、戴鸿慈等也参观了意大利米兰世博会,感触颇深。他们回国后向清政府上奏,建议“仿外国赛会之例”,在中国举办类似的博览会。
1911年(宣统三年),意大利又在都灵举办世博会。经驻意公使吴宗谦争取,清政府才同意参会。由外务部与农工商部制订《参赛办法》与《参赛须知》,并严令禁止小脚绣鞋、鸦片烟具、春画图册等参展。中国参展物品主要是丝绸、瓷器、服装、景泰蓝、文具等传统商品,还有各地学堂学生的外文作业、江南制造局的军舰图纸等等。共获奖256项,其中沈寿的刺绣等4项获得“卓越大奖”。1912年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继续参与世博会的活动。
作者简介
王晓秋,1942年生,江苏海门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代史、晚清史、中日关系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主要著作:《近代中日启示录》、《近现代中国的革命》、《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近代中国与世界》、《近代中国与日本》、《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等。